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锦绣的点彩与纳锦

[日期:2011-06-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南通彩锦绣主要是从传统的民间刺绣针法“点彩”,“纳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锦锈就是在这两种民间针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以几何纹样为主的新型装饰刺绣。本文主要介绍了“点彩”和“纳锦”两种针法,并结合自己创作的作品深入分析了彩锦绣的“点彩”和“纳锦”。

 

关键词:  彩锦绣    点彩    纳锦

 

南通彩锦绣主要是从传统的民间刺绣针法“点彩”和“纳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点彩”,就是将丝线在绢纱罗网的经纬十字交点上成45度斜绣成一个个有规律的集聚紧密的绣点,以“点”绣成所需之“线”,以“线”绣成所需之纹样。而“纳锦”,民间又叫它“戳纱”。“纳”与“戳”均为刺绣动作。“锦”与“纱”均指绣地。纳锦的针法是通过奇数跨格绣制形成有规律的或长或短的线条组成图案。彩锦锈就是在这两种民间针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以几何纹样为主的新型装饰刺绣。

民间点彩应用广泛,花帽、荷包、花鞋、钱袋及妇女儿童的服饰配件上时有所见。刺绣艺人根据绣面上的墨稿不断变换绣线和方位,通过这些彩色绣点的排列、聚散,组合成疏密有致、色彩变化丰富的纹样图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常见的图案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有波浪、回纹等等。

“纳锦”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在西安的陕西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代的绣片就有“纳绣几何残片”的印痕。

如果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铺绒绣锦”针法是纳锦刺绣的雏型,那么,宋代开封汴绣戳纱长卷“天鹿图”的绣制技法已经成熟,近代纳锦绣品则更常见。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民间征集到的一件清代刺绣钥匙袋就是一面用点彩绣制着《亭桥图》,间有蝴蝶花草,自然活泼。钥匙袋的另一面则运用戳纱技法,传统的斜田字格结构分割空间,画面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饱满,色彩绚丽。这些成熟的点彩、纳锦针法技艺为我们今天“彩锦绣”工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运用到南通彩锦绣上扩大了针法内涵。

彩锦绣与传统平绣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差异:它以筛绢作绣地,注重画稿和工艺设计,根据设计者的思路灵活施针,针法的长短、虚实、方向使纳锦纹样千变万化,装饰性强,富有肌理效果,融进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具有它独特艺术语言。

例如:我的作品《八代亚纪》彩锦肖像,是以日本著名艺人八代亚纪的肖像照片为画稿创作的彩锦绣。这是南通彩锦肖像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同于彩锦壁画《长城万里图》那样画面巨大、气势恢宏,而是小巧玲珑、精妙无比。它除了具备人物绣的一般条件外,还要求形象逼真和传神。但是在网格上要进行人物面部的造型,晕色在工艺制作上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采用点彩技术,施针时必须方向一致地排列,不能随意晕针。

根据彩色照片的要求,色彩自然过度才能产生逼真的艺术效果,其中人物面部要求特别严格,为此我在《八代亚纪》彩锦肖像作品的工艺技巧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主要采用了点彩与纳锦两种针法。分述如下。

1、点彩:

我在人物面部运针过程中发现,连续反应针眼与间格反应针眼的角度稍有变即绣绷反面跨线的长短都会产生绣绷正面针法变化的感觉;块面绣制得越多,那么不协调的感觉就越甚。彩锦绣与传统的平绣针法一样讲究平、齐、光、亮,给人以平整之感。我在工艺制作中巧用这一材料特殊性,用渐变的方法从密集到间格的针法排列进行施针,在排针上方向尽量一致让它产生规律效果、繁而不乱,使得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连接较为自然。这样就解决了长期以来点彩针法在人物面部制作上呈现晕色痕迹缺陷。

我总结的用色原则是:着重考虑色彩关系,从光与影中分出层次。绘画素描里讲究的是“三大面”、“五调子”,在加强色彩对比即线色的块面与线条以及粗与细、明与暗、冷与暖对比的同时,在用色处理上要有意地进行取舍,即发型部分用色复杂、深沉,面部用色柔和、明度高,注意光影的变化和色调变化,用块面绣出空间层次感。

上述用色原则使点彩针法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其它针法所不能达到那浑厚的、富有肌理的效果,作品从每个角度看都别具一格。在创作人物肖像过程中,点彩用色较其它针法而言更需要缜密的心思和精湛的技艺,要求作者判断线色一次性准确,作品不会受到丝线折光的影响,人物造型浑厚并富有肌理之美感。

2、纳锦:

主要应用于人物服饰及配件上,通常需要根据画面要求进行针法设计。

仍以《八代亚纪》为例,原作的服饰纯净、典雅、大气,给人以宁静之感。我根据这气势设计为“回”纹针法,从横看有渐变之感、竖看有立体之效果、求方中有变、变中有透,并采用丝线特有的折光,加之用色自然过度,点、线、面整齐清晰表现得淋漓尽致,煞是好看,给人以美的感受。

不同的画面应有不同的针法处理。比如我的彩锦肖像作品《耶稣》则不同于《八代亚纪》。《耶稣》肖像原作是油画,它造型严谨,色彩丰富;制作成彩锦绣时,服饰针法设计上为简约型,以一个针法为单位,可长可短,让丰富的颜色自然晕色;此外,还要根据画面要求随时变换针法,以达到视觉应有的效果。

又如我制作的彩锦绣《月夜清姿》,画面为一少女在月光下赏月,服饰采用二方连续针法纹样。为了使背景有朦胧的感觉,我还创造性地使用了隐针法,效果超过了预想。

再如我在大型彩锦绣壁画《长城万里图》中绣制“北戴河海水”时将重复、递变、空格、叠加、虚实等多种针法结合在一起,既达到北戴河雨雾迷朦的气氛效果,有层次有节奏感,又保持了彩锦绣独特的节律及风格。

我认为:纳锦以筛绢作绣地,注重画稿和工艺设计,根据设计者的思路灵活施针,针法的长短、方圆、曲直、虚实、方向的选择使纳锦纹样千变万化,整幅画面强调理性思维和现代设计意识,透射出极强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是其他刺绣艺技无法替代的。

古老的“点彩”与 “纳锦”针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经过无数能工巧匠努力、摸索、总结得到不断提高和创新,其艺术生命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陈左 .彩锦情愫[J]南通女红传习所80周年文选.: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1994

〔2〕 陈菊盛.平面设计基础〔M〕中国工艺美术协会,1981

 

作者简介:

张建,江苏南通人。工艺美术师。1972年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著名老艺人曹国秀学艺,是第三代沈绣传人,从事刺绣近四十年,技术全面,擅长单双面平绣,单双面彩锦绣,人物肖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