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努力创新中的扬派山籽雕

[日期:2011-05-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玉坛泰斗,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曾对扬州玉器赞不绝口,他说,“扬州山籽雕冠绝天下。”也正是山籽雕,为扬州玉器赢得了最广泛的声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玉雕创作者不断寻求创新。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着重谈一下扬派山籽雕的历史传承,创新以及山籽雕的创作规律,创新源泉。

 

关键词:扬州玉器  山籽雕  扬派山籽  构图  中国文化 传承

 

一、扬派山籽雕的历史传承与地位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如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玉山《大禹治水图》,高224厘米,耗时十年才得完工。这件玉山构图宏伟,气势磅礴,人物山水风景如画,堪称稀世珍品,是中国玉器的象征。其余还有《秋山行旅图》玉山、《会昌九老图》玉山等,这些巨型玉器的琢制成功,既标志着扬州玉器发展到清代娴熟的雕琢技巧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又反映了扬州玉器,特别是山籽雕在中国玉器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正是源于此,至今扬州仍然是全国大型玉器琢制的中心,山籽雕更是闻名于世。大件玉雕作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设计,1986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赵朴初先生题词“妙聚他山”,此后,《汉柏图》、《潮音洞》、《大千佛国图》等多件山籽雕作品受到世人的瞩目。

二、山籽雕创作的基本规律

山籽雕是玉雕工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在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反映的题材内容很丰富,就像宽阔的舞台,可以将构思好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巧妙设置,而设计师自己就像一位编剧和导演。

    一件山籽雕作品,一般包含,人物、山水、建筑、花鸟等多种元素,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一个中心明确、充满意境的艺术品。这就要求构思独到,构图精妙,且精雕细琢,这对于玉雕创作者就要求非常全面,不但人物、花鸟、山水、建筑都要精通,所创作的作品还要经得住推敲,也就是有出处。根据多年创作经验,笔者总结了山籽雕创作的一些规律。

1、玉器具体造型由它天然的材料形体特征和材料特性所决定

山籽雕的创作设计首先是相玉的过程。所谓相玉就是根据玉料的形状、材质、色彩以及(咎裂)的分布情况来进行立意、选题,也就是“因材施艺”。一块原石适合做什么样的题材,然后就是构图的过程。

构图是非常严谨的一个过程,对创作者的构图能力,审美观念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创作者有扎实的造型基础,把握构图的能力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传统的中国画以及一些姊妹艺术,如木雕、牙雕、寿山雕等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在玉雕创作中,因材施艺可以说是玉雕创作的不二法门。特别在玉石价格高昂的今天,如何发挥一块玉石的最大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好的方法便是“因材施艺”。

自然产生的事物中具有美的特性。玉石性、材料的质地美, 构成了特殊的天然美感。流传在玉雕行业中的谚语“ 千样玛瑙万样玉”说明了玉石原料的复杂多变。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并发挥原材料的质地美,其基本要点就是“挖脏遮绺”,突出玉石之美, 返璞归真。根据原料的质地、色彩、形状、透明度, 可以选择不同的题材、内容以及雕琢方法。

    另外,玉石的透明度、光洁度较强, 细节刻化不大明显, 这样就应该在外形上下功夫。一件作品最打动人的、首先进人眼帘的就是它的形。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 都是十分注意作品的形式美的。当然繁简、疏密、虚实、动静对比关系也是玉雕作品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外形轮廓与这些要素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所设计创作的《石刻聚珍图》很好的表达了玉雕作品的形式美。

当时玉料为一块472公斤的玉石。在玉料中上部有一条明显裂绺,并横向贯穿玉料,为了 “掩胜遮绺”,作者将乐山大佛作为画面的主体,让它端坐在没有断绺的下部大半边,另外,云冈、龙门、大足三尊代表性的大佛分别分布在玉料的正、反两面合理的位置上,与主体大佛形成呼应,同时利用石纹、石栏杆、树木等给横向断绺 “破行”,或者掩盖起来,这样便在构图上达到了“形式完美”。

同时大量运用对比,如用大佛的粗犷和身边精细的松树以及华丽精美的建筑群作为粗细、远近、大小的对比;并且人物和树木的分布都疏密有致,形成疏密对比;另外琢于不琢的运用,让作品保留了天然玉石材质和纹理,使人工雕琢的造型与天然的石纹浑然一体,使得整幅作品形成了千山万壑古树丛林的一幅立体画面。

  所以我们说,“山籽雕”造型就在于利用籽料光滑的卵状外形,选择保留玉质好的地方,适用传统雕刻技艺表现人物、楼亭山水、花草、飞禽走兽,并聚集于山坡或崖窟,由此造就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场景的玉雕门类,形式完美是山籽雕第一追求。

2、题材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工艺技法、设计风格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则更多地需考虑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玉雕题材总是有一定意义的,具体的说就是要有一定的出处。这与中国人认为玉石有天性、认为玉石可以保佑平安吉祥的情结有关。

对于一个玉雕创作者来说,这就必须了解,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赋予了玉如此的魅力,使得人们对于玉如此推崇。我们可以在历史典故、传说中寻找答案。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筛选中,古代的玉雕创作者已经根据这些历史典故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比如刘海戏金蝉、五子登科、福禄寿、三娘教子图、喜鹊登梅等传统题材。这些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成为玉雕创作的丰富素材。又比如,把一些花鸟题材用作山籽雕形式来表现,像仙鹤头上带籽玉红皮的取名为“鸿运当头”,用红皮雕成牡丹花,和仙鹤组合在一起的“富贵长寿”等等,题材已经不仅局限在古代山籽雕文人雅士、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等内容。

从此可以看出这些题材得到了文化的认同,它的艺术审美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具体说来,就是人们有向玉石求福的传统习俗。这是玉雕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关键。玉雕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世界上只有中国有,它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宗教观念、美学思想等丰富的内容。

因此,在玉雕创作中,所选择的题材是否与中华文化和谐一致非常关键。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崇尚与自然融合,大型玉雕《汉柏图》便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体现。故宫博物馆原副院长杨伯达老先生曾对《汉柏图》点评道,“它是讴歌大自然的生命力量,再现千年汉柏的雄姿风韵。这种以树木为主题的玉山实在少见。”

我们知道,在从宋、元、明、清绘画中可以找到很多以柏桧或松柏为主题的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人《双柏山鸟》册页,元张舜咨、雪介和笔的《松鹰图》轴,明文徵明《柏》扇面都是写柏的重要作品,可借鉴的,说明古人已关注对古柏的表现,尤其清人往往以松柏象征人们健康长寿,入画渐多,习以为常,并不稀罕。“然以汉柏为主题的玉山却以此《汉柏图》为其嚆失。”

很显然,作者从中国画中的得到启发。它的主题内容不是一般的人物故事、诗词典故,而是四棵汉代的柏树,这在玉雕界是史无前例的雕琢设计。这个创作也是扬州山籽雕艺术又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目前,柏树优美的造型和雕琢技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很多扬州的山籽雕上了。

中国人的审美偏好趋向于含蓄的美感,玉质温润的特质正好迎合了这种偏好。在扬州山籽雕作品中,大部分作品外形都比较圆润,即使线条的处理,也往往透露出饱满、圆润的特点,很少看到造型粗狂、锋利的作品。

3创新源于对文化的传承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玉雕创作者无时无刻都要寻求创新。笔者认为,创新需要考虑到文化的传承。

三、玉雕作品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

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扬派山籽”,继承了扬州玉器“雄浑、质朴、大气”的艺术特点,又融入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构图方法,在题材选择上更是借鉴中国古典文学,为扬派山籽增添了书卷气。

“扬派山籽”也因此成为扬州玉器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扬派山籽的创始人之一,顾永骏不仅对扬派玉雕的题材内容进行创新,如前文提到的《汉柏图》;在材料利用和技艺手法方面也有独到的认识:即玉雕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较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内容。

“一件作品,不是随意安放某个历史典故就表明它是传统的、有历史的美,而不是繁复地奇技淫巧。缺乏文化内涵,就是缺失文脉,终将不会为世人认可而流传。”

不断地挖掘深厚的传统文化宝藏,是顾永骏创新的源泉之一。

就拿俏色的利用来说,顾永俊骏认为:“多不如少,用不如不用。”

遇到带有皮色的白玉籽,很多设计者通过的做法是能用就用,不会浪费,而往往这种做法不会令他们的作品特别出彩。

用色固然重要,但不能千篇一律,顾永骏说,“不要舍不得,这个拿掉了反而好!”

笔者与顾永骏共同设计创作的《放鹤图》,所用材料就是带有红皮的白玉籽料,而作品最后只剩下灵芝和仙鹤丹顶上的一点点红皮,周围的红皮都被大胆地舍掉。这里所追求的便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扬派山籽雕”与前人不同的地方。

1意境对于山籽雕作品非常重要

作为顾永骏的传人,笔者在20多年的独立创作中,为扬派山籽增加了新鲜血液。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喜欢作品简洁明了,笔者在创作中更多的注重繁简对比,正所谓“疏可跑马,密不插针”。

对比产生美,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该细致的地方琢得细致入微,该留白的地方大面积留白。一件玉雕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而意境对于山籽雕作品非常重要。

如笔者创作的《清韵》,所选用的材质为和田籽玉,皮色鲜艳、肉质细腻,远观白霞相衬,色泽鲜明。在这样的材质上雕琢,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与这样的质地美相协调呢?从古诗词中找意境。琢一蜻蜓立于含苞的荷花之上,线条流畅简单,蜻蜓姿态轻盈,很有美感,背题杨万里的《小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并取名《清韵》,因材施艺,相得益彰。

在这里没有人物,没有苍山翠柏,也没有亭台楼榭,却紧紧地抓住了生机,在大块面的留白中,用诗意渲染了意境。

笔者在创作中力求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给观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另外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可看性。

与古代传统山籽雕不太注意材质不同,“扬派山籽”要求玉石材质要好,否则留出来的空白就全把材料不好的弱点暴露无遗,在细部表达时也会欠缺很

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于生活,“师法自然”,然后加以提炼,升华。山籽雕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玉雕艺术,怎样继承发扬是我们年轻一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笔者希望得到前辈艺术家的悉心指导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和帮助,逐步把山籽雕这个玉雕门类发扬光大。创造美,是我们工艺美术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多。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顾永骏卷》.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9

【2】鲁开阳,“论玉雕的形式美”《美与时代》杂志 2003年05期

【3】汤杰,《扬州史话》 扬州市邗江区政协文史资料2010

【4】张志成,“玉雕兴衰,高教有责” 《珠宝科技》杂志  2001年02期

【5】欧阳劲松,“浅析对中国古雕塑发展史的研究” 《景德镇陶瓷》杂志 2011年01期

【6】薛援朝,“宋元和田玉”  《兵团建设》杂志 2011年04期

 

作者简介:

顾铭,1970年出生,1990年进入扬州玉器厂学习玉雕创作,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担任扬州顾永骏玉雕工作室首席设计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