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所谓“稟至精之纯质,产靈岳之幽深;经般倕之妙旨,运公输之巧心。似庆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为玩于华堂”,真正是中国熏炉工艺的写照——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熏炉。引用二千多年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失蜡法,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以及腊汁铜汁的双重浇铸,创作敦煌地炉,得各个专家们得认可,荣获2项省级以上金奖,并且在南通纺织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使更多的年青一代懂得中国铜香炉灿烂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敦煌地炉 校企合作 创新 发展 传承
历史文物是国家的瑰宝,是民族文化培养的花朵与果实。我们怀念几千年来先民的创造与成就,留给我们享受不尽的遗产,为人类做出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贡献。
香炉是中国很有特色的一项文物,不尽传世及出土的实物众多,有关的文献记载更是丰富。
依照传说的叙述,中国在黄帝时代便已有了熏炉,所谓:“王母遗黄帝以博山,汉晋盛用之。”虽然这是后来神仙家赴会之言。根据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看,最早的熏炉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距今约二千七百年前。此后经历各个时代而未间断,明清时期熏炉且成为中国居室文明中极重要的日常用品。
熏炉的用途在熏香,从考古实物推测,它原先是为了除湿、杀菌及提神;这是卑湿的南方楚地特别需要。战国以来,随着神仙思想及方术的流行,熏炉变成了宗教用具,其造型和制作也愈来愈讲究,乃至成了很有特色的工艺品。史载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遣便赴海求蓬莱,更亲至登州隔海眺望神仙,遂于长安筑建章官,又作博山炉,下作承露以象徽大海,上铸峰连起伏状的炉盖以象蓬来仙山。所谓“上似蓬莱,吐气委蛇,芳烟布绕,遥冲紫微”。这便是盛行于汉魏时期的“博山炉”由来。
唐代以后,由于柱香及香水的流行,熏炉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其制作遂不如汉魏时精彩。直到明清时代,随着文人好古之风的兴起,熏炉精巧的造型配合著世代传颂的诗文云咏,才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睐,惟此时的熏炉在用途上已不再具有宗教神秘色彩,它变成了人们日常居室的陈列工艺,其制作精巧美观,设计更别出心裁。所谓“稟至精之纯质,产靈岳之幽深;经般倕之妙旨,运公输之巧心。似庆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为玩于华堂”,真正是中国熏炉工艺的写照——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熏炉。
去年6月份,甘肃省敦煌市政府、敦煌美术研究所同南通市纺织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成立了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意在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敦煌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南通市纺织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聘请了南通市工艺美术协会的十几位工艺美术家走进学校,学校把课题交给了工艺师们,给他们工作室,并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给他们以待遇。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当我听取校方的设想之后,我就感到此次创作任务的艰巨。要以敦煌的元素开发设计铜香炉。确定是前无古人,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接下任务后,我就查找了敦煌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异之处。经过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后,炉的器形在我脑海形成。以河南新郑出土的“王子婴次炉”,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专供宫内取暖的铜炭炉,也就是后来独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或者香炉的鼻祖。炉型为原型,炉型为地炉“三级套”,以炉盖、炉身、炉底组成。炉底装有五条兽脚、五只兽型挂钓,配有五片绳形环绕铜饰,炉身为弓形状上小下大,下口正好扣在炉底上口,并有五只雕有敦煌图案的窗花,炉盖为馒形状,四周雕有敦煌图案,五只升烟的窗花,并配以荷花形的帽顶,全套炉高68公分,炉围42公分,重达108斤,蜡膜做好后,铸造就是关键工序,如此大的熏炉,原来我们没有做过,我们应对此次烧铸将要发生的状况,采取保护措施,做得万无一失,因为只有一付模具,半个月后将要参加首届蓝丝羽杯“新敦煌”家纺布艺、旅游工艺品大赛,如有闪失,将不能如期参加比赛。
经过各方的努力,引用二千多年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失蜡法,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以及蜡汁铜汁的双重浇铸,一只精美绝伦的敦煌地炉问世了,在参加首届蓝丝羽杯“新敦煌”家纺布艺,旅游工艺品大奖赛中,我制作的敦煌地炉深得所有评委的青睐,荣获唯一的金奖,赛后在南通市电视台采访时,敦煌美术研究所候所长说:像张志伟制作的这一作品。敦煌地炉完全符合唐代的风格,在国内此作品少见,有一流的水准,并订下地炉送敦煌市唐代风格的寺庙。随后在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我的敦煌地炉荣获“迎春花奖”。如今我的这一作品被一友人购去,赠送到东欧一国家总统家,做了中欧友好的使者。
我的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校企合作的结果,学校给了我们这一平台,给了我们展现的机会,同时我们利用这个平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传播给年青的一代,使他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立志继承发扬光大。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南通纺织学院举行,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加,同时中国文艺之乡验收工作同时在校举行,使光大同学对南通的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校讲课,并把企业作为学生们得实训的基地,其目的是培训下一代增强树立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志伟,男,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内容摘要]所谓“稟至精之纯质,产靈岳之幽深;经般倕之妙旨,运公输之巧心。似庆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为玩于华堂”,真正是中国熏炉工艺的写照——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熏炉。引用二千多年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失蜡法,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以及腊汁铜汁的双重浇铸,创作敦煌地炉,得各个专家们得认可,荣获2项省级以上金奖,并且在南通纺织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使更多的年青一代懂得中国铜香炉灿烂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敦煌地炉 校企合作 创新 发展 传承
历史文物是国家的瑰宝,是民族文化培养的花朵与果实。我们怀念几千年来先民的创造与成就,留给我们享受不尽的遗产,为人类做出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贡献。
香炉是中国很有特色的一项文物,不尽传世及出土的实物众多,有关的文献记载更是丰富。
依照传说的叙述,中国在黄帝时代便已有了熏炉,所谓:“王母遗黄帝以博山,汉晋盛用之。”虽然这是后来神仙家赴会之言。根据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看,最早的熏炉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距今约二千七百年前。此后经历各个时代而未间断,明清时期熏炉且成为中国居室文明中极重要的日常用品。
熏炉的用途在熏香,从考古实物推测,它原先是为了除湿、杀菌及提神;这是卑湿的南方楚地特别需要。战国以来,随着神仙思想及方术的流行,熏炉变成了宗教用具,其造型和制作也愈来愈讲究,乃至成了很有特色的工艺品。史载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遣便赴海求蓬莱,更亲至登州隔海眺望神仙,遂于长安筑建章官,又作博山炉,下作承露以象徽大海,上铸峰连起伏状的炉盖以象蓬来仙山。所谓“上似蓬莱,吐气委蛇,芳烟布绕,遥冲紫微”。这便是盛行于汉魏时期的“博山炉”由来。
唐代以后,由于柱香及香水的流行,熏炉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其制作遂不如汉魏时精彩。直到明清时代,随着文人好古之风的兴起,熏炉精巧的造型配合著世代传颂的诗文云咏,才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睐,惟此时的熏炉在用途上已不再具有宗教神秘色彩,它变成了人们日常居室的陈列工艺,其制作精巧美观,设计更别出心裁。所谓“稟至精之纯质,产靈岳之幽深;经般倕之妙旨,运公输之巧心。似庆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为玩于华堂”,真正是中国熏炉工艺的写照——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熏炉。
去年6月份,甘肃省敦煌市政府、敦煌美术研究所同南通市纺织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成立了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意在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敦煌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南通市纺织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聘请了南通市工艺美术协会的十几位工艺美术家走进学校,学校把课题交给了工艺师们,给他们工作室,并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给他们以待遇。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当我听取校方的设想之后,我就感到此次创作任务的艰巨。要以敦煌的元素开发设计铜香炉。确定是前无古人,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接下任务后,我就查找了敦煌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异之处。经过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后,炉的器形在我脑海形成。以河南新郑出土的“王子婴次炉”,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专供宫内取暖的铜炭炉,也就是后来独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或者香炉的鼻祖。炉型为原型,炉型为地炉“三级套”,以炉盖、炉身、炉底组成。炉底装有五条兽脚、五只兽型挂钓,配有五片绳形环绕铜饰,炉身为弓形状上小下大,下口正好扣在炉底上口,并有五只雕有敦煌图案的窗花,炉盖为馒形状,四周雕有敦煌图案,五只升烟的窗花,并配以荷花形的帽顶,全套炉高68公分,炉围42公分,重达108斤,蜡膜做好后,铸造就是关键工序,如此大的熏炉,原来我们没有做过,我们应对此次烧铸将要发生的状况,采取保护措施,做得万无一失,因为只有一付模具,半个月后将要参加首届蓝丝羽杯“新敦煌”家纺布艺、旅游工艺品大赛,如有闪失,将不能如期参加比赛。
经过各方的努力,引用二千多年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失蜡法,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以及蜡汁铜汁的双重浇铸,一只精美绝伦的敦煌地炉问世了,在参加首届蓝丝羽杯“新敦煌”家纺布艺,旅游工艺品大奖赛中,我制作的敦煌地炉深得所有评委的青睐,荣获唯一的金奖,赛后在南通市电视台采访时,敦煌美术研究所候所长说:像张志伟制作的这一作品。敦煌地炉完全符合唐代的风格,在国内此作品少见,有一流的水准,并订下地炉送敦煌市唐代风格的寺庙。随后在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我的敦煌地炉荣获“迎春花奖”。如今我的这一作品被一友人购去,赠送到东欧一国家总统家,做了中欧友好的使者。
我的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校企合作的结果,学校给了我们这一平台,给了我们展现的机会,同时我们利用这个平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传播给年青的一代,使他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立志继承发扬光大。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南通纺织学院举行,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加,同时中国文艺之乡验收工作同时在校举行,使光大同学对南通的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校讲课,并把企业作为学生们得实训的基地,其目的是培训下一代增强树立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志伟,男,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