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根艺美术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根材的自然形态,加以艺术创作和工艺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同创的造型艺术,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一件根艺作品从选材到制成成品,主要步骤包括:选材,材料处理,造型创作,打磨,着色,上漆或烫蜡以及配座等。根艺家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才能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根艺精品。
【关键词】根艺 天人合一 工艺流程
根艺美术,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树根、竹根、藤根等各种植物根材的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样式,简称根艺。它兼具自然美和工艺美的双重性,不完全是人工所为,而是“天人合一”,“与天同创”,具有一种天然的情趣。根艺家必须服从“根艺”所用原材料的制约,在尊重根材自然形态美的前提下,去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应当善于利用根的枝须、窟窿、节疤、纹理和色泽等各种自然形态借以表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各种人物或动物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光靠雕刻来塑造形象。这也是圈内人常说的根艺是“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应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艺术家的奇思妙作的完美结合。根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从事根艺创作十多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将根艺创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十道工序,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准备阶段
根艺创作不同于其它姊妹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先有根料,后有构思;先有形式,后有内容。没有根料,根艺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搞根艺创作也是从寻找合适根材开始的。当然,自然界中的根材也不是选来就能用,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干燥、灭虫、防腐及杂物清理等工序。根艺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1,选材审根:根艺创作者从那些看似无用的废根弃木中寻找到好的原材料是搞根雕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有大量的植物根资源,为根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根艺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大自然中寻根审根,其实也是根艺创作的开始。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根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 根艺家有很好的审美慧眼去发现它。笔者曾经在广西一根材市场的一堆杂根乱木中偶然发现一块扁平状香樟木根,由于受岩石挤压,表面坑洼不平且孔洞相连,造型十分奇特。卖家看不出有什么造型,便以很低廉的价格转让给我。回来后,本人反复推敲,因材立意,依势造型,制作成以苍然挺拔的古树为主体的一个盆景式根造型,并命名为《古木幽情》。该作品在2007年曾连续获得本省和全国根雕展览一等奖和金奖,评委夸赞:艺作天成,意境深远。根艺家除了直接在野外或市场寻找原始根材以外,还可以在根艺加工相对集中的地区,选购那些有改造价值的半成品进行再加工。我国许多山高林密的地区,根材资源丰富,从事根雕创作者人数者众多,然而,由于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常常会看到很多材料上好而创作不佳根艺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经过不同程度改造也能成为优秀作品,因此这部分作品也是根艺家的重要的材料来源。本人曾买过一个花架,造型诡谲,曲折多变。我觉得其原材料天然造型很好,做花架太可惜,于是对它进行改造:锯掉其原来着地的三条腿,并将锯痕分别做成异形坑穴和碎石形节疤,然后到置,略加收拾再配上底座,经过重新着色上漆,做成了一座奇峰险峻,洞壑幽深的木假山,令人百看不厌。这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改作的范例。
2,“三防”处理:所谓“三防”,是指防变形、防虫蛀、防腐烂。为了延长根雕作品的保存寿命,要对原材料进行相应的处理。采取人工干燥或自然干燥法,使材料适度干燥,达到制作要求,避免日后变色、腐朽、变形和开裂。为了防止作品被虫蛀菌腐,还必须对材料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3,去皮除杂:经过“三防”处理的根材,在用于创作之前,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清理。为了使木材的纹理、色泽得到充分的体现,绝大部分根材需要去皮,当然也有一些因创作需要而保留树皮的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构思设计,还应当将过多的紊乱根枝及夹杂物清除干净。
二,创作加工阶段
根艺创作的前期工作即材料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创作加工了。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妙。”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该遵循的原则。自然造根,千奇百怪,其本身的天然形态是构成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件原始根材的本体并没有艺术生命,它必须通过人的艺术创作,赋予自然形态以新的生命,从而表现美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根艺创作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审美观具体表现的过程,是作者艺术素养、文化功底和生活阅历的展示过程,是作者情感宣泄和技艺挥洒的过程。根艺家通过反复观察根材的整体形态,确定作品主题,构思好艺术形象,做到成竹在胸便可动手制作了。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造型,打磨,着色,上漆或烫蜡等工序。
4,构思雕琢:从选材审根开始,便已经有了初步构思。进入实际创作,就是通过适当加工将作者脑海的形象逐步变成眼前的实体。在创作过程中,要因材施艺,巧借天然,坚持以突出根材自然美为主,人工雕刻为辅原则。根雕创作主要以“减法”为主,要仔细斟酌,谨慎下刀,逐步推进。先打粗坯,而后出细。要特别注意根材的自然形态、筋脉变化,务使雕琢部分与未雕琢部分衔接自然,浑然一体。根艺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留有人为加工的痕迹,如何才能使根艺的自然表象与施艺的痕迹两者之间的结合部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肌理相应”“通体贯气”的效果呢?一般的做法是将人工的痕迹仿造天然的形状加以伪装,达到以假乱真,和谐统一的视觉表象。例如,锯根时留得略长些,做成根瘤状,将结合部稍加雕刻跟原有纹理沟通而自然衔接。又如,根材坑洼孔洞较多,可模仿其形状,用刀凿火烧的办法在人为加工部位挖坑烧洞,使其与周边部位表面形态一致,浑然一体。
5,粗磨去痕:加工定形的作品白坯,就可以进行人工打磨或机械抛光了。必须将所有的粗糙部位和加工痕迹打磨到位(有特殊需要的除外)。对精细部位要特别小心,不能给磨走形。
6,调色染色:为了突出作品主题或达到某种特殊艺术效果,根雕作品往往要进行着色处理。可以用水性色直接上在打磨好的白坯上,也可将油色掺和在油漆里上。当然,无论上色与否,都应当使木材的纹理清晰可见。
7,硬化封底:由于制作根雕选用的木材多种多样,性能也各不相同。为了获得更好的表面效果,对于木质相对较松的作品色坯,要在其表面涂一层硬化剂,进行硬化处理。
8,精细研磨:作了表面硬化封底处理的根雕,即可用细砂纸精细打磨了。要求处处磨到,手感光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磨穿底漆而把颜色磨掉。
9,上漆烫蜡:根雕作品上漆或烫蜡,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防护。因材而异选择上漆或烫蜡,都是为了使根木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与空气、水分及其他腐蚀性物质隔绝,以延长作品的保存时间及使用寿命。此外,上漆或烫蜡的根艺作品,表面光洁而有质感,纹理清晰,精致可人。
三,命名展示阶段
“一切艺术都有其自己表现形式和命题。造型艺术类的雕塑、木雕、玉雕、牙雕、石雕等具有三度空间的表现形式,大都配有精致的底座和醒目的命题。作为姊妹艺术的根艺美术作品,也同样精致的底座和醒目的命题。这是根艺创作的继续,是进一步发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10,配座命名:配座是根艺创作后期重要环节,底座不仅可以起到固定支撑作品作用,它还是根雕作品的一部分,是构图的继续,能衬托作品更完美,主题思想更突出。笔者曾经创作了一件巨型根艺作品,其主体根形状如迎客苍松,姿势奇伟。由于根材体量大且高,必须配座加以固定,此外也是构图的需要,为了使作品形象更完美,需要好的底座来衬托。我曾设想用自然形树根或石头作为其底座,考虑到其作为大件根艺的装饰性功能,必须与周边环境协调,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采用红木制长方形直口花盆式造型底座。做成以后,效果非常好。由于造型古朴,简洁浑穆的衬托,整个作品显得气势恢宏、古朴端庄、意境深远、神采郎逸。
根艺作品的命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雕作品常常塑造的是朦胧的、含蓄的、抽象的艺术形象,更需要一个好的命名来引导观赏者进一步去思考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一个好的命名,应该紧扣作品内容和形象特征,切题达意,含而不露,引人入胜。我曾经做过一个太湖石形根艺作品,奇窍相连,玲珑剔透。“玉玲珑”名称不错,但较为直白,也常用没有新意。结合该作品的形象特征,我给它命名为“宿云簘风”,意思是奇峰怪穴,行云在此休息,悠闲自得;劲风吹过仿佛百簘争鸣,撼人心魄。这一命名,突出了主题,准确而含蓄,耐人寻味。
任何根艺作品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趣,离不开人的艺术构思与取舍加工。作者的根艺创作才能的高低是决定根艺作品优劣的关键。这种才能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根艺创作者一方面要通过多与同行交流经验和大量的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即艺术表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作更多精巧典雅的根艺作品。
参考文献
[1]马驷骥 《中国根艺 》.金盾出版社 ,1997 .3.
[2]汪传龙 《根雕制作技法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 .
[3]李友生 《木雕制作技法》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 .1 .
作者简介:
时鹏成,艺名玄清,号广陵逸人,1972年出生 ,江苏高邮人,大学文化,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