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述以往南通民间灯会的盛况,考订它的历史渊源和长期延续的历史原因,这种社会历史文化活动,是宝贵的民族遗产,它是人民群众喜爱的社会话动,只要重视这些民间灯会的合理健康因素,摒弃封建迷信,它也可以成为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当地民间文化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关健词]民间灯会 发展民俗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间灯会概述
南通民间灯会丰富多彩, 具有浓郁的江海文化特色,它主要有农历春节的“新春元年灯会”,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 五月十五的“兴灯会”, 七月十五的“盂兰灯会”等, 除这些民间常见的灯会外, 还有一些地区性的灯会, 如掘港地区的七月三十日,民间庆祝地藏王生日,也要举办热闹的灯会, 许多人集中到庙里烧香礼拜,抬着菩萨游街,一路上提着各式仪仗和彩灯,还要燃放烟火十分热闹。一些乡村集镇在举办集会时也可能办灯会活动, 有庆祝丰收的, 有纪念重要活动的,如近代南通就有三次大型灯会活动, 一次是庆祝张謇中了状元,一次是庆祝光复,第三次是庆祝抗日胜利。
我国民间灯会的历史很长,据[太平御览] 记载元宵灯会源于汉代祭祀太乙神, 唐朝的睿宗皇帝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接受胡人婆陀请求, 燃灯烛千盏,张褂于京城闹市,君民同乐让百姓自由观赏,从此,民间灯会就在各地展开。除各种灯彩展示外, 还有各种锣鼓、秧歌和舞龙狮、赛龙舟等活动。南通民间正月十五日的灯会俗称“闹灯”, 又称“花灯”或“闹花灯”,旧俗从正月十三日晚上开始,食了糯米园子后就开始点灯张褂。此俗源自南宋时期,至清代已十分兴旺。道光年间, 在[崇川竹枝词]中就有李琪在通州观赏灯会作诗词,曰:“街东踏臂又街西,十字街前路欲迷。为看灯球三百六, 一双红袖唤郎归。”从这首诗词中生动地看到当年通州灯会的盛况, 其场面之热烈, 游兴之浪漫溢于纸面。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正值高潮, 家家将灯点亮,最热闹的是孩子,他们拉着各种兔儿灯上街戏闹比赛,那些平时不出门的大姑娘也收拾打扮一新跟着母亲去看灯,她们往往被小伙子偷偷看中,没几天就有媒婆前来提亲。街上最热闹处是商贾官府搭起的大型灯楼,楼高数丈,题材有“鲤鱼跳龙门”、“鳌鱼下海”、“嫦娥奔月” 等神话故事。灯楼上配有鲜花盆景、结上红绿彩带,晚上点明了灯楼上的彩灯,四周一片通明更加好看。那天是观灯高潮,家家户户都上街观看,只等太阳一下山人们就涌上街头,大家看了东家再看西街,评判谁家花灯制作水平最高,谁家花楼规模最大。戏班艺人在灯楼下唱戏,众多民间艺人也来表演玩花船、踏高跷、舞龙、玩狮子等节目,直到半夜以后人方散去。灯会一直延续到十八那天,晚上要食用汤面,方去熄灯拿回家整理收好,表示春节活动告一段落。在民间称之谓“落灯”,故民俗中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真正的庆新春活动还没结束,农历二月初二日那天才称为“大落灯”。这一天是嫁出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民间中有“二月二,带女儿” 的习俗。那天,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团聚,父母要用酒菜招待。如果那天谁不请女儿,将落个“小气鬼儿”的名声。所以,南通那天称为“女儿节”, 妇女特别风光。大落灯后新春活动才真正结束,新的一年农业生产开始, 农民们纷纷下田劳作,春耕开始了。
二.南通灯彩技艺分析
正因为南通民间有丰富多彩的灯会活动, 所以孕育了众多民间制灯艺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彩灯,展示自己的才艺。还涌现出一批制灯高手, 明末清初通州包壮行(1585----1656年])最有声名,时人柴萼在《梵天庐丛录]》卷十二, 包灯行一诗中对他的注释为:“ 包场人,崇祯癸末进士, 官工部主事. 喜叠石为山, 能剪禾为人物、 宫殿、 车马为灯,夜晚燃烛, 望之俨然大痴云林墨妙也。 世传其法,名其灯曰‘包家灯’”。 据近代管劲丞考证包灯,其实它就是一种花式灯,先用竹蔑做成骨架糊上绢纱, 再加毛笔彩绘而成.。崔祟在《咏兰轩诗稿. 崇川竹枝词》中写道:“上元灯市闹新春,制出包家巧绝伦。 狮凤牡丹都逼俏, 云中立个散花人”。可见“包灯”能扎制各种花式灯精巧绝伦,比他人艺高一筹. 包灯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后人不断仿效。得其真传又有入文书记载的当数石紫寿了,他最善制作各种绢灯,并总结了不少了心得,认为制绢灯最难的是扎制骨架,各种灯有不同的形体与神态,全靠骨架塑造,配颜色也要艳而不俗。 制作“鸟灯”一定要把绢织的丝光纹路,与鸟儿的羽毛纹理相符才能使作品生动. 南通近现代也有不少制灯老艺人,其中较著名的有如皋的钱贵亭、郭闻禾;海安的崔世友、朱正友、丁兆英;城郊的管进灿、 朱文金、褚志民。 钱贵亭老艺人扎的“ 松鹤”、“百鸟朝凤”等传世之作,在继承中又见创新。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应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邀请传艺多年,我就是他最喜欢的弟子。如今我的扎灯技艺,也主要是传承了他的风格。
南通民间灯彩有日常所用和灯节装饰之分, 以往玻璃制品民间尚很稀罕,高档的是明角灯就是上等人家和厅堂中使用的, 它是用牛羊的角或蹄壳加鱼鳞骨头用火熬成的胶质, 注入设计好的模具中冷却, 从而获得一种半透明的灯具。近代通州城内日常使用的灯,都普遍使用竹篾丝扎制。 篾丝十分精细柔韧,用手编织成高约27----28厘米,直径20厘米的随柱形圆。刷好浆糊再糊上半透明的皮纸,正面贴有红色用户的姓氏剪纸. 反面贴着户主的堂号,外刷一层清质桐油, 结实耐用。配上底座和提竿, 晚上点上蜡烛, 灯火就不易被风吹灭,雨天也可提着出门。灯笼上的红色姓氏和堂号尤如一张名片, 例姓施的有“瑞风堂”、 姓陈的有“志正堂”等堂号。这种灯笼被人提着走夜路,,黑暗中笼中的烛光把笼壳上的红字照得通明,老远就让人知道,,提灯走路的人是谁家的。倘若,有人家遇有丧事,门堂中灯笼上的红字就要换成黑色或蓝黑色,在满服脱孝后,灯笼上的字方可换成红色。
三.南通灯彩在民间文化中的功用
节日或灯会活动中南通民间灯彩十分丰富,有多人玩的大龙灯、有人耍起了小巧的蛤蟆灯,有人将灯拎在手上游走照明、有人将一串串灯顶在竿上,有风吹自动的走马灯、也有飞到空中的诸葛灯,有岸上走的兔儿灯、水上漂的荷花灯,有能打鸣的公鸡灯、也有拍着翅膀的雀儿灯,更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灯、仙女灯、鬼神灯,千奇百态样样多有------。大人、小孩都来参与玩灯赏灯,那些能工巧匠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祖传绝活,创造了无数灯彩来参加灯会,丰富了这种民间活动。
有些灯彩还与南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有关, 如点放“鳌鱼灯”据说是南通滨江临海, 航海行船 打渔捕捞难免有不测风云之时, 加上每年的洪水泛滥和台风时海水倒灌, 海难事故常有发生,为求得海龙王和各种海神保佑,便产生了专祭鳌鱼精的灯会, 有些灯会还和生产有关, 以往春汛来临渔船下海前,渔家也要举行灯会,祭祀马祖海神保佑出海儿女捕劳作业。海边灯塔有长明灯,船上神龛前也有求神灯,这些灯看示迷信,实际也是渔船上的生产、生活的照明用灯,也有指示方位保平安和互相通讯联络功能。有些灯会活动和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联,据老人们讲古通州抗击倭寇入侵,曾利用放风灯进行联络传递抗倭消息。近代庆祝全国抗日胜利,南通举行大型灯会,有数万人上街,一边提灯游行、一边跳舞歌唱。灯会不仅是手艺人的工艺展示, 也是人们借以宣泄生活热情,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美满幸福理想的艺术,表现形色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俗内涵。因此,它千年不衰存留民间。 即使在物质生活高度改善,精神文明已经提高的今天,只要剔除反动和黄色等灯彩内容外, 应当积极鼓励那些有一技之长的灯彩艺人,继承发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创制更多更美的彩灯, 把社会主义祖国打扮得更加美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到那时,明天的南通灯会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江海大地上日新月异大放光彩。
这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一项宝贵的民族遗产,它在民间长期流传,在社会上有很强盛的社会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公共文化活动。以往在封建社会中流行,难免有一些封建迷信因素夹杂其中,但主要看它的主流一面,它有推进了民间民俗文化进步作用,也眵团结了广大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阶层民众团结在一起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化解不少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相关矛盾。正确认识灯会性质,运用灯会健康积极的成份,摒弃那些封建迷信因素,发挥民间健康向上的民俗阳光文化,赋予它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它就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成为团结人民群众的纽带、推动了当地经济繁荣。如通州区兴仁镇每年春秋时节组织了二届庙会。地方政府为它搭台,各路商贩也来参加,附近乡民拿着自己的农副产品来交流。活动期间人山人海,连周边城镇市民也来参加。会上有文艺团体来演唱,政府官员参与接待群众了解民情、农科部门推广兴农技术、医疗部门为民义诊、书店推销科普图书,农民购买农具和生活用品。万民齐乐繁荣了兴仁经济和文化事业,推动了当地民间文化健康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器。因此,正确引导利用民间灯会等社会活动,也可以成为当代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何林祥, 1953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72年分配到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1973年师从著名灯彩老艺人钱桂亭学扎灯彩、风筝。2004年成立何林祥灯彩风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