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民间能工巧匠管理工作

[日期:2011-05-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分析南通民间多能工巧匠的客观环境,指出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参与建设,同时期望加强对民间能工巧匠队伍的服务和管理,全面提高能工巧匠的素质,使广大民间艺人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传统  创新  服务  管理  与时俱进

 

一、南通多能工巧匠的社会原因

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向多能工巧匠。制造成许多工艺美术品,如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仿真绣、红木家具、剪刻纸、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又有现代家纺等新兴产业。现在有许多工艺品种,已列为国家或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南通为何多能工巧匠?这里的原因很多:

首先,它有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北岸,这里古称胡逗洲。是江水泥沙冲击成的沙洲,自古是流人居住之处。江海相交的沙洲上,自然环境恶劣,流人在那里斗风战浪锤炼成一股坚毅品格。以后,沙涨水退与大陆相联成,岛上流人就和陆上原住民融成一片。后周显德五年设置通州。后来为与北方的通州相区别,改称南通。来自四面八方的流人,在开发胡逗洲时以盐渔为业,以后才逐渐转向农业,流人以普通百姓为主,但其中也不乏有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有知识分子,炎黄文化传承得更系统更扎实;多能工巧匠,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传承就更形象更现实。因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缺少能工巧匠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例如,古通州以盐渔为业的时代,煮盐需要大铁锅、冶炼铁器都少不了铁匠。近海捕捞需要织网,外海捕鱼和与内陆交通要用船,也需要有众多工匠。以后人口增多事业繁荣,需要制作许多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物品,就造了众多工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分工精细,就产生了各种工艺行当。即便是木工,也分建筑、家具两类;制作生活用品的木工也有圆作、细作之分;制作白木家具手艺一般,若能制造红木家具,别人就知道其手艺高超,自会对他刮目相看的。

南通多能工巧匠的原因之二,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结果。近现代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生产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有条件追求物质和文化艺术生活的享受,原有的能工巧匠也将不断进步,改进设计思想,提高制作工艺水平。社会需求扩大,其工人队伍也在发展中得到扩张。在南通,近现代有两次大的进步。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初年,又有状元张謇的引领,较早地接受了西洋文化辐射,兴教育、办工厂,掀起一次新文化高潮。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称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其立论的原因就是南通人依靠了自己的力量,建成功一个现代化城市。如,那时有了中国第一家师范学校、中国第一家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有江苏第一条公路,有中国纺织基地唐闸,那里有众多现代工厂;南通城区有一大批近现代企业。这些学校、工厂等机构,都需要建设,內外设施的完善,需有众多工程项目的建造,它催生了南通大批能工巧匠的诞生。这些人原本技术水平很一般,有了参与建设这些近现代工厂、学校、企事业等大型建筑和众多配套设施的机会,那些普通工匠就增长了许多见识,也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如民国时代,南通、吕四先拥有建筑大师孙支厦,陶桂林等名师,他们手下也有一大批能工巧匠,在江浙上海一带,建成许多有影响的大工程。

南通第二次工艺大进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时,我国多年的革命战争结束了,国内重视经济建设,特别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必然要反映到能工巧匠制作的产品上,许多产品出口国外,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同时也将先进设备和制作工艺引进回来,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方便工人操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更有效益。就如我的家乡通州四安镇来说,现在就拥有红木工艺厂多家,许多红木制造工人都有一套特殊的本领,他们制作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有许多产品对外销售。四安能工巧匠多,工艺门类也多,如四安的剪刻纸也名扬四方。更有大批建筑铁军和室内装潢队伍,都拥有高的技术水平。

二、南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社会经济总量上升加快,要有更多的能工巧匠队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广义,总结南通工艺美术发展时说,197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64.62万元,1980年就上升到6460.3万元,在全省已经升至第二位,仅次于苏州。1989年又上升至3.5亿元,出口达3亿元。同时,在工艺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至1989年全市己获得国家金杯2个,银杯3个,部优产品奖8个,省优质产品33个,优质新产品一等奖12个,二等奖26个。有些企业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和江苏省先进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南通工艺美术企业有扎染、蓝印花布、手绣、机绣、乐器、红木小件、红木家具、铁木玩具、鸟笼、、风筝、灯彩、剪刻纸、尼龙手套、堆绢、丝绸剪贴、羽毛画、木版年画、贴绒、钩针编结、贺年片、书签、地毯、丝毯、首饰、壁挂、面塑、笔墨等项目,本世纪又增添了金属版画、瓷器、陶艺、漆画、草编、葫芦画、工艺画等产业项目。当然也有些传统工艺后无继人了,如羽毛画、贴绒等已经消失。这就警示我们,如对传统工艺美术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传统工艺就可能很快也会消逝,那时再想恢复,将会增加许多困难。如海安的面塑,以往在江苏有较高的地位,由于当时没有重视接班人的培养,这门艺术在海安已经见不到了。好在如东有一人从事面塑创作,而且做得不错。另外羽毛画、堆绢也早已见不到踪影,可能也消亡了。

改革开放后,衍生了许多新行业、新机械,一些工艺美术方面的手工艺活儿被机器替代了,某些电脑控制的机器,比人工做得更快效率更高。故有人认为只要会用机器就行,不需要再去学那些传统手艺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许多传统工艺是不可能全靠机器制作的,例如红木雕刻、竹艺、石器工艺来说,就要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这因为许多树木、毛竹、石块的原材料具体形态不可能一致,它就不能按一个固定模式或图纸施工。艺人要根据这些具体材料的造型、材质,巧用每一项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制作。如我曾利用河边一段朽木,制成一件根雕笔筒,该作品就是利用树木上有段坚硬隆起的节疤外壳,通过雕刻塑成南极仙翁高耸的面额,尤其是额头部分进行夸张处理。再挖去腐朽的内芯,一个笔筒就成功了。许多人见了都喜欢,结果被一位朋友抢去。在工艺美术界中有许多特种工艺品,就是靠这些能工巧匠完成的。扎染、刺绣、红木小件、雕刻、手绘观音、剪刻纸等等,都需因材施艺,工艺制作人员在生产中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当然不能缺少得能工巧匠的参与。而且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的追求更加高远,就需要拥有更多的能工巧匠。仅如住房来讲,改革开放后,许多城里人住上了商品房,掀起了房屋内装潢热潮,许多木工、瓦工赶进城从事这个行业致了富。如今农民建房也讲究起来,也要装潢后再住。所以现在室内装饰工程市场十分广阔,要找个好工人很难。室內装饰一新了,原有的家具等摆饰物品也要更新换代。所以,现在的红朩家具来不及生产,其它工艺品市场也很大。因此,现代化建设更需要能工巧匠,原有队伍不能萎缩,还需要有更多的文化新人加入,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市场。扩大能工巧匠队伍是时代赋予的责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文化传承、人们追求物质和文化生活享受的必然规律。

三、南通需要加强对民间能工巧匠队伍服务和管理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民间能工巧匠队伍正在萎缩,制约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根据我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社会调查,发现能工巧匠队伍萎缩的内在原因较多,其中它主要是:

1、南通工艺美术行业产品丰富,但大企业较少,而小工厂、小作坊很多。这是当地工艺美术行业性质决定的,如刺绣、蓝印花布、红木雕刻、剪刻纸等只有那么多市场,品种却需要千变万化,它不可能用大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小企业生产灵活,但往往由于管理不周全,生产环境、劳动待遇、工伤保险、技术培训、女工福利等等都不可能都一一落实到位,容易挫伤就业工人的积极性。这些情况并非红木工艺一行,我发现其它手工业也是如此。所以,许多年青人不愿从事手工艺行业的工作,能工巧匠队伍就不容易壮大。

2、工艺美术是一项特种技术行业,以手艺活为主,对工人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有些人学了几年还不能学到扎实的技术,涨不了工资,待遇较低。一些年青人见老工人干了一辈子,干活不少工资不高,年老了回家生活尚无保障。所以怕苦畏难不愿学这种手艺。而且现在外部世界很大,找其它工作也容易,所以这种民间工厂、作坊招工较难。

3、许多小工厂、小作坊业主,原先也是本行业的技术工人,他们技艺出众产品受人欢迎,但企业管理方式落伍,对工人只使用不培训,缺乏远景规划和激励机制,职工前途渺茫,工作积极性受损。

针对这些状况,我认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为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如加强中小企业负责人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企业规范性管理水平。如加强职工劳动管理,使街道、农村小企业、小作坊都实行社会化管理纳入劳动保障机制。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和档案管理,对能工巧匠评定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勾。街道、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也统管起来,社会上不再留有死角。对那些中老民间艺人的考核,应技术考核为主、文化考核为辅,并对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能工巧匠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多带徒,能带好徒弟确有贡献的要记功、发放津贴。这对稳定工艺美术行业的职工队伍,提高能工巧匠的素质有很大作用。社会各部门也要开展各种活动,积极配合工艺美术行业奖励能工巧匠。如南通市旅游局每年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邀请工艺美术协会参加,在展示旅游产品企业的产品时,也展出能工巧匠的精美作品。评比时,获奖的当然是那些能工巧匠们了。南通市举办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活动,多位能工巧匠名角被请入大专院校担当客座教授,他们走上讲坛向大学生传承技艺,这是对他技术和人格的尊重。通过上讲坛活动,这些名角也对本人进行了一次技术总结,提升了经验和理论水平。南通电视台的《江风海韵》栏目,定期或不定期釆访民间能工巧匠,在宣传他的产品时,也宣传了他的个人业绩。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近几年活动频繁,团结了大批能工巧匠,为他们培训、交流经验、展示作品、评定职称和荣誉称号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已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名,并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二十多人,具有中高级工艺师和技师的能工巧匠就更多了。有那么多技术骨干作核心,这对南通民间能工巧匠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近几年南通工艺美术产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已从上世纪末的谷底逐渐回升上来,据南通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市工艺美术行业产值达到34亿元了。

但是,开展上述各种促进工艺美术的活动是必要的,但我仍认为它还是不能促进全市工艺美术长期稳定发展。因为它对基层能工巧匠队伍的稳定和壮大之意义还值得探讨,因为这些活动主要在高端举行,对基层普通能工巧匠的实际影响尚不够深刻。它为能工巧匠的“名角”服务较多,扩大了大师、名人、高级工艺师、高级技师的社会影响,也使他们的作品有了更高的价值。但许许多多的普通工匠是进不到这种场合,他们即使创作了很好的作品,也难以到高端场合去亮相。在许多公众场合中,有些精美作品原本出于他人之手,此时作者却冠上了老板或厂长的名字,许多低端能工巧匠只能当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不能到前台亮相。其果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就是某些政府及有关部门满足于一般性面子工程,实在的基层服务工作做得不足。所以锦上添花不能少、雪中送碳更重要。我认为真正为广大的工匠们服务,就要做到为高端服务,让名角去掌旗引路;服务基层,巩固发展能工巧匠队伍。基础工作做到位,提高了能工巧匠们的整体素质,高端名角才能从中不断涌现。这种众多的实际工作还有许多,都等待着大家去做。当地政府要转变职能,上下结合,改管理为服务,通过深入基层上门去服务,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做好许多相应的管理工作,促进当地产业健康发展。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南通一度放松了工艺美术行业管理,不少专业工厂和研究机构改制关闭,许多能工巧匠转业,工艺美术产业萎缩、品质下降。直到本世纪以来,政府重视了工艺美术产业,协会也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南通工艺美术产业才逐渐恢复壮大。一个地区的工艺美术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都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是紧密相联的。同时它也和当地职工文化修养、技术素质的高低有重要关系。所以,当地政府有必要组织劳动、技术、医保部门下基层办公,各种机构联合起来一起下去,既減少服务费用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将受到基层企业业主和广大工人的欢迎,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的。基层能工巧匠队伍思想工作做好了,许多矛盾也可以及早发现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今年春节后不久,港闸区内一家红木企业的技工,全体转向另一家新办企业。原来是新企业为抢技工,用了不正当手段与那个红木企业进行竞争。这个事件,逼使那位红木企业业主大幅度提高工资,才得以稳定职工队伍。这种不正当竞争结果,当然是竞争双方都受到很大伤害,同时也暴露了当地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管理都比较欠缺。若政府部门在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好了,当地的工艺美术行业就能健康地发展,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将通过广大能工巧匠的传承,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广义:《回顾与展望》刋于《工艺纪程》第1页。1989年(年刋),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编。

2、陈佐、苗金卫:《南通工艺美术调查》。2006年,南通市工艺美术协会(商会)內部文件。

 

作者简介

    毛金芝,男,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南通四安庵西红木制品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