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锦绣艺术创新实践的感悟

[日期:2011-05-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叙述南通彩锦绣的发展过程,回顾绣制过的主要作品,总结其工艺特点和风格追求。结合自己从事彩锦绣实践40年的经历,谈一点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彩锦绣  综合创新    表现意象

引言

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母体艺术,是所有艺术类别发展创新的源头,千古流传的刺绣手工艺也不例外。南通彩锦绣是在挖掘整理地方民间刺绣基础上,创新成功的新绣种。名称来源于它的母体——传统民间纳绣(戳纱)中的“点彩”与“纳锦”针法。彩锦绣艺术在广泛吸取传统装饰语言基础上,结合了时代的审美需求。彩锦绣针法变化丰富,充分体现针法作为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作用。彩锦绣装饰性艺术特征,在应用上也由传统日用品刺绣,发展到现代观赏性刺绣、旅游工艺品刺绣,彩锦绣壁画大型作品的研制,进而又拓展到现代公共艺术的领域。彩锦绣成为现代刺绣手工艺创新的范例。

一、草创阶段的彩锦绣

“彩锦绣”正式称谓的时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刺绣艺术家沈寿先生的传人宋金岑、巫玉、张元芳等先生,在此传教刺绣技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一方面发扬沈绣技艺,另一方面也开始地方民间刺绣的研究。60年代初张元芳运用“点彩”绣法绣制《竹林溪鹅》,首开南通彩锦绣发展的先声,其后又采用“纳锦”针法绣成《蕉香季节》等一批作品。这种发扬沈寿先生当年“以新意运归法”精神,采用传统民间刺绣“点彩”、“纳锦”的针法,来表现新题材内容的做法,所产生的新鲜感觉,通过展览与交流便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革结束后,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美术界关于“形式美”的讨论,以及当时首都机场壁画群带动的装饰艺术运动,适逢其时的推动南通彩锦绣走向发展。特别是当时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对彩锦绣的肯定和鼓励,成就了彩锦绣艺术的发展。庞熏琹、张仃、张道一、吴冠中、袁运甫、韩美林等,群星闪烁般的来单位指导工作,举办专题讲座,使一些年青的彩锦绣研制者,在思想观念上产生深刻的变化,也明确了彩锦绣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一条利用传统再创新之路。

彩锦绣的针法和艺术处理的方式,都是建立在使用材料基础上的。刺绣的底料是筛绢,采用传统的“点彩”、“纳锦”针法绣制,在底料的经纬交叉点斜方向绣上一针,即是“点彩”,水平、垂直或斜方向有规则地跨数格运针,则成“纳锦”。艺人可根据表现内容,将上述针法独用或组合运用,并设计出合适的“纳锦”针法纹样来进行绣制。

彩锦绣几何化的纳锦纹样,在条理与反复排列绣制中,产生的具有明显装饰美感的绣面,最利于以线造型,平面化处理的画稿表现,最终形成了彩锦绣装饰性的艺术特征。此外,明暗、色彩变化丰富的写实作品,水墨意味浓重的中国画,彩锦绣也能很好的加以表现。

在1978年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参展的彩锦绣作品,在各方面引起反响,认为这种新颖独特的刺绣样式,有着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南通彩锦绣应此得到广泛的认可,并被专家誉为“传统与时代的成功结合”。彩锦绣作品《哪吒闹海》作为江苏刺绣精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杯奖。“彩锦绣”的称谓也列入吴山先生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条目。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后还专门拍摄了专题片《彩锦绣》。南通彩锦绣从此展开了新的一页。

二、走向成熟期的彩锦绣

彩锦绣作为对传统民间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一方面加强提高画稿设计人员的素质,因为画稿的设计与选用,是影响刺绣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刺绣工艺的材料,绣制的技法上又进一步深入的展开拓展和研究。比如在彩锦绣艺术壁挂的研制中,将传统平绣的散套针、盘金、平金绣、以及打籽绣、甚至是乱针绣的一些绣法融合起来,走了一条以“点彩”、“纳锦”针法为主,其它为辅的综合创新之路。张道一先生在《美哉巧艺——祝南通壁挂艺术展》中对此评价说:“最为可贵的是将艺术的意匠之美,同各种材质的工艺之巧,完好的统一起来,不仅使壁挂艺术面目一新,也是工艺性艺术创作的健康之途。”(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1983年北京长城饭店大型彩锦绣壁画《长城万里图》(张仃设计)的绣制,又成功地将彩锦绣工艺,引入现代公共艺术的殿堂。这件高3.6米,长24米的刺绣巨制,堪称世界之最。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雄姿,表现得气象万千,讴歌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我也荣幸的担任了画面中心“八达岭长城”一段的刺绣负责人,在大型作品绣制过程中锤炼了自己,也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并为后来的彩锦绣壁画绣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绣制过程中“区域工艺卡”的创建,从把握画面整体效果出发,方便指导了数十名绣工的同步操作,也启发和确立了后来彩锦绣“工艺设计”的概念。

在此后1985年国家重点援藏工程,拉萨饭店大型彩锦绣壁画《高原胜境图》(黄培中、华俊山设计)的研制中,组织上明确由我与冯美琪负责绣制,几十个人辛苦了几个月,作为江苏人民送给西藏自治区的礼物,也绣进了我们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最后成功的安装在世界屋脊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还先后绣制过:张仃的《哪吒闹海》、《华夏雄风图》、袁运甫的《巴山蜀水》、《远古的回音》、袁运生的《泼水节》(局部)、李琦的《敦煌之梦》等大型彩锦绣作品。

彩锦绣艺术除了当年在应用上的拓展,在传统的陈设工艺领域,即现代观赏性刺绣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双面彩锦绣屏风的研制开发之上。2007年我绣制的双面彩锦绣地屏《海市蜃楼》,在南京获得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迎春花奖·东方珍宝”的奖项,评委点评:“本幅作品继承了传统刺绣中的戳纱工艺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运用丝线,调动了戳纱工艺的表现能力,塑造了近乎仙境的古建筑群,收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突出的贡献是创造了戳纱工艺的“双面绣”,实为难能可贵。”

“纳锦”即“戳纱”,都是在罗纱上运针,针法形态相同绣法也一样,只是各地称谓不同。确实历史上并没有在罗纱上绣制的双面绣,也没有记载和遗存。南通双面彩锦绣的研制,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历史。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在张元芳先生指导下,反复试制,终于摸清楚绣制双面绣的规律,首先绣制成功双面彩锦绣台屏《针针线线连北京》,后来我又试制成功双面异色彩锦绣台屏《羽人戏龙》。在双面彩锦绣的试制过程中,我体会到由于罗纱底料比较薄,起头落尾隐藏的小针,必须落在起针的边缘上,要整齐划一的藏针,自然就增加了绣制的难度,要达到心手一致的表现,就必须在实践中反复加以磨炼。

我负责绣制的大型双面彩锦绣屏风作品,先后计有:《探梅》、《海市蜃楼》、《神龙腾九州》、《秦淮灯火》、《花房》、《苏州园林》等一系列作品。在双面彩锦绣屏风的艺术处理上,常利用在平面上的虚实关系和色彩冷暖的变化,来丰富画面效果。同时注重画面空间氛围的营造,着意于画面所表达的意境追求,来提升刺绣作品的艺术档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获奖,也曾为单位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代表作品《海市蜃楼》收进《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印染刺绣篇)。2002年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的《江苏省文化精品展》,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2003年又参加中法文化年在巴黎的展览活动。双面彩锦绣的创新发展,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也是我个人,对传统刺绣手工艺在当代发展的贡献。彩锦绣艺术作为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初期形态,在总结以往的基础上,仍需发展和提高。

三、感悟彩锦绣艺术

我是1972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学艺的,记得一开始就随老艺人张元芳先生,去绣制彩锦绣《蕉香季节》。后来又随曹国秀先生习艺。两位先生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老先生悉心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平绣、彩锦绣工艺,后来便长期研制彩锦绣艺术,不觉已近四十年。后来曹先张而去,在她病重期间,欲赠自用的绣棚给我留念。张元芳先生最后也将她未绣完的《文殊菩萨宝像》亲手传给我,我自知两位先生的深意。

我在刺绣方面有所成绩,还与我丈夫黄培中有关,我绣的作品多数采用他的画稿绣制。他的装饰画风适应了彩锦绣表现上的需求,也方便其艺术语言的发挥。我们在彩锦绣事业上有着共同的理念和愿景,长期以来彼此配合、相互支持,在刺绣作品的艺术处理上,似乎也形成了一种默契。

刺绣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画稿与刺绣的关系,就彩锦绣艺术而言,画稿是绣制的依据。画稿质量的优劣,又影响到刺绣的品位高低和技艺的发挥。刺绣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优秀的作品能折射出绣制者美好的情感和精神追求。记得明代董其昌评宋代“画绣”,“与画殊无二样”,又说“佳者较画更胜”,我欣赏后者的说法。彩锦绣“点彩”与“纳锦”丰富的针法形态和多样的工艺手法,充分发挥了刺绣艺术的本体语言,彩锦绣超越画稿的表现,看起来就是一幅刺绣,而不容易仅仅是一张画的感觉。

针法是刺绣艺术的本体语言,是其它任何艺术样式都不能替代的。我认为彩锦绣的魅力,除了装饰性艺术特征所产生的形式感,也表现在最大限度的释放了针法语言的发挥。所产生的材质美和工艺美,暗合古人:“材美工巧”的说法,视觉上产生所谓“可以用眼睛去触摸”的感觉,也适应了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

源自民间制绣的彩锦绣,也自然传承了传统艺术意象的表现性手法。既反映在画稿设计的造型、构图、色彩方面,也反映在绣制时针法适合、针法结构、组织处理等方面。借助视觉形象,来表达心中的理念和情感,是绣制者“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地反映自己的主观心意,这种造型造意、言志寄情的创作过程,即是意象的表现过程。绣前的工艺设计,是预先设定的绣制方案,对大型作品的艺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刺绣的功能除了装饰和美化生活,也要起到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作用。这就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工作之余我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原来一切都是相通的。我想,作为一个手艺人,始终要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去追求简单、真实的生活。我这辈子与彩锦绣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我经常提醒自己,彩锦绣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近半个世纪努力的创新成果,要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为彩锦绣艺术的继续发展和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写这篇拙文时,我正在绣制一幅《水月观音》,画面上园形的背光下,观音端坐在石上,神态自若,形象庄严殊胜、慈悲自在。面对菩萨形象在绣地上渐渐显现,内心充满愉悦,身心似乎也融进菩萨心间。“我心即佛”,佛遍布虚空,佛在与我和谐交流。“人在绣中,心在定中”我想,平素刺绣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生身心修炼的过程。绣佛、菩萨像如此,绣制其它能体现真、善、美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庆幸今世能与刺绣结缘,这也是我的彩锦绣情愫。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2】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南通民间工艺瑰宝[M]合肥:黄山书社.2002

 

作者简介:

      王建华,女,江苏南通人,工艺美术师,南通市非遗项目彩锦绣传承人,黄培中工作室彩锦绣研究人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