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扬州漆器厂在建厂56年来制作过数十件国礼,在为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出访日本赠送的国礼“友谊之舟”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漆器、造船、玉雕等多种工艺,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弘扬了鉴真东渡的意义以及凝聚了中日两国人民美好的感情。
关键词:友谊之舟 漆器
古风悠韵、情传千载。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委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二00八年五月访问日本定制的特殊礼品——“友谊之舟”在日本受到极大的轰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做了大量报道,并被外交部部长成为一件最好的最有意义的礼品。扬州漆器厂仅用20余天的时间顺利且圆满的完成了设计制作任务。
一、日本与中国的船来船往
日本交通国土大臣冬柴铁三在促成日中两国间的旅游交流活动中,在确定访问中国城市计划时,他首先想到了鉴真的故乡——扬州。唐玄宗时期,在扬州江淮一带,鉴真大师早已是佛教界的顶尖大德,但他满怀普渡众生的胸怀,历时11年,仍以66岁高龄,拖着失明之躯,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抵达奈良(日本当时的首都)。他不仅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把建筑、雕塑、漆器等唐代文明带去了日本。跨越千年,这份缘于鉴真的情谊将隔江跨海的两座古城牢牢连接。
2008年5月10日,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向鉴真兴修的奈良唐招提寺赠送了一座鉴真东渡船模型,金光闪闪的“友谊之舟”4个字刻于船体。高翘的船头,矗立的桅杆,精致的船楼,仿佛古船重现,表达了中国人民真是中日友好的情感。
扬州和日本“船来船往”的情谊由来已久。据载,日本遣隋使、遣唐使19次出航,有13次在扬州登陆。扬州大明寺里,不仅有一盏与奈良唐招提寺长明灯遥相辉映28年的长明灯,还有一艘日本遣唐使后人所赠的遣唐使海船,奈良唐招提寺里盛开着扬州的琼花。
二、日本与中国的漆来漆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周边文化形态中,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与中国的渊源最深。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接受中国文明的历史要略晚于朝鲜,漆器工艺的历史也要更晚一些,但日本漆艺自江户时代起的进步发展却是极其迅速的。目前在日本发现最早的漆器约在公元前392年。公元前86年汉昭帝废除真蕃、临屯、存玄菟、乐浪等部。乐浪海外的倭人(日本人)通过乐浪与中国接触,汉文化开始输入日本。大和时代和飞鸟时代(552-645年)守斗古王子信奉佛教,聘请了朝鲜高丽最好的漆工,建立专做佛像的漆工部。松国权六的《漆艺讲话》载:“飞鸟时代的艺术,被认为是接受了从朝鲜传来的中国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当时朝鲜的高丽和百济的漆艺,可以说是从乐浪漆艺中接受了强烈的影响。”唐代天宝元年至十二年(742-753年),我国的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带去了我国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其中包括大量的优秀夹纻、脱胎漆器工艺品,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另外金银平脱、描金、螺钿等髹饰技法也先后传入日本。在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进行了多次漆艺交流。
作为文化交流或国家使节访问,我国多次赠送漆器给日本。例如,日本史料记载宋代淳熙九年(1182年),浙江著名漆工匠陈和卿和明州(今宁波)石刻工匠伊行末抵达日本,带去雕漆香盒赠送给奈良市东大市作为佛具。经由商舶流传到日本的我国雕漆,也引起了日本漆器匠师们的兴趣。另据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日本僧侣念救从我国回日本后,为天台山佛寺募捐施物,其中日本左大臣滕原道长赠送的施物中,有螺钿莳绘、莳绘漆器作品数件。元代(1182年)浙江僧侣无学祖元携带漆器90余件,其中雕漆43件,应邀赴日本讲学。元代的雕漆对日本的漆器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日本的莳绘漆艺也对我国的漆器工艺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明代始,日本漆品经贸易往来进入中国皇宫并销售于市。故宫藏日本漆器依其制作工艺可分为描金漆、彩绘漆、螺钿漆;装饰题材多为花卉、鸟兽、山水、人物、神话历史故事等。彩漆马鞍、铠甲以竹、藤、革等制作,表层髹漆彩绘。铠甲的衣、裳、袖、盔之面用彩绳连接。清代末期1907年日本原田教授应邀到我国的福建传授漆艺,1924年福建漆艺大师李之卿去日本原田所在的长崎美术工艺专科学校研习漆艺,1936年沈福文先生也东渡日本,进入松田漆器研究所学习漆艺。20世纪80年代起中日漆艺交流更为密切,双方互派留学生,漆艺学者互访,举办漆艺交流展等。目前,日本漆艺在工艺、材料、加工、设备等多方面已在世界上确立了领先地位。
三、“友谊之舟”的建造始末
扬州漆器乃中国漆器中一个重要分支。作为扬州漆器的当然代表扬州漆器厂建厂56年,制作过10多件国礼,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制作船只,却是头一遭。如何将传统工艺美术和船舶制造完美结合并且还原出千年之前海船造型,实在不是容易之事。08年4月初,我厂接到任务后,聘请了文物、造船、漆器和玉雕等多个领域的名家,同时担任设计制作的12名人员也大多选用国家级和省级工艺大师。我们遍查古籍,访问民间工匠,在保存于福建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的鉴真东渡海船、电视剧《鉴真东渡》里的海船和大明寺中现存的遣唐使馆船三种造型中选定了泉州海上博物馆的图案。
“友谊之舟”的设计参照唐代海船出土文物,按照总长40米海船的设计原型,根据传统木船制作办法缩微而成,长1.535米,宽0.435米,高0.55米,船体采用经过烘干防腐处理的榉木为主材,以白玉、牛角、金箔、紫竹、绸缎、生漆等为辅料。设计之初,为了使船更像是正在大海中破浪前行,凸显胡总书记“暖春之旅”的深意,我们加大了船身龙骨的弯曲度,使得整艘船船头翘起。为了使得船模更加美观,将原先的二层船改成了三层,结合木雕工艺,增加了镂刻的船舱。
雄伟的三层船楼耸立后部,别具特色的门、窗、栏杆俱透着唐风唐韵;船头正中金箔包裹着狮虎兽头,两侧镶嵌着白玉鱼眼,船尾始盛开的贴金牡丹;船身采用日本人偏爱的中国传统漆艺精心漆制。其高翘的船头、矗立的桅杆、精致的船楼,使整个船体形神兼备;细密的栏杆、微型的绞关和滑轮将细部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船首镶嵌、悬挂的船眼、船锚和兽头,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海船的装修效果,船楼方柱栏杆一律棱角朝外,门窗则绘成唐代扬州的建筑风格——荷花瓣形,使海船模型充分体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3根桅杆分布甲板前中后,风帆可以自由升降,前有锚后有舵,升降帆、抛起锚的滑轮和绞关转动自如;甚至甲板上排水的沟、船帮上泄水的孔都分毫不差,船上零部件不下千个,滑轮滚轴上其固定作用的牛角销子,直径两毫米,是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艘“友谊之舟”根据海船仿真制作,它的帆可以升降、船舵可以转动,以牛角做锚,雪晶玉、黑墨玉做船眼,紫竹做船杆,船头狮虎兽辟水,船尾贴金制成富贵牡丹,八层绿色环保漆更为它争光添彩。整条船温润、不变形,放在水中不会沉,即使过一百年也不会改变。几经推敲修改尝试和努力,我们终于还原出这艘带有浓郁唐代文化和扬州风味的古船。
这艘小船,动用了木工、木雕工、漆工、玉雕工、彩绘工,用上唐朝的造船、漆器、建筑等文化符号,完全可以称之为文化之舟。
四、“友谊之舟”的深远意义
“友谊之舟”既是对鉴真弘法之旅、文化之旅、友谊之旅、精神之旅的纪念,表明中日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也凝聚了两国人民“盼望世界永久和平,珍视中日传统友谊”的美好情感和对开创两国美好未来的祈望。
图1:友谊之舟
【参考文献】
1、廖卉、孙巡、樊万朝、刘世领.《新华日报》A3版“中国向日本唐招提寺赠送鉴真东渡船模型——‘友谊之舟’扬州造”, 2008年5月11日
2、吴绮敏、于青.《人民日报》第21855期《古风悠韵 情传千载——胡锦涛主席访奈良》, 2008年5月11日
作者简介:
吴新宏,196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73年进入扬州漆器厂,从艺三十八年,擅长卷坯、木雕、家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