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溯源南通特色灯彩“鸟儿灯” 文化历史和传承体系,论述它的工艺特色和主要制作工艺。同时对这种濒危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进行探索,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扶持。
[关键词]鸟儿灯 特种工艺 扶持
一.鸟儿灯的历史概述
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就灯彩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品种,出土的各种陶器、青铜器中就有不少灯具,它就是人类历代灯彩的早期形式。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条件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对灯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讲究明亮美观、有的要求结实耐用;有的要有防风、防雨功能,有的要能腾飞升空。于是,那些聪明能干的手工艺人就创造了各种造型灯具,满足了各种人的需求。如民间的纸糊天灯,点亮后就能直飞天际,据说是三国演义时,诸葛亮在一次战争中被围,用它对外传递信息,调度兵将打败了围城敌人。后来军民就将这种能飞上天的灯叫做“诸葛灯”。 我国各地丰富的民间生活都有张灯习俗,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点上各式彩灯更加热闹。民俗中,百姓迎亲嫁女、庆丰收也要欢乐一番,此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大家一起前往观看,众人欢聚其乐无穷。
灯的用途多了,工艺也就不断改进,需要有专业匠人制作不同彩灯供应社会上的多种需求。专业工匠艺人制灯,其手艺高超材料之精巧自不必细述,他们出手的各式灯彩就更加精美了。这些灯彩上用了许多装饰工艺,有画有绣、也有剪贴,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晚间内部点上蜡烛,在火花照影下更加美丽。这些颜色丰富的工艺灯,民间称之为“彩灯” 或“花灯”。在唐诗宋词和元曲中,诗人剧作家对那些精美灯彩,用了许多溢美之词。观灯还有灯谜文化游戏,这是文化人看灯活动的一大创造,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还在民间流行。明清小说《红楼梦》、《水浒》等都有各种彩灯造型文字的描写,同时还有许多闹花灯的内容和故事,它说明我国历代各地的灯文化都很丰富。现代有了电和各种新材料,制成的霓虹灯更加美观,但传统的民俗灯彩尚没消失,自有它独有的文化魅力依然有众多人喜爱,那些收藏人还高价收购各种造型别致的古灯。
二.南通“鸟儿灯”发展综述
江海平原上的通州古城,在明清时虽谈不繁华,但也不缺少文人吏司和商贾大户,每逄节日也要张灯结彩歌舞升平。因灯文化浓郁,就诞生了一位著名灯师,因其人姓包,名壮行,原是一位有地位的读书人,他喜爱制作各种造型彩灯。因他制作的灯造型别致与众不同,故民间纷纷仿效流传四方。为纪念这位制灯艺人,人们将他发明的造型灯称作“包灯”。 据老辈的人指认,包家就住在城内的西南营。
名盛一时的包灯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引起文人骚客的赞颂,诗人崔崇就在《咏兰轩词稿. 崇川竹枝词》中唱道:上元灯市闹新春,制出包家巧绝伦。狮凤牡丹都逼俏,云中立个散花人。包灯在社会上风靡,仿效的不乏有能人。这一代代相传到清末民初,有石紫寿得其真传,其再传弟子何克明号称“江南灯王” 最有声名。石紫寿还有两位杰出的关门弟子,一位是他儿子石维才,所制的绢灯最为出众。另一位是如皋的钱桂亭,除有绢灯特长,更有最为精致复杂的花鸟虫鱼造型灯令人叫绝。因这类彩灯以鸟类造型为主,故民间将它叫做“鸟儿灯”。 钱桂亭师傅制的“松鹤”、“ 百鸟朝凤”最有代表性,工艺又极精致,故为后人推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为发展传统的民间工艺,特将这位孤老的民间灯彩艺人钱桂亭请来,提供优厚条件让他边养老边传艺。当年随其学习灯彩的也有好几位年青人,因学制造型灯不易,有些人不愿学了中途退出,故只有我一人学成坚守到今天。
古通州几百年来一直以拥有“包灯”而自豪,但由于历史久远等多种原因,包灯没有实物留存,如今只有“包灯” 这个传统工艺名词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好在尚有他的传人将这门特种工艺传承下来了,就有了今天的南通鸟儿灯。现代的南通鸟儿灯当然与包灯有所区别,因为现代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变、新材料的应用,所以制成的产品形象、艺术风格和应用场合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当代灯彩作品的工艺越来越精致,其成品自然上升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更加美丽动人受大众喜爱。以往曾多次被国家组织到各国去巡回展出,都取得辉煌成果受到各国朋友的称赞。
三.鸟儿灯的工艺特色
设计在先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南通鸟儿灯等工艺美术品创制也离不开这个原理。艺人根据当地民俗,发挥鸟灯工艺特长,制成了各种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民间地域风格的鸟形灯彩,它在众多民间活动中应用,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繁荣添了彩。鸟儿灯好看,但制作工艺复杂,要制作好作品实属不易。它不但要求艺人掌握一手工艺绝活,更要求艺人有较好的文艺素养。
南通鸟儿灯形式多样造型丰富。其中以鸟、鱼、虫、草、瓜果等造型灯彩基多,例“松鹤延年”、“ 喜鹊登梅”、“ 八哥海棠”、“ 金鸡报晓”、“寿带牡丹”、“ 春燕剪柳”、“ 青竹翠鸟”、“ 年年有余”、“ 金鱼戏莲”、“三元同喜”、“ 金瓜蝴蝶”、“ 蝶恋花”、“ 抱金娃(蛙)”、“ 跳龙门” 等数以百计,内涵丰富都有吉祥寓意,故在民间深受大众欢迎。
[下面插图:图1、2]
图1 年年有余灯 图2 松鹤灯
民间称作“彩灯”和“花灯”的工艺灯,制灯手艺人却叫它“灯彩”。 原因是先制灯、后添彩美化制成产品的。创作鸟灯有设计、选材、制作、成格等主要步骤。创作设计,要有较成熟的构思,其式样、用途、材料、工艺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了小巧的鸟儿灯构思,就要相应地考虑它的用材,各种不同灯艺选用的材料也相去甚远,必须及时备齐以,以后才可以动手制作。
有了成熟的构思就可以先制作灯架。鸟儿形体曲线柔和,就要选用质地较软的细竹丝、细铜丝、细铁丝扎制骨架。鸟儿灯造型是变化很多的,首先要使令形态逼真,骨架要求简练,能塑造出它的具体形象。制成精巧的结构骨架后,再用细腻的做工进行固定,骨架要求秀美结实耐用。因时间长了铁丝易生锈对作品有妨碍,故铁丝先要进行防锈处理,以后方能保护作品长久不坏。
[下面插图:图3]
图3 鸟灯基本骨架
灯身的面料很讲究,既要轻薄透明,又要结实耐用。它主要有皮纸、丝绸。如:绢、绸、缎、蝉翼纹纱、彩棉、皮金、皮银、通草等等。这些材料能用色笔染色、彩绘,进一步装饰美化。鸟儿眼睛可画,也可用发光的小珠儿装饰。花灯主件面料有了,所配的各种附件也要用相应的材料,如鸟身上用了金银丝和丝绸,所配的花朵、枝叶也要用相应材料和工艺,这样的作品才能花鸟调和。鸟儿身上有些羽毛还可以用多种手段加以点缀,如可以粘贴剪纸纹样,或用其它色纸、饰片等,使作品更形象、更生动。但在这些材料选配方面,既要注意素净高雅、又要雅俗共赏,避免“火气”太重,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有了完美的骨架,准备好所有面料才能裱糊。裱糊时注意丝绸锦缎的丝光纹路,要与鸟儿身上的羽纹、鱼儿身上的鳞片、花朵叶片的丝纹叶脉相顺,绷平绷紧后才可以再彩绘。鸟儿灯身架上所贴的丝绸,要根据灯架的外廓形体描画,剪下后粘贴牢固,这样的鸟儿灯的立体感才能很好显现。当然也有人先画后裱糊的,这要应事而为灵活使用。彩绘色彩要注意整体调和,做到既朴素简洁又富丽典雅。鸟儿灯主要部位需要重点点缀美化,如颈部、翅膀、冠毛、尾部、羽翎等。颈部若用金银丝做羽毛,翅膀、羽翎、尾羽也用金银丝编制。所用的绘画、剪贴图案装饰要严谨紧拘主题,同时讲究其内容和结构是否和主题完全吻合。美化时用国画,注意用色用笔,写意画要简洁潇洒、工笔画要工整细腻。装饰剪贴小品,既要有乡土味,又要有扎实的剪刻刀工显现。最后是组装成件,所配的花朵、枝杆,作品要合适。如所有鱼、虫等配件,或若花朵和枝叶,其制作的材料、色彩的应用、工艺技法的表现,也要与鸟灯主题相吻,与作品中的鸟儿身体形状大体相当。鸟灯如何设计制作才巧妙,那全凭艺人悟性,多实践就自然熟练了。这种严谨的鸟儿灯制成后,作品才生动有趣能栩栩如活,它就能与周边作品媲美,其不同个性就更加特出,能让欣赏的观众留住脚步陶冶心情,在百看不厌中不断寻找它的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
[下面插图:图4、图5]
图4喜鹊登梅灯 图5小鸟樱花灯
南通鸟儿灯造型逼真,全凭手艺人的匠心设计,这是它的一个特色亮点。如“小鸟樱花灯” 中构思的小鸟,形体就要和樱花花朵相配,色彩也要真实显露,夸张变形要适度,以逼真为主。“松鹤延年” 中的仙鹤,是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征进行设计制作。它体态修长优美、羽毛黑白分明,站立在松树枝干上,在那翠绿色的松针衬托下,色彩鲜明洁净,加上鹤头部红色顶冠鲜艳,真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分外美丽。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艺人在制作时先要掌握了仙鹤的生理特性,才能将它最美姿态完美地表现到自己的作品中。如表现仙鹤张嘴引吭高歌拍打翅膀,就要先抓住它的特有体态,头有冠,嘴、脚修长、尾短,突出它颈部长而细的动作特征。要灯美,首要问题是艺人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力和手上的制作功力,手、眼功力突出,方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灯彩。制鸟灯,掌握好各种鸟的形体姿态并不容易,只有那些有心人在生活中多个心眼,常深入到大自然和公园中去观察各种鸟儿活动、学习有关鸟类图书,将这些生动形象铭记在心,才能做到“胸有百鸟” 。再创作鸟儿灯自然就不那么难了,出手的作品就有更强的生命力。
说到南通鸟儿灯的生命力,作品就要像“活”的一样。欣赏作品这一点很重要的,艺人制成的鸟儿、花朵是否可以“像”自然界中的鸟类、鲜花一样“活”, 这就是评判制灯艺人手艺是否高超的重要标准。就手艺人来讲,作品的所谓“像”,形似比较容易。若要作品“话”, 那就不那么简单。它除了要形象精准外,还要求作品中的鸟儿有精神、花儿要鲜活,做到“形神兼奋”。那就要求作者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能用心体察生活,熟悉各种鸟儿习性,能抓住鸟儿瞬间最美的动感将它再现到作品之中。使灯具中的鸟儿和自然界的小鸟一样,也有那么优美的形体、色彩和动感。南通灯彩艺人的作品是能做到这种水平的,灯中各类鸟儿都千姿百态不失其形。能让这些鸟儿赋有生命之感,无论什么势态都是那么小巧玲珑、那么活泼可爱。展翅有凌云之态、引颈有鸣唱之势、哺食有慈爱之状、栖息也有安祥之神。这,就是南通鸟儿灯的特色。
四.民间工艺“鸟儿灯”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南通鸟儿灯是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当年因有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宁覃等人的重视,在民间工艺室成立灯彩组,从如皋请来钱桂亭老人,教授造型灯艺术,方使鸟儿灯这项绝活传承下来。在钱老指导下,灯彩组很快制成一批批造型彩灯,在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受到大众欢迎。1978年,北京举办第二次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南通选送了一批造型灯进京,这些彩灯都选列为展品,其中鸟儿灯最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一组“百鸟朝凤” 最受大家喜欢。这一组鸟儿灯下经常被人群阻塞,许多观众都在那里止足仰望。当年的《人民中国》就有满满的二页通版,选登南通灯彩照片对外宣传。国家对外友协和文化交流等部门多次到南通选灯,将这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品送到东南亚、欧美各国去巡展,为祖国争得不少荣誉。南通鸟儿灯和其它许多弱小的民间艺术一样,近年来似乎被人遗忘,其原因是受传统工艺的设计理念、选用材料和制作手段的局限,阻碍了它的正常发展。传统灯彩虽然它被人喜爱,但市场价值没有很好发挥,仅能作传统文化的点缀品,只在一些民俗活动场合亮相时,群众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有时偶尔走出国门展出,也只是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也没有打开国际市场,所以难以做大做强。
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南通鸟儿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改制时停办了,众多职工回家或改行,灯彩项目再也无人问津了。我离岗回家后,在彷徨中经常回顾南通鸟儿灯的历史和工艺,感到这项传统民间工艺虽然弱小,但它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中的一个保护项目。党和政府都那么重视国家民族文化,鸟儿灯就不应该灭绝断送。今天不重视它消失就很容易,若今后想挖掘整理就更困难了,回想师傅钱桂亭老艺人晚年不辞劳苦,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倾心传艺多年,虽也教授几个徒儿,但以后仅有我一人在坚守,若我不坚守这种工艺绝技就此结束,怎能对得起研究所领导和钱老呢?所以,我要学习钱桂亭师傅那种敬业无私的宝贵精神,不能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
我苦守南通灯彩项目最大的难题是无信息、无扶持、无继承。因为原单位倒闭断了一切外来信息。多年来,我也不知道哪是研究重点,凭个人兴趣制作的作品也就搁在家中无用武之地。研制灯彩很花时间,即使材料不贵,但十年无收入在家研究制作开销也不少,何况我每年自己交劳保等费用也要不少钱。近两年,参加一些本地灯展活动,也都是公益性社会活动。长期研制灯彩无人扶持,再坚守非常困难,除经济支出不说,我也将人老眼花精力有限。研制作灯彩工艺要求较高,许多人虽然喜欢,但见我这个手艺人做了几十年,尚无多大出息,也就无人继承这门手艺了。我坚守岗位研究灯彩,并无奢望声名和富有,只感到这种具有包灯风格的南通鸟型灯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呼吁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列为地方工艺美术保护项目,给予扶持、鼓励年轻人学艺,不能让它就此失传。我盼望传统的南通鸟儿灯后继有人,能长久亮堂。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图1—图5均为作者自己提供。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何林祥, 1953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72年分配到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1973年师从著名灯彩老艺人钱桂亭学扎灯彩、风筝。2004年成立何林祥灯彩风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