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设计制作点滴

[日期:2011-06-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玉雕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数千年历史,一路走来有高潮也有低谷。但玉的灵魂在人们心中扎根,它至高无上的品质,为世人崇拜、信仰。为了传承、发展我国的玉文化,我们有责任去探索、学习、巩固、发展。提高技艺、丰富内涵让玉文化更加辉煌是玉雕人的愿望也是目标。

 

关键词:玉雕  探索  学习  提高   

 

    玉,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七千年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帝王崇王,用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封官拜爵用玉佩;秦汉唐,出现金镂玉衣;宋元玉雕发生质的飞跃;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开国庆典时宴请群臣使用的酒器,“渎山大玉海”就是雕制于元代;明清玉雕的发展达到高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对玉崇尚至极,眼下民富国强,人们赏玉、藏玉之风日趋高涨,增强了玉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产品、丰富文化市场。

   一、精心选料、巧妙利用   

    玉石原料可分为三大类:籽料。主要产于和田,属玉中之王。其结构密、硬度高,油脂性好,宜设计制作高档产品。玉质是玉雕作品的重要前提,优质玉料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因材设计是为前提,必需慎重审料,精心设计,巧妙制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山流水料,原属山料。通过多年水冲滚动撞击,磨去棱角,形近籽料,质地也近同籽料。一般杂色多,结构不匀,宜做山子。便于用俏色,也可用自然颜色做仿古件。

    山料,纯系人工开采。目前我国开采的玉料大部分用炸药开采,玉料块形大,棱角突出,炮震裂纹多,使用起来相对容易,可切割使用,也可随形就作,可作器皿件、兽件、人物件、杂件等,不同玉料不同设计,不同制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

   二、认真取材、精心设计

    玉器设计多取材于典故,吉祥如意、美好祝愿。设计可根据料形、颜色、质地,除规范器皿件外都可随意设计。一料多色的,可做俏色,用其天然颜色,巧妙定形,要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衔接自然、造型逼真,要认真识料、审料。画稿、定稿在制作过程中有时边做边设计,材料出现问题及时改形,做到造型优美,用料优化。要根据不同料质,决定制作不同品件。有的玉料韧性差,质地粗,宜做素面产品,如器皿件、动物类。好玉料,韧性好,质地纯,宜做玲珑秀美产品,要空、飘、细、适度,过度强调会失去玉质美感。仿古件,除造型、刀法外,利用原料本色,突出其土沁感,汗沁感及时间、年代落差,让作品从刀法、造型、色沁能看出时代气息。总之玉器生产学问太深,边学边干精益求精。

    三、练内功,提高产品档次

    做好玉雕需要文学功底和美术基础,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是做不出好产品来的,一件作品一个故事,一个品件一份祝愿,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形神兼备,灵感十足,要使作品有灵性,要充分体现,动静结合,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玉器纹饰服从于玉器造型的需要,讲求章法,布局合理,有条不紊,统一和谐。玉器雕琢讲求线条流畅、娴熟、不呆滞,不拖泥带水,每件作品都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多读书,多实践,底韵深了,产品精了,附加值也就高了。

    四、用好工具、强化产品个性

    玉器产品有它的特性,赏玉强调味道。韵味是工具做出来的,不用那种工具就做不出那种味道。工具使用好了,能充分体现效果、使用制作工具要合理科学、制作产品要有秩序。原则上先整体后局部,有时原料不审透就不要盲目下刀,也可先局部在整体,一旦定型了,还是按程序操作。总之,不能僵化,照搬硬套是不可取的。

    五、打磨、抛光是再加工

    好的抛光师也要有美术基础,一件半成品制作不到位,打磨可以强化;线条不畅,地子不平,打磨可以补上。上光可增强玉的美感,抛光工具的使用技巧很深,也要掌握玉料的特种,上光有的高温会裂,低温不出光,要区别对待,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打磨到位,光线柔和,产品就更美了。

    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中国玉器的形成、发展符合着每个时代的实用需求和精神寄托。它传承的每一步,都真实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审美和经济的价值取向。而当代玉艺术真实和艺术地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它的思想、创意、设计和工艺汇聚着独有的艺术和投资价值,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增值前景。

    例如:和田天然玉石经过天然的搬运、氧化等作用,形成了黑、褐、深红、黄到浅黄,深浅不一的皮色,这些皮色的形状和分布又不尽相同,有整片覆盖,有的斑驳陆离,还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零星一点,其结果,就是色彩的赏心悦目。利用天然皮色之美,将巧妙的构思,借助于皮色的造型,俏色巧雕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制作要扬长避短,符合玉本身的特色,如果一味偏好皮色,将皮色在一块玉石中所占比例夸大,反而忽略了玉石之美,就不符合设计要求了。现在人对玉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历史上人们更多是从文化、思想、精神符合的角度去感受玉。玉是礼器,是身份的象征,佩玉往往处于德的考虑。现代人就不同了,除了传承玉德的感受之外,更多的是要欣赏玉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人对自然的巧用。有这种着眼点的差异,设计制作要尽力把玉中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利用巧色要突出画龙点睛,能收到独运匠心的效果,是玉雕设计制作的高阔境界。

改革开放的今天,百花齐放,给玉雕带来了无限生机,传统的古玩和现代产品都有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大幅提高,玩玉、赏玉、藏玉之风形成高潮。玉器市场繁荣兴旺,给玉雕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提高自身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回报社会,为弘扬我国玉文化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汪如棉,1950年出生,江苏邳州人,工艺美术师。从业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擅长:器皿、人物、杂件设计制作。现任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