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青铜器一直被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作为礼器以教化子民,因此青铜器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人说,“中国夏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造型理念对当代工业设计理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的造型,线条、纹饰更无不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元素。”
古代青铜器庄重、大气、沉稳,神秘,富丽典雅,人们纷纷以此为美。作为青铜器的姊妹艺术,玉器文化的产生几乎与青铜器同时出现,从审美的角度看,古代青铜器是玉雕创作的一个宝藏,特别在玉雕器皿件的创作上,玉器完全可以向青铜器“借美”。
“现代玉雕创作设计不能离开生活。师古人,更要师自然,如此才会使作品充满灵性,反之,没有创新,照搬照抄,拿来就用,将永远失去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青铜器 玉器器皿 鼎 三足链炉 创新
一、青铜器造型的美学价值
1、青铜器的造型理念,为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观察大量的青铜器造型我们会发现,青铜器在通过基本几何元素的整合构建形体,运用象生手法构形,处理形体的虚实空间三个主要方面,影响现代工业产品形态设计理念的形成。
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笔者从事玉雕创作近30年,从古代青铜器文化中受到许多启发,以下将联系现代玉雕设计理念介绍青铜工艺的一些主要艺术特征。
在中国,青铜器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这体现了设计的实用性。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2006年“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金奖作品青玉《世纪宝鼎》,是笔者设计创作的仿青铜器玉雕作品。该件作品造型、纹饰方面参考了古代青铜器鼎,作品沉稳大气、古朴端庄,纹饰典雅与器物造型相行益彰。
西周时代以礼乐制度区别贵族的身份。青铜器成为这种制度的物化形态。其造型特点庄严华美设计精细、纹样神秘。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时代的酒器设计最为匠心,主要有饮酒用的觚、爵;盛酒的尊、罍、卣、觥、鸟兽尊等。相应的在扬州玉器器皿件作品中也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如笔者设计创作的碧玉《提梁卣》、爵杯等。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界十分活跃,青铜器也走下神坛,成为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点缀,创作风格趋向于富丽、豪华。这一时期青铜器装饰性更强,纹饰更多的体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设计理念也被移植到现代玉器创作中。比如扬州玉器传统重器《三足圆炉》,其造型经过历代工艺设计师的改进,依然保留了大致的青铜器造型,如在壶盖上雕刻龙首,并且非常注重细节的雕琢,特别在曲线的刻画上,充分借鉴了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曲线圆润、遒劲。
总之,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玉雕创作的丰富宝藏。
2、古代青铜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远在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铸造便已经具有了很高水平,青铜工艺也成为古代文明的灿烂标致,在这个时期更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一批学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正式在他们的影响下,这段时期也被认为是中国审美情趣养成的关键时期。
而最能代表这种审美情趣的器物,当属青铜器和玉器,也就是说,古代青铜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比如现存镇江博物馆的宜侯矢簋和同在丹徒出土的青铜伯簋等,艺术造型都显得庄严、肃穆,在纹饰上雕以狰狞恐怖的兽面,这是中原地区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写照。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意愿和审美情感。
美是人们在劳动中逐渐产生并追求的。青铜器华丽的纹饰和多变的器形,是商周时期人类审美活动的标志之一,同样藏于镇江博物馆的青铜凤纹尊,乃国宝级珍品,既是盛酒器,又是神圣的礼器,形体硕大厚重,纹饰丰富华丽,它反映当时人们对人丁兴旺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二、玉器创作可“借美”于青铜器
1、扬州玉器中以青玉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瓶作品较多。这些作品标新立异,妙趣横生,其色泽深沉,质地坚硬,造型逼真。如:2003年中国玉石雕天工奖作品青玉《提梁炉》,笔者在创作这件作品时采用了多种动物纹饰,显得丰富、细腻、庄严瑰丽。又如,获得2004中国玉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的青玉《天官耳炉》,为仿青铜器作品,器形厚重,纹饰古朴,很好的体现了玉质均一细腻的美感。
在探求中国青铜器对玉器作品设计创作价值中,我们要认识到青铜器的传统形式是历史积淀的知识和规律。继承青铜器造型、纹饰,是为了寻找规律,从而更好的创新。
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要有章法,有出处,而不能天马行空。玉器器皿件的创作,应该多借鉴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这样创新才会根深叶茂,也才有规律可循。
当然,一切形式的艺术都跟随时代和生活的发展,永远不断前进,每个时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当代的玉器创作不是照搬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加工。
对于玉器而言,在探讨中国青铜器对玉器作品设计创作价值中,还认识到玉料品类的不同,其润美的颜色和变化丰富的纹理结构,是玉料区别于青铜器的自然美。
玉料色理之润美,是玉雕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它不像绘画和彩塑、陶瓷那样,不是按照设计构想的颜色着色彩釉,而是按玉料的单色、多色,以“量料取材”的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玉雕创作从构思的一开始,就受到了玉料特定“色理”之局限。这种局限,也正是成为玉雕创作的自身特点:颜色的限制,玉料其固有色,就成为启发作者创作构思的重要依据和条件,而用青玉来创作炉瓶作品,是上述道理之所在。它概括体现着玉料的自然属性和由此而派生出的观念,以适应艺术表现,将“玉”的品格和玉雕艺术,表现的更为和谐,充分和更具艺术特色。
2、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艺术创造更是来源于生活。
笔者创作的翡翠《大白菜》,在整体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视艺术源于生活的指导思想。为了创作,笔者曾经连续多天到田间地头观察大白菜、昆虫。很多人都指导蟋蟀长什么样,但是具体到那个部分,有什么姿态,却很少能讲清楚,画出神韵。从知道到讲清楚,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经过生活体验,作品才能出彩,才能有神韵。
“现代玉雕创作设计不能离开生活。师古人,更要师自然,如此才会使作品充满灵性,反之,没有创新,照搬照抄,拿来就用,将永远失去创作的灵魂。”
获2003年“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金奖的《白玉三足链炉》正是这一创作原则的最好体现。作品结合两种不同器形所创作出一个新的器形。它没有脱离人们对传统器皿的印象,特别是保持了青铜器一直以来所塑造出的厚重、大气、沉稳的特点,然而它又是一个全新的形制,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雕工都有了新的变化。
这件作品是笔者经过二十多年对玉雕器皿造型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独自创作而成,具有传统特点又富有时代感的新思路,把两种不同的器形有机结合起来变形组合,融为一体,成为时尚秀美的新造型。
2006年,笔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性创作,对作品造型进行了改进,将炉的两个肩膀造型美化、点缀,增加了两个炯炯有神的兽头,配上两个大圈,这样使造型增添了厚实感,由加强了活力,使产品凸显精神,改变了过去单薄和呆板的不足之处。作品于2006年4月参加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再次获得“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金奖。
参考文献:
1、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一版 P207页
2、王树勋. 《“工匠”与“艺术家”之我见[J ].》 中国宝玉石, 1999 (2)
3、《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集》地质出版社. 2009年
4、王道霖.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设计理念.》〈时代人物〉》200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杨光,1970年出生,1986年进入扬州玉器学校学习玉雕创作,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主要擅长器皿造型的设计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