从《耶稣受难像》论沈寿仿真绣的审美意义

[日期:2011-03-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耶稣像转载于www.hudong.com

沈寿像转载于www.hudong.com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初,一代“针神”沈寿将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等有关科学与东方古老的刺绣技艺相结合,把西洋绘画注重透视、光线及明暗变化的要求与刺绣的用针、设色等技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以“求光”和“肖神”为特点的“仿真绣”。而《耶稣像》则是“仿真绣”中的杰出作品,它以全新的刺绣语言开一代刺绣先风,为近现代中国刺绣尤其是苏绣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从《耶稣像》的审美意义上阐述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沈寿  耶稣像 仿真绣 审美意义

 

1913年—1915年,近代苏绣大师沈寿先生完成了一幅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苏绣作品《耶稣受难像》(以下简称《耶稣像》)。该幅绣品长径53.3厘米,短径38.1厘米,呈椭圆形状,是沈寿根据二十世纪苏州著名画家颜文梁先生重新设计的西方名画《荆棘冠冕》而绣制的一幅苏绣作品。

一、仿真绣《耶稣像》

《荆棘冠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杜-雷尼所创作的以耶稣受难故事为题材的油画,表现的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受难时的情景。而作为刺绣作品的《耶稣像》则另有一番新的景象:绣像中,耶稣头戴蒺藜,仰面向后,斑斑血迹渗满发际;耶稣的嘴唇微微张开,两眼仰望天空,神情忧伤而又悲壮。沈寿在绣制这幅西洋油画时将西洋油画中常用的透视原理巧妙地到运用东方传统的刺绣之中,把《圣经故事》中的耶稣为大众殉难弥留之际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震撼人心。

在这幅绣品中,沈寿以独创的旋针结合散针、施针、虚针等多种针法,采用多种彩色细密的丝线灵活巧妙地进行绣制。在绣耶稣的脸部和颈部时根据其肌肉的肌理和颜色,作者大胆地采用旋针来绣,使耶稣的面部肌肤的质感逼真,转折自然,立体感强。而在绣耶稣头发和胡须时作者采用了旋针、接针、套针并用的手法,按照头发和胡须的丝理进行绣制,以突出头发和胡须的松软与弹性。至于耶稣头上的光环,作者采用了旋针、散针、虚针相结合的绣法,虚虚实实地将光环的神秘光彩强调了出来。最精妙的是绣耶稣眼睛时,作者以虚实相融的手法,用旋针、虚实针等几种针法依照其眼睛的形状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绣,并有意将眼睛中的瞳孔留空不绣,利用刺绣底料的白色来表现眼睛的高光部分,使耶稣的面部的表情层次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为表现这幅油画多层次的色彩,作者采用了100多种的各色丝线来进行细密地绣制,让绣品整体的色彩变化自然和偕。

《耶稣像》绣好后被送到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进行展出,并获得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中国的刺绣艺术名扬四海,走向了世界。

那么,沈寿先生的这幅《耶稣像》对于近现代中国刺绣尤其是苏绣的发展有什么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呢?我认为其意义在于沈寿以《耶稣像》为代表的仿真刺绣给近现代中国刺绣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审美观念,把刺绣的艺术性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近现代中国刺绣有了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众所周知,刺绣与绘画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绘画为刺绣提供可依据的色彩与图形,刺绣则在绘画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创作语言——针与线对绘画进行再创作,使绘画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在沈寿先生之前漫长的中国刺绣历史进程中刺绣所依照的绘画大都是有着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图案,如蝙蝠、仙鹤、鲤鱼、荷花、牡丹、灵芝等等,象征着富贵长寿、平安如意、年年有余等寓意。尽管在明代中期诞生于上海的“顾绣”已将文人画引入到了刺绣之中,但无论在针法还是在创作上仍旧延续着中国传统刺绣的观念与风格。随着十九世纪末西方绘画艺术的进入和影响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传统刺绣的许多图案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刺绣的发展到了一个需要转型的阶段。

针对中国传统刺绣存在的“画理不通、针法呆板、设色不精”的状况,沈寿先生经过考察、研究和实践,将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等有关科学与东方古老的刺绣技艺相结合,把西洋绘画注重透视、光线及明暗变化的要求与刺绣的用针、设色等技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以“求光”和“肖神”为特点的“仿真绣”。而《耶稣像》则是“仿真绣”的杰出作品,而且仿真绣的是西方油画像,将传统苏绣引入油画像为刺绣对像,本身是具有里程碑的大胆创新。一是西方油画稿,二是油画人像稿,中国传统刺绣与西方绘画艺术结合,由此为苏绣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引领上一条色彩绚丽的七彩大道。

二、《耶稣像》审美意义

经过对《耶稣像》的仔细揣摩,《耶稣像》的审美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呢?通过探索研究,我认为这幅人物肖像的刺绣杰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近现代的刺绣艺术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1.刺绣丝理的巧妙运用

在人物肖像刺绣过程中,丝理对于刻画人物的面貌和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刺绣工艺特色的重要标志。在《耶稣像》的绣制中沈寿先生按照解剖学的原理,根据人物面部的肌理特征来进行丝理的方向定位和动态处理。如鼻子的肌理是竖方向的,而额头部分的肌理则是横方向的,这中间的丝理转换必须是渐变而不留痕迹的。作者在绣制时完全按照人物的肌理方向来进行丝理的刺绣。在绣鼻子时顺着肌理竖着绣,到额头时又向两边顺着肌理横着绣。如此,无论观众处在那一个方向来看这幅肖像,人物的鼻子和额头始终是挺拔的、光洁的。在绣耶稣的头发和胡须时,作者根据光线及明暗对比的变化,用不同色差的丝线顺着头发和胡须肌理的光线变化来绣,将耶稣卷曲而多层次的头发和胡须绣得十分光彩与飘逸。由此,使刺绣对绘画的再创作达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境界,赋予这幅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画以新的艺术魅力。

2.丰富的色彩表现

《耶稣像》的绣制采用的是传统平针绣法,但要表现油画丰富深厚的色彩就必须使用新的用线方法。沈寿先生在这幅肖像的绣制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拼色法(即把几种颜色的丝线合并在一起)与镶嵌法(即先用一些丝线虚绣一遍后再逐渐加密),在绣制过程中使各种丝线色彩的深浅、冷暖色调与画中色彩的表现更加一致。比如耶稣肖像的前额部分作者所用的丝线就有红、蓝、紫、灰等好几种,在整个绣制中作者所用的各色丝线就达100多种,实践了作者本人所提倡的“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也”的主张。如此丰富多彩的丝线在绣像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肖像具有了令人信服的色彩感。

3.针法的灵活运用

沈寿先生在她所著的《雪宧绣谱》中对刺绣针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她认为: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也。在《耶稣像》的刺绣中完美地实践了这一理论。她将多种针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按照人物肌理方向、光线明暗、质感要求来施针,对同一部位有时用几种针法来绣。如在绣耶稣眼睛时,眼球部分用旋针来绣,眼白部分则用虚实针去绣,这样就将耶稣眼睛明亮的质感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让耶稣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4.感情的投入与表现

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除了其表现的形式、材质、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或具体、或抽象的体现。艺术创作是需要有激情的,往往是创作者在创作时所投入的感情越深,其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及表现力也就越强,也就更能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感情是一个人思想与思维的综合体验,其中既有个人的内容,也有时代的内容;有暂时的成分,也有永久的成分。在个人感情的作用下,其艺术作品就会被赋予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意愿,从而使作品能够展现其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以此获得长久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所以,越是投入自己感情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就越能让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和保持其震撼人心的审美感悟。

作为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激烈动荡年代的沈寿先生,其坎坷的身世与复杂的感情经历对于她的艺术创作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沈寿先生在创作这幅《耶稣像》时是倾注了自己深厚感情的。她在用千针万线绣出耶稣悲天悯人情怀的同时,也将自己诸多感情绣在了其中。如果说沈寿在这幅肖像中用丝线所表现的刺绣形式是无可挑剔的话,那么其在充分表达肖像主体感情之际也赋予了自己的创作感情则是毫无疑义的。刺绣艺术是对原来绘画艺术的再创作,绝不是依样画葫芦。除了针法、色彩、丝理的运筹使用,更在于大师领悟之感受及其精神之付出,感情的充分投入才能使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不仅形似,更绣出其内在之神态。这才是审美意义的最高境界。

沈寿先生创造的以《耶稣像》为代表的仿真绣,用全新的刺绣语言和艺术形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刺绣的新起点,为刺绣艺术的发展和转型,为刺绣的多元化、艺术化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刺绣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承前启后的崭新篇章。作为沈寿先生的传人,我在为先生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感动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着、探索着。通过研究《耶稣像》的创作过程与历史背景,再次深刻领会艺术大师的创新精神。我要不断学习和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对刺绣艺术和技巧的认识,提高对刺绣艺术精品的鉴赏水平;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转化为自己更好的刺绣创作和实践,争取在新的时代里能有所突破,创作出更新、更美的刺绣作品,为当代苏绣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姚惠芬,1967年出生,现工作于苏州姚惠芬刺绣艺术馆。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