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红雕漆是扬州漆器传统工艺品种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历史亦称“剔红”。它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是采用中国大漆与银珠颜料,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合成色漆,然后一层层地髹涂于器物上,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可髹涂数十层到数百层,再由雕刻艺人根据设计要求,精雕细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作品的画面《云峰观瀑》图案由中国工艺大师张宇先生根据清代著名画家新罗山人所作的《白云松舍》国画为蓝本,结合扬州雕漆工艺操作的特殊要求精心设计,历时二年多的精心雕琢而成。二者的通力合作,给作品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作品达到了完美无瑕艺术境界。下面就这件作品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和同行们不吝指教。
关键词:整体造型 整体画面设计 雕刻技艺
一、一波三折的S型造型模式
漆器作品的设计要命题定画稿,明确中心思想,设计内容,设计观念顺应大局主流和大自然相融合《考工记》中明确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意、工有巧”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四个要素,设计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底蕴是最重要的。天有时,指设计思想顺从天时的变化,要有无穷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这才能设计好每一件作品。这样作品才有灵魂和时代气息。红雕漆材质是原生态、绿色漆树的汁液环保无毒,材质是直接设计作品性质和实用、观赏、收藏,体现美的源泉。材质是设计审美的第一要素。技有巧,指人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工艺人的智慧是设计漆器作品是否成功优劣的最后一个决定条件。
设计是客观自然性以规律为基础的,通过人的技术活动,使人的目的性与自然性规律达到一致的创造活动。它要从人与自然的整体系统来考虑设计。传统文化对现代红雕漆的设计起着决定的成败作用。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制漆雕刻名家人材辈出,高手如云,层出不穷。给我们新一代艺人传统艺术的启迪。传统创新决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创新,研究新的设计与制作。使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艺术现代感,新时代艺术创新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是我们当代从事雕漆艺术品人员的荣誉责任。
中华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统一,强调“得心应手”、“栩栩如生”,力争在造物上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的灵性。因此,中华传统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一直保持着一波三折的S型结构模式。而红雕漆《云峰观瀑》圆地屏的造型和装饰就是充分运用这一结构模式的典型范本。
1、作品造型为不规则形态,上圆下方,上部为一正圆型的大盘,是工艺装饰的主体位置,是整幅作品灵魂之所在,下部为两边对称形红木镂空花版底座,以支撑和衬托主体圆盘,充分体现了作品外观物质形态与内含精神意蕴的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材质工艺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作品造型美观,寓意吉祥。上部红色大圆盘如一轮红日,下部以深沉庄重的红木雕刻两条装饰性利用魑虎龙托着大盘,寓意着二龙戏珠,亦可想象为二条乌龙捧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朝气蓬勃。这种富有盎然生机韵律和循环往复运动感的结构模式,使作品既在端庄规整中显出活跃、疏朗和灵巧。
二、舒展博大的设计思想
红雕漆《云峰观瀑》圆地屏的画面设计以清代著名画家新罗山人的《白云松舍》为蓝本,结合雕漆工艺制作的特殊要求和画面构图的需要,设计者以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加以适当的取舍和整合,使作品构图更加完整。整幅作品立意新颖、构思缜密、山势雄伟、情景交融、布局苍厚中而有清丽之趣。祖国河山的北雄南秀、千姿百态,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以中国画散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原理灵活而夸张地运用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山水画技法“形象”而非“具象”地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现代艺术构成。“群峰积幽翠、止水澄天宇”,“山无凡石、土皆沃良”,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春色不涯的视觉效果。
三、精微的雕刻技艺
《云峰观瀑》圆地屏,采用传统漆艺中的著名品种——“雕漆”工艺制作而成。
“雕漆”指在器物坯胎上,一道道髹涂油光漆至一定的厚度,然后用刀刻出浮雕图案。雕漆漆器品种较多,有:剔红、剔黄、剔黑、剔蓝、剔彩、剔犀等等,最长见的品种是剔红。“剔红”即雕红漆也。
扬州雕漆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它始于唐,兴于宋、元,而盛于明、清。扬州雕漆品种繁多,漆色沉静,雕刻细致、刀法圆润、藏峰不露,尤以薄浮雕见长,特别擅长山水楼阁,细致入微的文人画。作品古朴端庄、秀丽精巧,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扬州地方特色。
红雕漆《云峰观瀑》圆地屏髹漆500多道,雕刻技艺精美,制作者除了充分运用了扬州雕漆传统的刻、起、片、纯、刮、磨、抛光等工艺技法外,为使产品达到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在处理不同层次和不同景物特征时,还创作性地、确到好处地运用了立雕、浮雕、浅雕和线雕等不同的雕刻技艺,从而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让我们浏览一道山间小路盘旋而上,时隐时现;山上,古柏劲松、虬枝交错、松针刚劲、柏叶成阴;山涧清泉、顺势而下、激起阵阵涟漪。那数不清的细如发丝的水纹,无一根紊乱;石壁间,小桥横卧。从作品看:那圆屏近处的山石处理,山势嶙峋突兀、石纹皴法深遂,尤如刀砍斧劈;环山小桥下溪水潺潺,为了表现这一精彩的景点,运用了高浮雕这高难度的雕刻技法,把小木桥雕刻得如一座立体桥,栩栩如生地架设在淙淙有声的清泉之上,桥上那块块桥板似真的用木板铺成,而桥下那支撑桥面的根根圆形桥桩更是排列有序,分毫不差。桥上禹禹而行的老者、小童,更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圆屏的中景处也是作品的重点部位,也是我最精心作力雕刻的部分。看那山石磋硪、层层叠叠、层次清楚,阴、阳、正、侧、俯、仰有势。石后一组楼宇结构准确、透视合理、前后层次推拿到位,线条流畅、翘角飞檐、尤如天成;窗棂槅扇、精细入微。树木葱浓、瀑布飞泻。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远处,山岚浮动,虚无缥缈、峰峦起伏、绵延不断、似有若无。山石无空,则以规矩板扎,大、小整齐划一的几何形锦地纹而为之,极其工整,不是亲眼目睹者绝不会认为是手工刻制而成。
整幅作品雕刻精致、技艺纯熟、手法富于变化、精美而准确地刻画出了景物的立体的质感,加之漆色腴润饱满,色调明快而和谐,自然质朴,恬淡典雅而雍容大度,却是一件较好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10月出版
作者简介:
陶健,女,1968年 10月生,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6年进漆器厂学习红雕漆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