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朔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谈宜兴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发展

[日期:2011-05-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宜兴紫砂壶,是陶土茶具中兼鉴赏功能与实用功能,最富有优异特色的品种。它因独有的材质造就的亦雅亦俗,雅俗共赏的造型艺术,在时代的演进中因倾注了紫砂耕耘者的睿智、心血,使其不失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又不失现代审美文化的元素,永葆奇妙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紫砂造型、个性、创新

 

宜兴紫砂自发现以来,便承载了不同时代的人文特点,只因其艺术与质地的不朽性成就了有价值的把玩佳品,或收藏珍品。而真正关注一把紫砂壶,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应该是得体大方,古朴雅致的型态,鲜明独特,个性张扬的创意,这种视觉美,便来源于造型艺术。

造型之美的创造是一种长期沉淀的过程,包括人的心理、观念、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厚积薄发才能充分体现制壶人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之美,或朦胧或奔放,用心细细去揣摩,我们可以读懂紫砂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淋漓尽致的美,紫砂一路走来,可谓“代代有佳作,朝朝有经典”。在品味着紫砂曾带来的荣耀和辉煌的同时,蓦然回首,时代的潮流已经把打造现代紫砂文化,开启新一轮发展局面的使命落在年轻紫砂工作者的肩上,这是责任!更是不懈的追求!因而就着眼于紫砂的造型艺术,来理性地分析紫砂文化需要我们在更高的起点来达成新的认识。只有清晰地理清紫砂造型艺术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一、剖析传统,寻紫砂壶型的最初之美。

探本朔源,不难发现紫砂壶造型的最初确立不外于三大来源,首先是服从于实用的功能,能盛水,出水畅,易把持。诚如圆器,方器系列。代表作有圆器类掇球、仿古,方器类僧帽、雪华等。在实用类的作品中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或挺拔显精神。其次是前代佳器或同代器物器的借鉴;如青铜器、玉器、瓷器等,多见于筋纹器,代表作有鼎器、瓜棱、葵四方等。所有作品则以饱满流畅而有韵律取胜。再者是自然万物的肖形摹写,天趣偶成,多见于花塑器,如风卷葵、供春、莲子等,作品当求形神兼备为佳。

审视着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紫砂传世之作对话经典壶的精气神,自然而然地可以领悟到根扎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当代作品之根,更是紫砂文化向前发展的脉络和推陈出新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创作《龙珠提梁壶》。提梁系列的壶留世的款式很多,最早的有纪年可考的当属“吴经提梁”,“东坡提梁”也有提壶相邀的美誉,“景舟提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融古冶今,大胆构思,壶体以饱满的块面,突出圆润的体型,壶嘴借鉴青铜雕龙的造型静中欲动。壶钮设计成一粒珠,由浪花托起,这粒珠水灵、饱满,这粒珠是历经磨砺的海底神珠,亦或是作者神思灵动所结的智慧之珠,个中滋味任由评说。这粒珠不是孤独的,它旁边圆润的提梁乘势而立。大千世界从无到有,由一生成无数变幻。这一轮提梁顿使该壶显得恢宏气,虚实之间,疏密之间“龙珠提梁”表达了和谐统一的文化底蕴。壶成,我邀来金石大家以刀代笔,铭文作画,漫散醇厚的书卷气息。2009年,我带着这把壶走进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随即评选为金奖。

师古在于创新,开拓进取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理念反映在当代陶艺作品中便涤涤地印上了时代的足迹。

二、关注当下,求紫砂壶型多姿之因。

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领域和发展机遇,盛世社会更推动了紫砂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变化。相对紫砂先贤和老一辈的紫砂大家,当今陶艺家的阅历、资略、视野更高更广,所处的环境更为宽松,信息来源,科技取向,准确可靠,专业性更强,尤其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有更多的精力、能力、财力来关注当下。宜兴紫砂正处于一个创作爆发期。一个精彩纷呈,承上启下的时代。

从一届又一届的新人新作的评比展示来看有三大可喜变化,①色彩的大胆使用素有五色土美誉的紫砂泥在当下通过烧成温度的控制,窑内烧成气氛的转换等等变幻出异样纷呈的诸种天然色泽如海棠红、朱砂紫、墨绿、葵黄、豆青、白砂、冷金、榴皮、梨皮等数十种颜色,可谓奇绝,妙绝,美绝。更可以用五彩绞泥的手法,浓彩重墨勾勒紫砂色彩,紫砂世界争奇斗妍。②新生事物的大胆引进,在传统的竹编,皮革类仿生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对新生代高科技作品,跑车、电脑、飞船等形象壶同样捏塑着恰到好处。③壶非壶的大胆魔幻。在对壶的基本要素—壶体,壶嘴,壶盖不变的基础上重新搭配组合,使壶这个一向视为传统实用的器皿成了具有表演潜力的雕塑类作品,成为另一种艺术表现的载体。可谓大胆另类,另辟蹊径。

紫砂壶纯手工的制作技法,决定了紫砂传承的独特性,从师悟道的过程决定非一日之功,“坐得十年冷板凳”才谈得上壶艺。时下,紫砂新人激情澎湃,他们立足于本土紫砂,跟先贤学,从历史学。跟父辈长者学,从经验学。跟自然学,从化中得,从得中用。作品的神韵,内测不断升华提高,创作对他们而言,是对昨天的超越,更是一种全身心融入艺术的享受。从形式的突破可以追寻到理念的突破,更是新一代紫砂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跳跃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使紫砂更有灵性,更能演绎出现代陶艺的新气象。

三、与时俱进,立道器并重的创新之本。

经典之器应该是道器二元的统一,在紫砂壶型中同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和创作者的生命激情,既有自然之道又含自我因子。可以设想紫砂壶艺未来的创作必然不会停留在仅仅可以用的器皿道具上,应当创作更具生活气息和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要在创作中亲手揉捏紫砂,触摸土气,让心随着转盘旋转,把思维与不灭的精神通过紫砂壶来表达来传承。

那么在时代匆匆向前的步履中如何来更完美的传承呢?事实证明简单地复制传承,纯粹是匠人所为,放眼未来,紫砂陶艺家的主体应该是具有写意精神修养的画家和具备熟知工艺流程的专家合璧。应该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张扬的创新风格。这里的风格当指紫砂陶艺家的个人风格,因为任何艺术都带有个性,紫砂创作也一样,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寻找个人特点风格才是价值所在。在紫砂这一领域需要有一批敢于彰显个人风格的群体,个性越多,群体越活跃,这个行业才能更丰满,更有活力,道与器并重才能使紫砂之器立于常青之地。

紫砂壶型的传承与创新是紫砂艺术走向未来的永恒课题,探讨壶型艺术的发展其实更是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美无时无刻不在,诚如夹在砂石中的黄金,只要勤加提炼,精简,单纯化,方能高度概括成经典。面对未来,创新型的艺术家应秉承紫砂艺术的形式美,按照变化与统一,动与静,节奏与韵律,比例和尺度等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组合排比,那么创作成的艺术品才更美,更鲜明,更有味。

紫砂无言,但它的可塑性,随意性,如绘画一样,直接记录个人对生命的感悟,甚至是瞬间的心态,艺术的殿堂是自由的陶艺也罢,工艺也罢,让思绪驰骋于天地间,把握住点点滴滴。让瞬间成为永恒,让泥土富有生命。那埋藏在深山的一丸砂,流淌在小溪的一滴水,闪烁在窑头的一星火创造佳奇,演绎紫砂瑰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徐秀堂  山谷  紫砂泰斗顾景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吴鸣  紫砂的本体语言  景德镇陶瓷【J】2003(1)14-16

【3】熊开波  与时俱进的陶瓷器皿创作  中国陶瓷画刊2010

 

作者简介:

赵洪福,197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宜兴丁蜀紫砂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紫砂艺术的设计制作,创作的新品多次获奖,作品以优雅的传统文化气息而形成个性的艺术风格,曾多次参加紫砂文化的学术交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