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一件超大型紫砂壶,突破紫砂传统手工艺的常规,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从紫砂材料研究、成型工艺技法及干燥烧成温度、阶梯形升温等关键问题。边实践边总结变改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创作成了紫砂史上第一件超大型紫砂东坡提梁壶。该壶烧制成功后,高度为3.26米(坯体时为3.56米)足有二层楼房之高,壶体直径2米,壶身腰围5.80米,可容水3个立方。作品整体一体化,全手工成型制作,造型与传统紫砂壶相比,比例协调,气势恢宏,突出了宜兴紫砂壶的材质美、手工艺美,大型器皿的气势之大美。
关键词:超大型紫砂壶 技法 创新传承
宜兴紫砂,是当地陶工以宜兴独产的紫砂陶土为原料,设计制成以茶具为主要代表的、既有优良的日用功能,又有优美的欣赏价值的无釉细陶。自明代中期进入艺术殿堂后,在世界陶艺之林独树一帜而享有盛誉。紫砂历史上曾出现过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许多名工巨匠,他们都以各自的创新和艺术风格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当今紫砂,欣逢盛世,多种流派,风格纷呈,艺术创新争奇斗艳,新品佳作涌现,大师、名人迭出,在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上,都呈现出一派盛世繁荣的景象。
许多紫砂艺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和继承优秀,并把其精髓的内涵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展现他自己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弘扬和发展了紫砂文化和艺术,为中国陶瓷艺术写下了一篇篇光彩的华章。他们的作品文化上融汇古今,造型典雅端庄,陶刻书画生动自然,金石味浓郁,手法挥洒自如,品位高雅文秀,凝聚了古老东方艺术的神韵和时代的审美情趣。
宜兴紫砂从古至今几乎都是以适宜泡茶、把玩为主的茶具,这些都与紫砂材质及生活日用有极大的关联。在改革开放的当代,紫砂茶具如何突破历史,创作具有宏伟博大的气势,反映伟大时代的杰作,应该成为当代紫砂人的追求目标之一。
鉴于历史上从没有过单纯以欣赏为主,可放在大厅广场上观瞻的超大型紫砂壶。究其原因是制作工艺难度极大,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大的窑炉可以烧成。
本人从事紫砂艺术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自幼生长在古老的陶都,对宜兴制陶技艺,无论是大型陶缸,还是紫砂壶艺等工艺,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准备创作一件超大型紫砂壶,突破紫砂传统手工艺的常规,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从紫砂材料研究、成型工艺技法及干燥烧成温度、阶梯形升温等关键问题。边实践边总结变改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创作成了紫砂史上第一件超大型紫砂东坡提梁壶。该壶烧制成功后,高度为3.26米(坯体时为3.56米)足有二层楼房之高,壶体直径2米,壶身腰围5.80米,可容水3个立方。这件作品整体一体化,全手工成型制作,造型与传统紫砂壶相比,比例协调,气势恢宏,突出了宜兴紫砂壶的材质美、手工艺美,大型器皿的气势之大美。
2000年,超大型紫砂壶成功申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开创为千年紫砂史上的第一件超大型紫砂壶。
在这件作品成功的基础上,我又创作了多件超大型紫砂作品,现将超大型紫砂壶成功德工艺技法与流程总结公布于众,与广大壶业工作者共享成功的经验,也期望同仁们共同创新,让紫砂艺术之路越来越广阔。
第一,超大型紫砂东坡提梁壶制作的泥料选择
众所周知,紫砂泥是宜兴特产的珍稀矿源,它深埋在丁蜀镇黄龙山下,出矿时形状像岩石,经自然风化后,变成颗粒细腻的、可塑性极好的制壶原料。一般制作紫砂日用茶具时,都是使用比较细腻的紫砂土,或40目,或60目,或在60目泥料中夹以比较粗的颗粒,形成“辅砂”的效果。而制作超大型紫砂壶时,颗粒细腻的紫砂土承受压力小,在干燥时容易变型和开裂,因此必须根据超大型紫砂壶的要求重新研制,我经过多次试验,参照宜兴大缸制作的经验,在加工紫砂泥时大胆采用了“8目”的紫砂原矿泥,以增加泥料的强度。
第二,超大型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
宜兴紫砂壶艺,“其全手工拍打镶接成型法”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超大型紫砂壶,要称之为紫砂壶,就必须严格按照传统成型工艺去制作。如果按照一般紫砂壶的成型方法,这么大的作品绝对不会成功,为此,我根据宜兴三十年前手工制作大酒坛的成型方法,结合紫砂拍打镶接法加以创新改进,形成一整套超大型紫砂壶的成型技法,即先用“大搭只”(宜兴手工制陶木制专用工具)把泥块打成泥片,这一道工序主要掌握好三点:① 泥的干湿度;② 泥片的长度、宽度及弧线的角度;③ 泥片厚度掌握,壶底和身筒下部的泥片要厚于中上部的厚度,这样才能承受得住来自上部的重力。然后把泥片竖起来,围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壶底片上,以泥条(片)盘接法用(偎泥)将它们连接起来,再用专用工具“里手槌”(陶制)和“棒槌”(木制),双手一里一外,用力拍打(里外衬好),把泥片进一步拍打,使泥料颗粒分子之间紧密结实。另外在壶底的泥片上必须用“里手槌”有顺序地用力槌打,效果与打泥片相同,这两道工序完成后再打泥条。在先前已形成的下半截上围接起来,如此一段一段接上,一段一段拍打,直到壶的满片上去。这样做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制壶的本质,又使手工技法痕迹清楚,艺术效果突出。
在壶身做好以后,把事先设计做好的壶嘴、壶把配装上去,但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做提梁壶把时,要把提梁之梁的中心掏空,减轻提梁把的重量,实际是减少壶身上的负重。在装壶把前,必须在壶身内部用同样的泥料做六根撑柱,帮助壶身顶住提梁的重量,这六根撑柱与壶一起干燥、一起烧成,待烧成完工后,再把撑柱拿掉,这是创作超大型紫砂壶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
超大型紫砂壶的造型,壶嘴、提梁及壶盖都要有合理的比例。如提梁的高度正好与壶身的直径一样;而壶嘴必须要做到朴而不笨。角度要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力,长短看上去舒服,因为这是用来欣赏的手工艺作品,比例的协调很重要。
超大型紫砂壶在坯体(半成品)基本完成后,还必须在壶体表面以明针(牛角制的专用工具)一点一点地“光”,把壶体表面的“泥门”压紧,使壶在烧成后形成光洁、润泽的效果。然后再壶上镌刻书画,增加壶的文化涵量。
第三,上述工序完成以后,要把壶“干燥”,这一关往往关系到超大型紫砂壶的成败。
我经多年实践,总结了大壶干燥的要领:把整件大壶用塑料薄膜包好,在阴凉干燥的室内“阴干”三月,不能有风进去,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薄膜,让里面的湿度消去,再裹好继续“阴干”,如此几个回合,直到坯体全部干燥发白,再进窑预热干燥,这样的干燥方法,坯体就不会因收缩不统一而出现开裂。
第四,烧成这一关是超大型紫砂壶最为关键的关键。
预热温度要严控,一般是100℃—400℃,预热干燥要10—12小时,温度缓缓上升,不能过急过快,否则坯件在窑内就会炸裂。预热期过后,再阶梯型逐步升温烧成,最高温度为1160℃,烧成以后再以阶梯型降温曲线逐步降温、冷却,这段时间要控制好(不能降得过快,否则又会炸裂),待在窑内温度自然降到50—100℃以下时,方可开窑出炉,刚出窑炉的成品不能吹到冷风,否则又会在出窑时发生“惊炸”:出现肉眼看不到的暗裂纹,待时间一长而导致壶体破相。另外,超大型紫砂壶烧成季节,一般不要选择冬季,冬季自然温度低,与窑内温差大,容易出现上述毛病。
第五,超大型紫砂壶烧成窑后,还要与一般泡茶的小壶一样在壶体养壶。
以红茶水反复浇擦,把紫砂陶的本质养出来,使壶体产生与“和田美玉”一般的晕光,这样,一件超大型紫砂壶才算真正的创作完工。
以上是本人十多年创作超大型紫砂壶的经验体会与总结,我衷心期望同仁们参加超大型紫砂壶的创作,使宜兴紫砂更加繁荣。
作者简介:
刘根林,江苏省宜兴市人,生于1958年。于1979年进宜兴紫砂一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学习制壶技艺。在此后漫长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其光货线条流畅、柔中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