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漆器之“点螺”工艺

[日期:2011-05-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漆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技艺精湛、工艺复杂、选材多样、色彩绚丽、造型典雅、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仅从传统漆艺的一个方面,即“点螺”工艺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点螺工艺的定义内涵、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漆器点螺工艺的实践创作,希望能对广大漆艺工作者和漆器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漆器  点螺  螺钿

 

一、点螺的定义

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漆器中的一个门类,它是以五彩的贝类,如珍珠贝、夜光螺、石决明等为材料,加工成薄如蝉翼般的透明螺片,再由工匠用特殊的刀具裁切成各种点、线、面等,或小于米粒,或大似古钱,或细如发丝,或曲如柳枝,配以金银丝,在漆地上镶嵌成各种图案,最后经抛光成器。因点螺漆器用料比一般螺钿镶嵌更薄更软,故又称“薄螺钿”或“软螺钿”。

 

二、点螺的发展历史

点螺工艺约始于唐宋时期,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一批唐代从中国传入的嵌螺钿乐器,这些乐器上所用的材料多是海产贝类角蝾螺或夜光螺,但是所用的螺片较大,不够精细。到了宋朝,工匠弃用厚大白皙的贝壳而采用薄、小及色彩缤纷的贝壳镶嵌更细致的纹饰,这是用鲍贝的内层,它比唐朝所用的贝壳更薄、更艳、使得螺钿镶嵌工艺更为细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苏汉臣画《秋庭婴戏图》中的开光螺钿黑漆坐墩,正是这种薄螺钿的漆器。1970年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中发现了一片元朝黑漆嵌螺钿碎片,可能是一个盒子或盘子的局部,上面用薄螺钿嵌出广寒宫。虽然是碎片,但细腻的工艺和七彩缤纷的色彩仍然清晰可见。碎片上的纹饰用画意的手法表达。

到明清两代,漆器点螺工艺达到了鼎盛。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螺钿一节说到:“百般文图,点、抹、钩、挑,总细密精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如福建美术出版社的《中国漆器精华》第229号、《中国漆器全集.第五卷.明》第194号中收录的明末黑漆嵌螺钿赠马图长方几,几为木胎,呈长方形。高束腰,开鱼门洞,三弯腿,下承须弥座。通体髹黑漆,螺钿嵌曹操赠马图;蓬牙四面开光,内饰双凤、花鸟、腿、座饰以梅花图案。《曹操赠马图》是描绘三国时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并显示自己的诚意,将吕布曾骑过的赤兔马赠给关羽的故事。工匠将这一传奇故事用点螺工艺生动细致的镶嵌在几面上,人物、马匹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图1:黑漆嵌螺钿赠马图长方几(摘自博宝艺术网)   

在清代,点螺工艺除了宫廷设有专门作坊制造外,民间也已有制作。明末扬州名匠江千里就以制作点骡漆器而闻名全国。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件明末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龙已腾空而起,两纵面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条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各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间嵌金丝。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可见点螺漆器的发展在明末已十分精湛。继江千里之后而起的扬州漆器艺人还有王国琛、卢映之、卢葵生等人,他们都是点螺漆器制作的高手,可惜随着后来晚清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衰退,点螺工艺逐渐衰落沉寂。直到1972年,扬州漆器厂对失传已久的点螺工艺重新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和摸索,终于在1978年恢复了生产。如今扬州的点螺漆艺正以它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瑰丽多姿的色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和喜爱。

 

三、点螺工艺之步骤

点螺工艺,顾名思义,螺为材料,点为技法。即先选贝壳、夜光螺等厚料精制成薄如蝉衣的螺片;再用特制的工具,一片片植在乌黑的漆坯上,构成图案,故名点螺。因而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一般的螺钿镶嵌。它的设计白描画稿要求精细周到,细节交代清楚。它所表现的效果富于装饰美,其画面大多以细小的螺片组成,最小的螺片可以细如针尖。一幅简单的图画往往要用成千上万的螺片加以组合,严谨细密的组合方式才能呈现出五光十色、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点可以归结为“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要充分发挥其特点关键在于要善于选用材料,螺贝等原材料的天然色泽是很美,但要把层次多的螺贝取出其中色彩丰富的一层,加以修切,研磨制成薄片后,来表现画中事物所需要的色彩,并不容易。比如在制作孔雀的一根羽毛时,就需要表现黄、橙、绿等几种颜色,选料时就要选择与实物相同或相近的色彩,要从正面、侧面去挑选螺片色彩的纯度,还要考虑在不同位置、不同光线下色泽的变化。例如孔雀的尾部,尾梢部分因经常着地,色彩较深;向上的部分则颜色较浅,在表现时就应有区别,使颜色层次清楚、深浅分明,这样色彩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点螺工艺的制作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步,即:

    1、拣料、开片。挑选有色彩的贝壳,经加工处理,开成极薄的片料备用。

    2、下料。根据设计稿件的画面需要,分别对不同用料进行精选,用刀具将片料下成点、 线、面等镶嵌部件。

    3、粘贴。将主要镶嵌件,用粘接剂按设计稿粘于漆坯上,粘实、压平、待干。

    4、开纹。用开纹刀或墨水笔表现出画面细部纹理。

    5、了手。添补细部装饰纹样,如芦苇、溪径、小花、细草、云雾、松针等。

    6、光漆。漆工处理待实干后,用细砂纸打磨,再经数次擦漆、抛光而成。

 

四、点螺漆器的设计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漆艺工作者一直在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实践。例如笔者于2005年参与设计制作的点螺卷轴画《春江瀛洲图》,就是在解决了底坯材料的应用、贝壳料的软化、漆面柔软这三大难题的基础上,将彩螺料点植在特殊的坯胎上,所用点螺片要比正常产品所需厚度还要薄,房廊、人物、树木之间的撞缝不像普通漆坯上的产品可以重叠搭接,点螺片块面不能大于2公分,最后经三十多次的髹漆、抛磨才制成功。其画面据赵孟頫诗意,描绘了如梦幻般的秀丽山水,这件作品同年在杭州西博会上获得特等奖,创造了很好的审美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让点螺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在新时期又绽放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图2:点螺卷轴画《春江瀛洲图》(图片由扬州漆器厂提供)

 

 

参考文献:

1、联升.  稷山点螺漆器【M】.  中国经济信息,2001.10

2、长北.  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4

3、黄成. 《髹饰录图说》【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4

 

作者简介:

范蓉蓉,女,1972年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于扬州漆器厂点螺车间从事漆器点螺产品制作已有二十多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