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纵观扬州漆器史,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漆器工艺相互渗透,显现了每个朝代不同的文化风格,也造就了扬州漆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美感。深具表现力的扬州漆器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扬州漆器 文化 精神内涵
一、扬州漆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1、汉代的灵动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两汉时期,扬州便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扬州汉墓出土漆器不下万件,其造型轻灵,漆膜腴润,色泽柔和,漆绘缜密细致而又飞扬灵动,充满生命的节律,艺术水平不在长沙汉漆器之右,扬州地区柔和细腻的文化性格而不是楚漆器浓郁的图腾意味和火一般的炽热。
2、古代不同时期的特色美
唐代,扬州成为全国商业、手工业的中心,经济的富足可比长安,干漆像工艺随鉴真东渡远传日本。元后期,全国漆器生产中心南移到了嘉兴、扬州一带。明代,江南城市经济繁荣。扬州漆器声名鹤起,形成了螺钿镶嵌、百宝嵌、剔红等著名的雕嵌品种。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各六次南巡,扬州出现了空前的文化高潮。清后期扬州出现了雕漆嵌玉屏风,已见显明的宫廷趣味。在中国漆器工艺整体走下坡路的晚清,扬州漆器高潮未见冷落,漆器被士大夫们当做案头清玩,投向了士大夫的怀抱,文房用具如漆茶壶、漆沙砚等,成了士大夫以坯当纸、寄情其中的所在,咫尺之间,穷极变化,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文人化的意境开始显现。
2、近代本色美
近代,扬州漆器常以书画家郑板桥、华三川、陈之佛、丁绍光等的书画为粉本,无论设计和工艺,没有罗绮粉黛、矫揉造作,没有富丽、暄炽和热烈。材料本色外露,不加些许掩饰,天然肌理,朴雅可爱,于宫廷制品的豪富气截然有别;刻灰,或仿白描阴刻线条保留漆面,寥寥数刀,清逸出尘,简简洁秀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漆器又现出蓬勃向上的热闹势头,取代了世纪之交的清冷落寞,尽管热闹,总是文绮;虽有粉黛,仍见清丽,处处见出一个“雅”字,透出一种书卷气。
二、扬州漆器文化中具代表性几类工艺
1、雕漆和雕漆嵌玉工艺
扬州漆器中雕漆或雕漆嵌玉工艺,仪态端庄、沉着大度。它的工艺显现出特有的雍容和健劲,是扬州最富装饰意味的高档漆器品种。雕漆作品是以沉着的朱红大漆雕凿成精致的浮雕山水、人物或花鸟。多以地屏、台屏或屏风的表现形式,精美的深朱红浮雕画面,配以造型霸气的深褐色红木雕花边框和底座,整体的雍容华贵顿时显现,而每个局部又都丰富变化,耐人寻味。这种具有宫廷富贵之气的漆器形式,是吸收了京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巧妙结合,它之所以在扬州这块土地上发挥到了极致,是因为扬州特有的地理文化,扬州,是南北交汇的一座文化古城,既有着南方的纤巧秀丽又有着北方的雄壮古朴,雍容中透着清秀,朴实中却含着精细,这种文化渗透漆器工艺中,使它显得庄重和秀美。含蓄而奔放。所以雕漆或雕漆嵌玉的作品经常作为国际礼品赠送给各国友人。成为中国工艺的代表艺术。1959年艺人梁国海、王国治等人选用著名画家陈之佛的遗稿,精心制作了雕漆嵌玉《和平之春》、《喜鹊登梅》大挂屏。产品造型浑朴,技艺纯熟,典雅庄重,辉煌大度,成分表达了原作秀丽清雅的文化意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期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得到中外友人的一致赞誉。雕漆和雕漆嵌玉,成为南北共赏的一种高雅工艺形式。
2、刻漆工艺
而扬州漆艺中的刻漆工艺,黑得深邃,红得庄重,光色浑厚,含蓄内敛。乐于容纳银朱、石青、石绿、金、银等民族传统的矿物颜料,丰富的肌理及表现力,成就了大量的大型漆壁画作品。形成了它厚重典雅、装饰性强的色彩风范。是现代漆器最广泛的代表工艺。可谓雅俗共赏。在扬州这座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她像一个典雅的扬州少女,变幻出各种美丽的造型,时而流露毫不雕凿的淡雅,时而现出热烈奔放的浓郁,或辉煌大气,或小家碧玉……然而纵是千变万化,她却总是端庄而矜持,绝无造作低俗之气。在各类厅堂之中锦上添花,显出她独特的魅力。
3、多种表现形式
一代代扬州文化的积淀,一代代工匠的创造积累,扬州文化的多面性使扬州漆艺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扬州的人民智慧善巧,早上水包皮(汤包早点),晚上皮包水(沐浴休闲)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文化。他们是会享受的,然而又是严谨的,生活中充满了创造力。创造出一种闲适之中的精致文化,饮茶、泡脚、早点、休闲,这些看上去的闲适却没有半点含糊,门门各有一套。精致到完全摆上了大雅之堂,所以,扬州人的执着是凡事都要做到极致方可的。表现在工艺上更是丰富精致。扬州工艺在全国的出类拔萃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扬州漆器工艺之全,表现力之强又是扬州工艺中的典范,可以在漆面刻纹,可浅雕深雕、浮雕画面、镶嵌骨石、点以螺片或彩绘贴金,可为平面墙饰,可为立体陈设,各类工艺又表现出形式感多样的屏风、壁画、壁挂、家具、台屏等产品,可谓是百花齐放、万木争荣。
三、漆器的文人画意味
画家吴冠中说,中国的国画与中国的漆艺,一白一黑,最能够表现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此言切中了两样国粹——国画与漆艺。在扬州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其中具代表性的当属扬州八怪,板桥、金农、黄慎等成为扬州家喻户晓的文人代表,在漆器作品中,扬州的这些元素被有意无意的表露着,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李鱓的松……扬州浸在文人化的环境中,充满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调,在扬州的人仿佛都浸染了文人气的意味,走进扬州的各类场所,不经意就能看到或是平磨螺钿或是刻漆彩绘,各类漆器工艺表现的扬州文人画条屏或挂品等。漆工艺文人画成为扬州一大特色, “骑鹤下扬州”和“二十四桥明月夜”中吹箫玉人的浪漫,在漆器中成为人们深爱的经久不衰的题材,也使扬州这座小城蒙上了更深的梦幻色彩。
四、扬州漆器——含蓄的东方气质与修养
扬州漆艺的文化特征,从深层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观念精神和审美追求;它的美好品格,从深层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点。扬州的漆艺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诗词、音乐一样,都是自耕自足社会舒缓节奏型下产生的静观艺术,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温厚含蓄,中庸平和,既抒情又讲含蓄。扬州漆器的气质,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漆器和漆画,美感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文人化的精神内涵。所以,以静观内省为操守的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最能够从精神内涵上体悟欣赏和把握这一精微的、富有情感的艺术。漆艺创作的过程,某种意义像禅的功课,悟性之外,尤其需要远离浮躁,尤其需要静心敛神。深入其境的创作者都如九天饮水,甘苦自知。从某种意义说,潜心于漆艺之道,也是远离喧嚣、修身养性的办法之一。
作为漆艺工作者,具有华夏子孙的使命和责任,要让代代相传的这一美好技艺在我们这一代更加辉煌的发扬,留给后世一幅不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长北《漆艺》大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姚梅,1972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在扬州漆器厂一直从事漆器工艺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