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鱼乐壶》的创意

[日期:2011-05-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本文以茶道、壶艺、乐生之方面,讲述了紫砂壶“鱼乐壶”的创作理念及制

作过程。重点阐述了思想、理念、文化在制壶、赏壶过程中的作用。作为紫砂壶的制作和玩

赏例子,提供人们参考。

 

关键词: 茶道 壶艺 乐生 鱼乐壶

 

    王夫子云:有其道必有其噐。意思是说,有了深邃思想的人生理念主题,就会有

符合其主题的上噐。----这应是陶艺创意和实噐设计遵循的最高原则。我严格遵循着“有思

想的器才是好噐,有文化的壶才是好壶”这样一个法则,去推广我的陶艺壶艺创作,使我的

作品向文化空间有了较大的推进。《鱼乐壶》的设计制作就是这样的一个探索、升华、以至

获得人们认可的过程。

 

我常常深度地思考着一个问题:人的一生最大的主题是什么?是金钱?是名分?在生命

的进程中,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物质财富是不可失却的,但精神财富才是最终作用于人生真

正快乐与高雅的本质所在。所以任何“噐”都应有一个“毫不含糊的、高雅生趣的、新奇

融妙的”主题相依附,而这个依附之意,就是“器外之道”“器中涵道”。陶艺、壶艺之创作,

或说陶艺壶艺的艺术标准,就应该紧紧围绕“人生快乐”这个永恒的主题,去调动一切技术

手段与文化元素、符号,最后经过“规约”“概括”从而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从壶艺的角度来说,可能有不同的风格约向,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意向。回望中国紫砂壶

艺的历史,前人在光货、花货、筋囊货的创作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作为

我们这些紫砂后来者,要想打破前人的传统经典,推出自己的具有“高品位、高素质”的新

壶艺作品,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紫砂前人几乎已经把壶的六大基本要素:壶身、壶盖、

壶的、壶嘴、壶把、壶支脚的结构作了极限探索。或说,“能想到的,他们几乎都想到了”。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陶艺、壶艺后来创作者,在广泛认知紫砂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去拓展

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就是必须有“踩着细细的钢丝,走出自己的路子”的精神。

 

我回望紫砂艺术殿堂上的一位位前人大师,用心鉴赏着他们的经典作品,总是充满了无

限的崇拜,总是产生了无尽的思考:步陈鸣远紫砂上人的风格,以“田园瓜果、秀竹蒼木”

去表现壶上的“野逸之风”,能给人以返璞归真的美受;学朱可心紫砂前人的风格,以“梅

开寿阳春桩、花展寒香桂雪”,表现壶上的“高标逸韵”,“暗香浮动”之韵,也能给人清致

涵馥之体味。学蒋蓉大师的风格,以“荷花静开日,时有蛙儿鸣”的生活写实真趣,会给

人以“天人合一妙处,闲逸应该上心”的散达养心。的确,牢牢地把握传统,规规矩矩的向

紫砂上人、前人求本求真,一直是我在陶艺、壶艺实践中坚持的方向。但是,陈鸣远也好、

朱可心也好、蒋蓉也好、他们的风格还是有陈设噐、陈设壶的倾向。富贵气足了,观赏性有

了,但实用性少些了。也就是说花货优先倾向于陈设,然后才是实用。在我多年的壶艺创作

实践的同时,也注意与很多壶艺收藏家探讨、交流,听取他们的艺术反馈。他们在高度欣赏

花货大师作品的同时,出于茶道文化之乐趣,更多的还是比较倾向于“实用”这个基点。也

就是说光货、上手、 顺和是他们的雅爱。趋于这个壶艺基点,我的艺术创作、设计理念也

就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崇尚和谐、静逸。最大深度的去通过茶道文化,极致地去演绎这个

民族的内心意理,通过赏壶、用壶、煮茶、品茶来完成“和”或“静和”的境界,这是壶艺

创作根本。如一位茶道大师所说:“千种妙香盈融待上宾,一壶真味和合承嘉宾”。对于紫砂

壶之用之赏,又有道:“心静如壶满琉璃方圆约水,意动若茶来妙香内外畅泉。”的确,赏壶

人、茶道客对于紫砂壶的这种高妙入微的精神体验,正是紫砂壶艺者必须深知而且要牢牢把

握,以至渗透到紫砂壶制作的多个技术细节之中去的。只有使茶道中人,一壶在手、方圆顺

和、出水流畅,才能宾客融乐,好不自在。如果我设计制作的壶,达到了这个标准,才能使

我自己去和茶人、 上客、 文士、雅君“乐于玩壶”“乐于畅饮”“乐于神知”。

 

 

 

 

以紫砂壶的鉴造为前提,来谈人生乐道,这本身就是紫砂艺人的人生主题。

 

乐生之道,应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与向往。壶艺、茶道,关乎与人生乐生,

这个“乐生之内涵就显得有些‘专业’了。因为“壶艺关于人生乐生”这个主题,制陶、制

壶者探讨了几千年了,其内涵又是浩如烟海,万脉横流,广融博大的。

 

从壶艺制作的型上来说,壶型成方或圆,都对人生有着理性的约向。甚至是人生价值之

标识。佛家说,方圆度化、宝器不坏,正是乐生守本之业; 道家说,一壶方圆,虚实妙化,

和润长生,久视安真;儒家说,君子者,思与圆而行与方,守规知矩,境界自宽。

 

从壶艺的使用价值上来说必须“大器圆融、开合有度”,“如凤合手、如龙顺腕”;“明

守方、暗寓圆”也是技术上“不能走乱的阵脚”。就是说,实用的高妙内涵,也必须体现出

来;壶嘴出水,要顺畅如注,品茶时人的心情就快然。倘若“出水淋沥”“拧花扭麻”, 主

客皆体会不到“静如双手捧月”,“动若流波引鱼”;往更深处说,型还必须方中寓圆、圆中

隐方。我要认真约束,以至于把意趣的“方圆顺转” 、“大方融圆”作出来,一步步走入“赏

壶人”之心致。

 

从壶的泥料粗细与色光、 观感来说,人们喜欢“喜庆”一点的,也就是说色彩偏暖偏

红一些的,泥料也粗细适中,温润若肤。上手把玩若抚鸟顺羽。如是这般,就能营造一个视

觉舒服的艺术空间场,使人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

 

从以上这些“行方寓圆”的外形与内涵哲学界定,有了这些使用把玩的顺畅之美,有

了这些养眼润心的茶道气场,那么品茶,赏壶的座上雅君,就会真的得到了乐生、雅生、 逸

趣了。

 

 

 

在深度把握了茶道、壶艺与乐生的关系之后,一把能使人喜爱与致乐的“鱼乐壶”

的文化概念与形象构式也就产生了。首先,我把人生的快乐,寓意为“鱼儿在水,春秋自度,

畅泉融融”;壶身圆润上手,做成双手合和的“一手壶”大小,便于上手把玩。壶的嘴儿,

做成象一条小鱼儿在春波溪流中啄萍之趣象,欲探欲趋,欲出欲潜。使人看到了鱼儿,又能

想象出高天之明月挂在杏花之枝间,而枝间花开,随风下落。鱼儿啄花,花追闲鱼,妙在茶

人心度之中。壶把做的像一尾“意化之鱼尾”弹空开合,欲拨欲振;使人想象“水在流,鱼

在游,春溪长长”。而在“欲啄欲咬”之壶嘴与“欲拨欲振”之壶把之间,壶身更显得富于

流线圆盈,如鱼鼓腹,穿波顺水,大和自在。这样壶嘴、壶身、壶把的气脉就韵意连通,真

的像一条“春水流花鱼自来”之乐鱼儿了。壶家茶士,一旦上手把玩,就真的会有一种“摸

鱼儿”的雅趣。----鱼儿在手,壶化情妙,乐得不肯放手了。

 

为了进一步深化“鱼乐”之文化意念,做到“壶眼气脉”清晰,点睛之笔精到,我把壶

的子,做成为一尾“意化了的小鱼”,身如半月相映,头潜尾振还伏波,紧紧依偎于壶身这

“大鱼”之上,生成了“春波顺和”之美。我觉得这样从各种紫砂壶艺术语言入手,比较清

晰地完成了一个“鱼乐—乐壶”的意趣约向,也完成了一个“紫砂壶艺术空间场”的较完美

的构造。我利用加加减减的艺术比较和鉴别法则,对“鱼乐壶”的各大要素进行了分析觉得

已经达到了“没有多余的成分了”也就是说,鱼乐壶上的所有元素符号,基本上完善于同一

个艺术主题了。

 

鱼乐壶,经过几次反复定型制作以后,经推出,得到了海内外很多壶艺收藏家与茶道中

人的赏爱。在中国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上会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其外观设计也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充分肯定了我的壶艺创作文化理念。一位紫砂大师给我

的“鱼乐壶”题赞道:至简至繁,雅韵涵中!

 

参考文献:

1、杨永善  《陶瓷造型艺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8

 

 

作者简介:

    陈富强,1965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工作于宜兴万宝陶业有限公司,长期从事陶瓷产品的创新开发工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