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使人们对玉器有了一些普遍的认识,对于一些俏色玉器的研究,和大家共同深讨和研究。
关键词:俏色 艺术 价值
随着社会稳定有序的多元化发展,艺术品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市场需求也逐步向真正有水平的艺术品靠拢,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渐趋理性,盲目的选购已成历史。因此,这种自然形成的市场潜规则对艺术品创作者来说,势必有了更大的挑战,优胜劣汰的生存链体现得十分明显。这样的环境对于艺术品创作者是喜忧掺半,所带来的优势是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思维空间自由发挥去努力创作,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百花齐放的环境氛围为艺术创作思路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所忧虑的是那些固步自封没有情趣的作品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问题,所以要求创作者从思想上对作品创作要有新的认识,把“立意”放到了首要位置,使艺术品的重点转向“艺”与“情趣”方面。
拿玉雕市场来看,近年来玉雕作品从形式到意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玉雕作品的需求也不再盲目,而且普遍看重的是作品的艺术构思等方面。这就对雕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作品创作设计上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要求对玉石雕刻家产生更大的压力,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地利用宝贵的玉石原料,这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本人以从事玉石雕刻和经营30多年来的总结和归纳,并列举自己的部分拙作谈一些浅见与大家商榷。
对于一名从事玉石雕刻者来说,能否合理巧妙地利用俏色,在其艺术成长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石原料色彩斑斓,要想充分地把它表达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原料带俏色的地方都掺杂着一些杂质,在利用上非常困难,如果用好了,它就是一块宝,用不好它就成为了一块废料。其次,想把俏色利用好,需要雕刻家有极其丰富的审美经验、判断料石的能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些知识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说玉雕俏色艺术品的成功与失败跟雕刻者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技法应用等方面有很直接的关系。
以《佛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愚见。该作品是从报废的原材料中拣出来的一块很不起眼的废料,经反复考虑琢磨,同时分析色彩的呼应关系,基本上在脑海野现出了一幅“佛罗汉”的雏形,然后再创作过程中又根据色彩的不同反应,巧妙地将色彩利用起来才形成了这件作品。对于俏色作品归纳为三点:一巧、二俏、三绝。想要达到“绝”这一高度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认为在目前这个原材料奇缺的时代,作为一名玉石雕刻工作者来说,应该首先要珍惜料石,充分利用好原料的特点,才能体现它应有的经济价值,真正地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如果体现不了它的经济价值,就等于把这些原材料给浪费掉了,那么整个行业想发展起来就很困难了。
如果很用心的做成了一件意境美、俏色绝的艺术品,那么它的经济价值与不用心去做相比可以说有天地之差,所以我认为对待每一块料石都应该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思考观察。本人创作的《山鬼》因为原料色彩丰富,所以在创作构思方面就考虑很多,为了将色彩都提出来我花了很长时间考虑,尤其是人物与动物的俏色处理当时在去掉还是保留上面反复考虑多次最后才决定做成目前的形状。当时如果把它做成一般产品的话,最多也就卖1万元,可是经过反复的构思以后,俏色运用好了,那就可以卖在10万元以上,这个经济价值就是1:10、1:100甚至上千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价值与原材料本身关系并不很大,不是说原材料值多少钱,而是做成以后它的艺术效果、艺术价值的体现从而反映出它的经济价值,所以我多年来都在这些方面做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如何把俏色艺术提升上来,一是提高艺术水平,增强设计制作俏色作品的技艺水平;二是提高作品的经济价值。将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品.充分体现它的艺术价值。
现在,和田玉的玉价高的令人咂舌。其实在新疆就听说原产地的玉售价很高,原因是和田集中了太多的来自各地的玉商,相互竞争,从而抬高了和田玉的交易价格。由于过度开采,造成了和田籽料玉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之,政府对滥挖乱掘现象进行了有效制止。这样,和田玉就更为紧俏。所以,就产生了染色和田玉。
由于近年上好的白玉料逐渐减少,和田玉特别是籽料的价格不菲,以至于玉料克重价格远远超过了黄金克重价格,玉雕因材施艺,由于白玉的价格如此昂贵,琢玉者必然惜玉如金。由此,“随形、留皮、俏色”的理念就应势而行。为了充分体现玉质的温润和手感,有的白玉雕刻只有少量的雕刻,大面积的保持太难然材料的本色,其中有的是以少胜多,有的是怯于材料的名贵而不敢轻易下手。
实际在雕刻中,要十分注重作品的细节处理,作品要温润、厚实没有“火气”,越看越有“回味”;要注重表达心声,善于捕捉灵感,表现“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玉,在华夏文化的脉络里。绵延数千年不衰者是玉,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玉,玉以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
当我们遇到一块俏色玉料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哪怕一年或两年的思考,因为在以后,不一定能遇到非常好的俏色玉料。我们要珍惜它,要充分的利用好每一块俏色玉料,要充分的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更要充分的挖掘出它的真正的经济价值,使每一件俏色作品不留遗憾。
以上是自己三十多年来的一些浅识,希望和同行业人士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发扬我中华玉文化。
作者简介:
梁传行,男, 1963年7月出生,1979年开始从事玉雕行业,历经30多年的学习和磨练,擅长人物,杂件,器皿。现任江苏省邳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