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留青竹刻是中国文人画在竹刻上的再创造,它的审美基础也就与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理论相一致,所以,如何评判一件留青竹刻的艺术水准,关键就在于对中国文人画的认识高度,因此,唯美主义思想也就成为留青竹刻创作的主流,一张好的画稿是创作一件完美的竹刻作品的基础,而古法新意是竹刻创作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另外高超的技法也是竹刻创作必不可少的前提和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 留青竹刻 唯美主义 古法新意 技法 再创造。
一、作为文房雅玩件的留青竹刻,要遵循唯美主义的创作观
中国画审美的基本点是哲学思维中的中和观念,因而作为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留青竹刻也就以柔静,安宁,清丽,平和的情调成为主流。不急,不躁,不偏执,不刺激,不走极端,追求完美是留青竹刻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为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在竹刻方面追求的目标。其实,达到这个高度是很难的,一方面需要天性,一方面要努力接受后天的文化影响。都说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很美,那是因为它非常耐人寻味,最具和谐的关系,令人咀嚼不尽,最有意思。诗和画都强调意境的,利用不同的手段构架美好有和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留青竹刻作为文房雅玩件也应该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所以,我只刻我认为完美的内容,形象,一件没有激情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没有制作的必要性,作为一个艺术品的创作者,也应该是高尚审美的传播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作品“春语”(图1)中,这种思想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西双版纳的青春少女在春花烂漫的季节里的生活片断,为了突出美好春色这一主题,画面中的少女和近景的花朵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少女裙子上的花纹若隐若现,在创作时,本想用精细的手法来表现裙子上的花纹,这样做很有可能使原来设计好的画眼从少女的神情上被转移到花裙上,一来使作品过于匠气,二来使作品过于平实,没有起伏,喧宾夺主,所以最终还是将花纹虚化,让主题更鲜明突出。而背景有虚有实,主要位置有几朵春花用写实的手法表现,有抛砖引玉的功效,渐渐虚化的远景留给观者更多的遐想空间。这样,少女的神情与周围环境气氛的烘托让春意盎然的优美情调跃然竹上。形成视觉上的审美愉悦。
二、古法新意是竹刻创作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中国文化充满理想化的传统,源于敬天畏地,崇拜自然,这些在与绘画紧密相连的留青竹刻里都有直接的反映。历史上许多经典的作品即使描绘生活中的情景也会使人产生神话般想象和审美。人物画的意境几乎都带有理想化色彩。充满想象,向往理想是人的本性。我崇尚完美,把这种对理想化的追求努力在竹刻上显示出来,尽可能脱离纯粹的自然,有情趣,有格调,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制造游离的空间,取得平和淡雅,正里寓奇的效果,使人产生理想化的愉悦和丰富联想的快感。这种意识在我的竹刻上直接表现是明显的怀旧情绪,我以为怀旧的实质是对文化现象的钟情和对生活状态的憧憬,同样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如同唐宋文章直追汉魏风骨,举的是复古大旗,其实是张扬现时精神,纯粹的复古没有任何意义也是不存在的,唤起人们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回归和向往才是真正的目的。古代先贤在生活中和艺术中所创造的美好情态永远值得我们崇尚。因而,竹刻必求格调高古,品位超我然,古法新意,二者不可偏废。重要是要有明确的心智,尚古不为古所圄,更多的关注个人的生命直觉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保持住自己对事物的诠释方式和心态,用诚实和真实去对待艺术,对待自我。这种思想也充分体现在我的作品“花语”(图2)中。画中人物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神情超脱,通过对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衣纹精细的描绘,来体现现代花季少女美妙的心境,在虚幻的背景里完成一种柔静,安宁,清丽,平和的情调,这样的表现手法和“春语”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亦古而非古,平和淡雅,正里寓奇。少女的神情和衣着及背景的组合产生一种淡淡地,带着忧伤,也有着鲜活和张扬的氛围,整个作品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和现代古典主义的唯美色彩。
三、高超的技法手段是必要的前提和重要的基础
只要我们做到情真意切,有感而发,以对生命观照的自学态度去挖掘美好的事物,就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达到心灵的沟通,唤起人们的遐想和沉思,启迪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则是沟通这一切的桥梁。对于完美的作品而言,高超的技法手段是必要的前提和重要的基础。留青竹刻的技巧丰富多彩,高妙而精巧,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其所使用的技巧必定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以为对技法的深入锻炼和不懈追求是必须的,在技巧能力方面不妨对自己苛刻些,再苛刻些。刻竹要点滴斟酌,惟图至高至精,千万刀中,不使出现一刀败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尽善尽美。当然,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技巧却对技巧有着相当程度的依赖,符合表现内容的技巧才是真正的技巧。在我的作品“蝉”(图3)和“秋声秋色”(图4)中可以看到技法在作品的表现力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夏蝉和蟋蟀不仅翅膀上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且两翼的重叠部位及其翼下身体也是若隐若现,生动自然。这是用小圆刀在竹片上一点点铲出的效果,在事先画好的稿上,留出翅膀下重叠和身体的部位,在其他部位刻到位后,逐渐调整重叠和身体部位的浓淡,让他与其他部位达成视觉上的一致,形成浑然一体,若隐若现的效果。在“秋声秋色”中,牵牛花叶的经脉随叶片的明暗变化而虚实相间,形态逼真,花朵裙边波浪起伏,姿态优美。这是先用切刀切出花朵和叶片的准确轮廓,在其内部再用阴阳并蓄的刀法,由浅渐深,逐层推进,不断调整,让暗部与明部有序的过渡,最终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提高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细心观察事物的微妙细节,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加强对留青竹刻本体的把握,调动技巧构成画面和谐的关系才是技巧的最终目的。
四、留青竹刻只有与绘画相结合才能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美
刻家与画家的艺术造诣总是各有千秋,笔是柔的,刀是刚得,笔有笔味,刀有刀味,画的艺术代替不了刻的艺术,刻的艺术也代替不了画的艺术,而两者的结合,则就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来。留青竹刻是中国文人画在竹刻上的再创造,她的审美基础也就与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理论相一致,所以,如何评判一件留青竹刻的艺术水准,关键就在于刻者对中国文人画的认识高度,只有一张好的画稿,才能创作一件完美的留青竹刻作品,竹刻的成就没有顶点,竹刻大家的一生就是通过自己的性灵去把握自然灵性的艺术实践过程。艺术如果达到高境界,它的开端则是竹刻家对自己性灵的塑造,与自然之道相合,学识丰厚,感情真挚而又具隐逸情怀,淡泊内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竹刻家来讲就是修炼,通过修炼取得渐进,集众善以为已有,使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这是目标和方向,为此目标。我愿做一个艺途上的苦行者。
参考文献:
1、徐秉坤 《徐素白竹刻集》 大世界出版公司 1997年12月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提供。
作者简介:
谭文如,1966年出生,江苏常州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3跟随徐秉言沈华强学习留青竹刻,现工作于常州徐氏竹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