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源于民间刺绣的南通彩锦绣的创新之路,为传统刺绣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笔者长期从事彩锦绣的研制与开发,作为此项目的传承人,对彩锦绣的艺术处理手法,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将其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民间刺绣 彩锦绣 传承与创新
引 言
彩锦绣艺术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传统民间纳纱绣(亦称“戳纱”)“点彩”、“纳锦”针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绣种。作为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样式,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的结合”,曾在行业里受到广泛的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我自1972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老艺人张元芳、曹国秀先生学艺,专事彩锦绣艺术的制作,不觉以近40载,亲历和体验了南通彩锦绣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创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实践,就一些与彩锦绣艺术相关的问题,提供给刺绣艺术工作者参考与交流。
一、关于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属于传统民间艺术中民间工艺的类别。民间艺术是指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它反映了人们劳动与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人们朴素的审美理想和美好情感。传统民间艺术,一般泛指就地取材或以天然材料为主,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的,具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物件或艺术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
民间刺绣传承久远、品种丰富,与以往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中国是古老的产丝国家,丝织业的出现是刺绣起源的条件。据《尚书·益稷篇》记载,虞舜时期就已经用五彩刺绣做礼服,并记载了远古时期统治阶层在其服饰形制、纹饰内容、使用色彩上的森严等级,以及刺绣工艺初始“衣画而裳绣”、“绣缋共职”的艺术特征,似乎为贵族统治阶级所专有。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王充《论衡》)时至汉代,刺绣已在民间普及,绣制技艺也由早期的辫子股,逐渐走向变化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已经用于佛经、佛像的绣制。唐宋时期文人书画表现的雅致境界,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分化成日用品刺绣和观赏性刺绣两大类。而日用品刺绣由于服务对象、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明确产生了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的分野。明清时期是刺绣产业发展的鼎盛期,民间刺绣因此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大名绣”称谓的出现,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并影响到现代刺绣的取向。
民间刺绣有别于封建社会专设为统治阶层服务,对形制、纹饰、色彩等在使用上有明确等级规范,极尽奢华处理的宫廷刺绣;也有别于“以针代笔”地追求笔墨情境、精致雅洁的文人画风格的“画绣”。民间刺绣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艺术创造,作为卑微者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极少关注,基本上处于与民间日常生活相融,在各地广为流传的地位,成为今天传统民间工艺里最为精彩的部分。
民间刺绣的应用,主要是装饰衣物、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宗教、节俗活动的用品,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民间刺绣也是传统女红文化的载体,常是表达情感、载物寄情的信物。民间刺绣的题材除了常见的花鸟鱼虫、吉祥图案,还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故事,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等。在刺绣的形式语言上,有的随心所欲稚拙奔放,有的结构严谨绣制细作,有的色彩奇丽古朴大方,具有鲜明的地方区域特色,所体现出丰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常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母体艺术,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数千年流传的刺绣艺术也不例外。可以说宫廷刺绣和文人画风格的“画绣’,均起源于当初的民间刺绣。除了服务对象和使用功能的不同,三者在刺绣针法上并无根本的差异,一般只在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粗细文野的分别。传统民间刺绣主要绣法有平绣、纳纱绣、锁绣、盘绣、打籽绣、挑花绣、网绣、堆绣等,以及一些较独特的绣法、有的绣法相似,各地说法不尽相同。总之民间刺绣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物态化,美好情感的迹化,所产生的“有意味的形式”。绚丽多彩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表露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它为现代刺统艺术创新,带来多样变化的可能性。
二、民间刺绣“点彩”、“纳锦”针法的历史传承
采用“点彩”、“纳锦”针法,引彩线,在有罗纱网眼的织物上,连缀运针刺绣的绣法,传统一般称之为“纳纱绣”、“纳绣”或“戳纱”。“点彩”、“纳锦”的针法,曾在我国各地广为应用流传,以南通地区传统民间刺绣为例,多见于衣裙的花边、饰带、以及荷包,香囊、扇袋、围兜、鞋垫等饰物上。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早期的调查、收集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清代乃至民初时期的实物证据。南通博物苑收藏的清代绣片《桃花源记》是根据陶渊明诗意绣制的手卷,以罗纱作地,主要采用“点彩”针法,局部平绣铺垫,画面色调古雅,层次分明,是一件难得的清代点彩绣作品。
其实,“点彩”、纳锦”的针法,还可以上溯到更远的年代,目前尚能看到最早的实物证据,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铺绒绣锦》,以绢为地,平针满地绣,“针脚整齐均匀,不露作地的织物,且绣工纯熟”,已经具备了“纳锦”的特征。我们在画册上看到的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纳绣《天鹿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纳绣《开泰图》、明代纳绣《捧螺仕女》,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纳绣《荷花女衣》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传世精品,现代观赏性刺绣的创新,采用“点彩”、“纳锦”针法绣制的,其实并非南通所专有“不是唯一,但求第一”。只不过锲而不舍的追求,使南通彩锦绣做出过影响,也做出过规模。
三、彩锦绣的创新之路
南通地处江海之滨,自古以来沧海桑田,古代为“江头楚尾”的“五方杂处”之地。文化艺术主要受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长期的互渗与融合,逐步形成了“民淳俗简”的民风,和独特的地方语言圈。南通也是传统的产棉和蚕桑的生产地,因此织、绣、印、染的传统染织业异常发达。地方民间艺术也是品种丰富,多彩多姿。现代南通的刺绣艺术,当从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1914年邀请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先生,主持南通女红传习所,传授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说起。
建国后,为保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技艺,为经济建设服务,1959年成立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当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发扬沈寿先生“仿真绣”的传统,另一方面“深入民间进行针法调查研究,将流传民间的古老实用品针法点彩、纳锦,运用到现代礼展品的刺绣中”。[1]成为彩锦绣发展的重要起因。在当年老艺人张元芳先生点彩绣《竹林溪鹅》的启发下,又采用纳锦针法,成功绣制了《蕉香季节》、《初踏黄金路》等一批作品,这种出自传统民间的观赏性刺绣新样式,在行业里受到肯定和关注。
“彩锦绣”的称谓今天看起来也很有意味。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曾因文革中断3年,1972年恢复重建,据老所长宁覃先生回忆:单位恢复不久,宁所长赴各地参访取经,在湖南长沙,有幸看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古代刺绣,其中覆盖在棺木之上的汉代“铺绒绣锦”残片,由于针法形式与“纳锦”十分相似,他异常兴奋。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利用传统民间刺绣针法创新的决心,并从“ 点彩”、“纳锦”的称谓中各取一字,“彩锦绣”因此而得名。
南通彩锦绣的发展,首先得益于领导的决心和老一辈刺绣艺人的智慧,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和参与者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校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鼓励,当时来单位讲学和指导工作的有庞薰琹、张仃、张道一、廉晓春、范曾、保彬、袁运甫、袁运生等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先进的理念,丰厚的学识和真知灼见,为彩锦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指导作用。
彩锦绣作为从传统民间刺绣旧有形式中,经过变革,脱胎而出的新绣种、新样式,也体现了沈寿先生当年“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从现代的审美需求出发,也改变了旧有的处理手法。从起先的单面彩锦绣到双面彩锦绣、双面异色彩锦绣,大型彩锦绣壁画和彩锦绣壁挂、以及后来大型彩锦绣双面屏风的绣制、技艺上的不断完善,也拓展了传统刺绣现代应用的范围,将现代刺绣艺术的创新推向新的高度,最终彩锦绣作为江苏刺绣的品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对此,张道一先生认为“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已有近30年历史,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过去主要从事刺绣的研制。他们不满于刺绣的陈陈相因,以刺绣名人书画为能事,吸收了花样繁多的民间绣法,创造了一条新路。”[2]
四、彩锦绣的艺术处理
彩锦绣艺术是在方格纱底料上,灵活应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多种手法,组成针法肌理丰富、新颖别致的画面。彩锦绣注重刺绣针法本体语言的发挥,传承民间刺绣装饰性为主的艺术特征和处理手法,与传统平绣在视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彩锦绣的艺术处理,主要体现在巧用材料、针法处理、关注设计等方面。
1. 巧用材料 彩锦绣的材料主要是丝质绣线和全丝筛绢。丝质绣线色彩丰富、丝光灼然,由于在网格上施针、绣制时一般采用两个半根或三个半根的线刺绣,也可根据画面需求劈细或适当加粗,最细可劈成两丝、一丝绣制,粗细之间拉开距离,也丰富了画面的表现。丝光即在强光下绣面只有反射,极少吸收光线的效果,适度的丝光回旋会使绣面产生独特的美感。彩锦绣丝光的表现,是在纳锦纹样排列的方向、对比中产生的,一般同一色度和粗细的色线,水平方向施针较亮,竖格垂直的方向较暗,45°斜线方向取其中间,这种丝光因角度变化的原理常为工艺设计所利用。
彩锦绣使用的罗纱网眼的底料,由于网眼格子规格粗细、大小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状态,增加了画面变化的因素,“衬底敷色”是传统画绣结合的手法,一般在衬底或绣地上着色要求准确和适度。从衬底开始,在绣面上在通过绣线的粗细、疏密等变化因素,能产生从“隐形”、“薄层”、“单层”、到“复层”的多层结构,丰富了刺绣的表现,也利于画面意境的营造。现代彩锦绣艺术语言的发挥,和工艺手段的探求,都是立足在材料基础上,是在罗眼网格的制约中求发展和变化的。
2. 针法处理 针法即绣制的技法,是构成绣面最基本的元素和单位。彩锦绣主要采用“点彩”、“纳锦”的针法绣制,也可根据表现的需求局部采用平绣、盘金绣、乱针绣等绣法做点缀。一般地说,以罗纱材料为绣地、穿针引线,按其风格有规律地施针,在经纬的交叉处.45°斜缠一格即成点彩,多方向的斜绣数格成纳锦。点彩的绣法相对单一,纳锦绣则始终要沿着网格进行,纳锦针法的设计与编排,在于刺绣者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存在着多样变化的可能。彩锦绣针法与平绣相比,传统平绣一般是根据所绣的内容选择针法,经过艺人们长期的锤炼,已经提炼成相对固定的程式;彩锦绣一般依据表现内容和设想的整体感觉,来选择、或重新设计、编排针法结构和工艺处理的方式,目的是将艺术的意匠之美和利用工艺之巧尽量统一起来。
彩锦绣针法,一般可归纳为“针法适合”、“针法结构”“组织处理”三种基本方式。(1)针法适合,抽象的纳锦绣纹样,要与表现对象意象的契合,并使其成为构成画面整体的有机部分。一般人物肌肤采用细致的点彩针法,其它的物象则用纳锦针法绣制,前景针法变化丰富,背景则可相对单纯;(2)针法结构,即整体的针法构成形式。纳锦纹样的排列,基本上都归纳在“平齐”,“斜变”的序列之中,针法结构实际上是依据形式需求,预设的整体针法构图,注意到针法之间统一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比与照应,节奏与韵律等原则,作品的形成美感往往由此而生;(3)组织处理,即绣制时的工艺手段,常用隐形、虚实、铺嵌、叠加等处理绣面层次的方法,再加上组织序列平齐、斜变和局部破格的处理,能较完美的体现出整体意图,丰富刺绣作品的形式内涵。
3.关注设计
彩锦绣装饰性艺术特征,自然会对画稿的选用和设计提出要求。尽管画绣风格和写实风格的绣稿,彩锦绣都有过尝试,彩锦绣以线造型的平面化处理的画稿设计,是立足于材料和工艺的发挥,在吸取传统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基础上加以体现的,常采用较自由的空间形态,饱满的构图,简约单纯的造型,适度的夸张变型,以及意象化的色彩处理,力求表现一种超越现实的诗化的空间氛围。加之绣制时巧妙的虚实处理,利于画面情趣格调和意境美的营造,以体现现代刺绣作品观赏性和精典性的追求。
彩锦绣注重设计的观念,并不局限于画稿的设计,而忽略材料和工艺的设计。彩锦绣的工艺设计,即面对画稿预设的工艺制作实施方案,大型作品一般会以“工艺卡”的形式,及预设的文字方案将绣制的要求表达出来。比如针法适合的纹样,结构编排和组织处理的形式,以及绣线的粗细规格和色彩标记等,都需要标注清楚。彩锦绣的工艺设计是体现画稿立意,充分体现刺绣艺术语言的过程,常由画师和艺人共同协商完成,和画稿设计一样,直感的编排要注入理性的选择,既要注重传统的手法,也要揉进现代的意识。
五、结束语
南通彩锦绣是传统民间刺绣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千古流传、多彩多姿、植根于民族心底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是现代艺术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民间刺绣作为国家的非遗项目,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二、彩锦绣是对传统民间刺绣艺术的丰富和延续,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独特的视觉语言,以及艺术处理上原创的精神品格,超越了传统刺绣手工艺囿于复制的弊端,作为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初期形态,突出了刺绣艺术的本体语言。三,彩锦绣作为民间刺绣的成功转型与创新,使在农业文明淡化的今天,还能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也为现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宁覃,不平凡的历程[J].工艺纪程: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1989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3]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建华,女,江苏南通人,工艺美术师,南通市非遗项目彩锦绣传承人,黄培中工作室彩锦绣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