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炉》传统制作技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日期:2011-05-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铜炉生烟,沉香袅袅。千百年以来,香炉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将香炉置于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而抚琴弹瑟时烟香与琴音相伴。 如今,香炉这一古代文人精致生活的代表,正成为时下收藏界的“新宠”之一。要想做出造型逼真的宣德炉,必须采用失蜡法浇铸技艺,唯一的途径就是挖掘追寻、掌握恢复古老的失蜡法浇铸技艺。

 

关键词:《大明宣德炉》传统技艺  挖掘 保护 传承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而抚琴弹瑟时烟香与琴音相伴。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如今,香炉这一古代文人精致生活的代表,正成为时下收藏界的“新宠”之一。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对于明宣德炉的出现,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振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香铜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浇铸出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铜香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还有一种说法为: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期间,古玩商仿制宣德炉的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功朝历代的变故,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技艺渐渐被人们淡忘,许多古老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执着的传承者,保留下可贵的资料和技艺,期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于是就有了后续与我结缘,重塑大明宣德炉的经历。

十多年前,我皈依佛门,成为一名俗家弟子,在佛教界有个“一只香炉一尊神”的说法,于是,我逐渐对香炉、鼎等佛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以为同门师兄出自铜匠之家,两人一见如故,他把我带进了铜香炉的世界,并将一身的制铜手艺传授给我,仿佛是冥冥之中一种召唤,入门后我对稚童工艺的痴迷度与日俱增,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明宣德炉的那种气度,那种神圣,那精纯澄透的铜骨,质朴流畅的造型和柔腻温润的触咸,极度震撼我的心。当时我就立下誓言,无论多少艰辛,无论多少艰难,无论多少代价,一定要掌握宣德炉的制作技艺,让这一传统艺术的魁宝重放异彩。

为此,我踏上了慢慢寻访和挖掘之路,讨教了所有健在的制铜手艺人,翻遍了无数的典籍、资料,边学习,边积累,边研究,边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重来,这一些几乎耗尽心血,耗尽家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和坚忍不拔的努力,我终于破解和掌握了宣德炉的关键技术,“仿大明宣德炉“应运而生。

宣德炉的核心技术是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古老的铜器铸造工艺,根据史载: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以及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尊、盘透空附饰。即使是其师兄,对失蜡法也只是略知一二,并没有亲手实践过。

在民间,失蜡法一直延续不断地应用,但有很多细节必须靠自己摸索,大家都秘而不宣,能否掌握就看各自的悟性。古玩界的宣德炉,仿制有一粗一精两种工艺。其一是由黄杂铜翻砂模铸造而成,较为粗劣简陋,手感较轻,洞眼砂眼较多;其二则是传统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所铸器物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

失蜡法工艺包括制图、雕蜡模、装浇口、上料、煮蜡、烘烤模、浇铸打磨和做旧等10多道工序,全手工制作,做一只香炉要耗时一个月左右,其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漏,否则一切推倒重来。

就拿上料来说,蜡模成型以后,要用石英粉和玻璃水做料浆,涂在蜡模上,再用石英砂撒在料浆上经干后进行化学硬化,如此反复7次。这手上的功夫特别讲究,浇多了料浆不得干,浇得太少又会破模。

最难的还是火候和温度的掌握。不同的季节、同一季节不同的气候,烘烤的温度都不相同,而一切全凭经验判断。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通常在判断宣炉的好坏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2、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3、最后看款的质量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炉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他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宣德的候选人。但宣德炉绝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这些炉带宣款,与其说其目的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

目前,“大明宣德炉制作技艺已列入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盒传承工作已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摆在面前十分紧密的工作。

而对持续升温的市场需求,心中且喜且忧,喜的是有这样的一个发展前景,忧的是后继无人,老一辈的铜匠几乎无人可寻,年青一代耐不了这份苦、累、脏。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后备力量,不能等闲视之,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通过办学、办班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年青人加入,要制定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传承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只有列入政府部门的议事目标,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参与,使该技艺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

   张志伟,男,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