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门类,名画大都是指古今中外历代著名画家创作并留存于世的经典作品,要将历代名画制成刺绣艺术品,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要求制作者必须针法娴熟、运用灵活;对色彩必须准确掌握、自然过渡;还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关键词】 名画 刺绣 再创造
我国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门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二百多年之前,尧舜禹时代就有“衣画而裳绣”的章服规定。到了周代便有“绣绘共职”之说,春秋战国时刺绣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汉代更出现了专业的刺绣艺人,王充《论衡》有“刺绣之师,能缝裳纳缕之工”的记载。当时刺绣盛行于山东一带的民间,有“齐郡能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见而手狎也”的记载。但是当时还基本局限于礼服、衣、鞋、帽等实用品的装饰。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解放后出土的西周刺绣痕迹(辫子股绣品)。
名画大都是指古今中外历代著名画家创作并留存于世的经典作品,它们涉及到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物、花鸟、走兽、风景、静物等等,表现手法也是多种样的,有国画、油画、水彩画,有年画、农民画……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常适合用刺绣的形式来展现其新的艺术生命。刺绣与历代名画虽是互相独立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但若以历代名画作蓝本制成刺绣作品,则是从一般实用刺绣发展成为有美术价值的欣赏品。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夫人赵氏绣的“山川地势图“(列国图)就被称为“针绝”。随后各种刺绣也相继发展起来,如卢眉娘“法华经五卷”、唐绣“观世音像”和“鸳鸯绣被”,宋绣“腾王阁景”等,绣制人物、花鸟、风景、书法的针法、运色及绣稿方面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到十三世纪,中国刺绣在装饰性和欣赏性方面都有了完整的基础,奠定了它在美术上独立地位。明吴人文震享称颂宋绣有“宋绘针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鸣唼之态”, 说明刺绣技术当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现代刺绣更是将名画与刺绣结合的天衣无缝,从刺绣大师沈寿到现在,无数名画被刺绣艺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进行着再创造,并且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承认与赞誉。
要将历代名画制成刺绣艺术品,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针法娴熟、运用灵活。针法是刺绣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沈寿先生在她所著的《雪宧绣谱》中对刺绣针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她认为:“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也”。她将多种针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按照物体肌理方向、光线明暗、质感要求来施针,对同一部位有时用几种针法来绣。其常用针法有:散套、施针、接针、滚针、虚实针、集套针等等。我在绣制唐代杰出画家韩干的《韩干牧马》图时,就用到了多种针法,用散套针来绣制马身和人物衣裤,这样准确地表现了马的健壮和人物的动态;用施毛针和佖针来绣马尾和老人的胡须,这样马尾的蓬松自然和老人胡须的细微变化都可以有非常好的表现。当然,我还用了其它多种针法,虽然表现的地方不多,但是这些针法是让这幅作品生动吸引人的不可缺少的手法。
2、对色彩必须准确掌握、自然过渡。色彩有三个基本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
(2)明度: 每个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黄色次之,最弱是黑色、紫色次之。任何颜色加入白色则提高混合色的明度,加入越多越明亮,加入黑色则相反。
(3)纯度: 色彩的纯度亦称饱和度。色彩纯度的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浑浊的程度。
在刺绣中常用的绣线色彩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灰、白、黑。而其明度及纯度的变化,可衍生出千千万万的色彩,而刺绣常用的色线有几千种。“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在制作刺绣艺术品前首先要对画稿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加以深入细致的观察、理解,准确用色,特别是人物面部要用色自然、生动而不呆板、传神而逼真。一代“神针”沈寿将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等有关科学与东方古老的刺绣技艺相结合,把西洋绘画注重透视、光线及明暗变化的要求与刺绣的用针、用色等技巧融为一体,创造出以“求光”和“肖神”为特点的“仿真绣”。而《耶稣像》就是代表作,用线来表现透视、光线明暗变化,不像画家笔上的颜料那么丰富,艺人靠的是在色线之间毫无痕迹地运针,以达到色彩变化自如,画面层次丰富。 3、要依靠娴熟灵巧的针法、准确自然地运用色彩,就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近代苏绣大师杨守玉说:“善刺绣者必善绘画”。在刺绣开始前,必须将画稿的轮廓线、骨架线条很精准的描在绣地上,同时要按画面肌理走向合理、巧妙的安排丝路,构思针法。如:在人物肖像刺绣过程中,丝理对于刻画人物的面貌和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刺绣特点的重要标志。要根据人物面部的丝理特征进行丝理定位。如鼻子的肌理是竖方向的,而额头部分的肌理则是横方向的,这中间的丝理转换必须是渐变,用色也必须是渐变的,自然的。按照人物面部的肌理方向,绣鼻部时要竖着绣,到额头时顺着发髻又向两边斜着绣。这样作品完成后,人物的鼻子和额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会始终是挺拔有光洁的,在绣制头发和胡须时,用不同色线顺着头发、胡须丝理的变化而变化,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注意光线及明暗对比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变化,按照画面要求层层嵌入,灵活施针用色,将丰富而多层次的头发和胡须绣得轻盈而蓬松,通过刺绣艺术的再创作,给名画予以新的艺术魅力。
“荣华”、“富贵”两幅画是现代著名画家华三川先生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他积六十年艺术生涯勤奋耕耘的根底继承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华先生的工笔仕女画,有盛唐张萱、周昉的华贵、富丽、细腻至臻的遗风,有吴门画派的清秀、恬静和典雅,有陈老莲的凝重和质朴,也有海派四任的风韵。华先生的画在色彩上也融会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技巧,中西合壁相得益彰。华三川开了“新仕女画”或“新美人画”的先河,他笔下的仕女或美女以其曲雅和恬静、灵秀和质朴的艺术品格,摆脱了旧式仕女画过于华丽和甜腻的习俗,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凝重之同和优雅飘逸的灵动之气。
用“荣华”、“富贵”两图作为刺绣蓝本,不仅因为荣华富贵是人的一种愿望,以及画面所展现的“花香呈吉祥,蝶飞显如意”的意境令人神往,更重要的是这两幅作品特别适合刺绣的各种针法运用。
绣制上述画作的过程中,在保证原作色彩丰富的同时,我运用了套针、虚针、虚实针、铺针、接针、旋针等等十几种针法,将几百种丝线揉和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中有数不清的花和蝴蝶,每一朵花、每一个花瓣、每一双蝴蝶的翅膀,都需要将丝线劈成2---3丝,精心地把它们绣活起来,让人们感到蝶飞花香如同身临其境。画面中还有一轮明月,我只用了一丝线来绣它,让观众看到的月亮隐隐约约,宛如在月宫。
人物一定是画面的中心内容。我用散套针来绣制衣服和飘带,因为这种针法可以非常完美地表现人物的动态和裙带的飘逸。但是仅用一种针法远不能达到作品的要求。在完成衣服和飘带的绣制后,我又采用了虚针、虚实针、施针、佖针等加以修饰,以达到与原作近似的艺术效果。脸部自然是画中之重,除了用线细以外,人物五官的刻画尤其重要。我用了几十种颜色的丝线,同时用极短极短的针脚,一点一点地把五官抠出来的。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制作过程后,我终于能向大家呈现一幅充满美好心愿的佳作。
人们在赞叹刺绣作品的同时,也一定会对绣制者的精湛技艺表示赞叹和佩服。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除了其表现的形式、材质、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或具体、或抽象的体现。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中,将艺术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地利用某些外在的符合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情,正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性的最本真、最深切的体现,最终追求的是作者注入的和人们接收到信息上得到的共鸣,即价值上的认同。
高品位的刺绣艺术,必须是在原有的名画艺术充分吸收、感悟后的艺术再创作,而不是对原作品的简单再加工。在色彩、针法、丝理之灵活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的感情投入。这样,创作出来的刺绣作品才可以做到不仅形似,更是神似, 才能使人们仿佛身在其中,充分领略到作品的内涵,体会到创作者的感受和精神之付出,达到审美意义上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沈寿.雪宧绣谱〔M〕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 1984.
〔2〕 王逸君.雪宧绣谱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内部治疗.南通刺绣简介〔M〕.1979
〔4〕 刘建平.华三川绘画粉本精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张建,江苏南通人,工艺美术师。1972年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著名老艺人曹国秀学艺,是第三代沈绣传人,从事刺绣近四十年,技术全面,擅长单双面平绣,单双面彩锦绣,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