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红木雕刻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这门艺术也得到了手工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红木雕刻 艺术 创新 发展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熠熠生辉,传承至今。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在代代相传的手工艺人的实践中,不断改革提升,思想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先辈为美化生活创造出的无数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品至今使我们惊叹不已。
雕刻材料的种类很多:有玉雕、牙雕、漆雕、核雕、木雕等,其中木雕历史非常悠久,唐朝时期的木雕造型就很完善,特别是像寺庙里的佛像、菩萨等,端庄自在美观大方。宋朝、元朝时期的木雕受社会变化的影响,作品重以写实为主,突出生动传神。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把南亚和非洲的红木带到中国,自此中国的红木雕刻艺术开始起步,皇家开始用红木制作家具文玩等。当时民间雕刻技艺水平较高,著名的《核舟记》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为器皿、为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雕刻技艺有了相当高的水准。到了清代,红木雕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宫廷设有造办处,后来规模不断扩大,集全国优秀工匠购置最好的材料,有紫檀木、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乌木及金丝楠等名贵木材制造家具文玩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光辉时期,尤其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当时出了许多优秀精品,家俱如乾隆宝座,文玩如乾隆多宝格,多宝格是用紫檀木制造,用竹黄镶嵌而成,有三种款式:方形、圆形、八角形,供乾隆皇帝收藏小玉器以及小珍玩,非常玲珑奇巧,成为传世之作,至今仍保留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历经战乱,红木雕刻艺术奄奄一息。改革开放以后,百花齐放、百废俱兴,红木雕刻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精品层出不穷。工艺大师们无论从表现技巧还是题材内容等方面都趋独立,出现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民间特点的作品。全国涌现出许多红木家具和工艺品生产基地,有北京大城、广东中山、广西凭祥、福建仙游、浙江东阳、江苏苏州、常熟、南通等,其中江苏南通的红木艺术精品小件很有特色,材料好,设计精,做工细,形态逼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控制性工具如自动雕刻机、自动化系统和电脑——支持技术被运用到工艺美术的设计和生产流程中 ,自动雕刻机在家具花板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代替了不少手工劳动。在工艺品方面也可借助自动雕刻机雕刻雏形,然后用手工再精修理,这样节省了不少人工,也不乏韵味,这是对科学进步的合理运用。机械结合手工,这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总趋势。
当前,红木雕刻艺术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深受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以及收藏家们的青睐。在这大好时期,我们不但要学习传统红木雕刻艺术,传承红木雕刻艺术的历史精华,还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题材进行创作,与时俱进,力创精品。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笔者从事红木雕刻已二十余年,多年的实践让笔者深切领悟到:艺术起源于生活,题材也应来源于生活,要创造一件好作品,必须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选好题材、艺术构图、精雕细琢,不但要在外观上别出心裁,而且要有独特的思想与神韵。红木雕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动力乃在于对某种精神的追寻与向往,此种“精神”,可以概括为三重境界:一是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二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愿景;三是于细微处见真情的人生感悟。拙作《盛世太瓶》、《福禄万代》、《挣脱》是对这三重境界的代表性诠释。
《盛世太瓶》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适逢各族人民都沉浸在对新中国的热情讴歌之中,其寓意是祝我们的国家风调雨顺、繁荣昌盛、万世太平,以表达一介子民对国家的深切眷恋与衷心祝福。从构思来看,主要是结合了瓷器、玉器以及自己对红木雕刻创作的经验,用紫檀木制作而成。此作品乃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诞生,因而从结构设计和图纹安排是都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其外形为一只双耳瓷瓶,给人以平衡与祥和之感;瓶颈两边各有一个大象头,有保天下太平之意;瓶身有万寿图纹,以进一步彰显作品主题。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积极向上之义,因而也为观赏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福禄万代》外形为葫芦状,“葫芦”谐音即为“福禄”,以达到形神一致的目的,葫芦里面雕有“刘海戏金蟾”图纹,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在造型上,设置有拉链可以进行伸缩,此有财源滚滚,连绵不断,富贵万代之意,其创作源泉是笔者对当下生活的感恩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对葫芦和刘海戏金蟾此两种意象的选取,也得益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留心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
《挣脱》以生活中渔家捕螃蟹为题材而进行创作,通过对一群螃蟹逃脱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它们齐心合力、众志成城、战胜灾难的坚强决心和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作品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其创作源泉完全来自于现实生活,因作者生于黄海之滨,自小目睹渔家渔猎生活,尤好观察被捕“猎物”奋力拼搏以求生路的情景,由此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种种感悟,于细微之间传递力量、抒发真情。
此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讲究艺术装璜,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把名画用紫檀木雕刻出来,做成艺术挂屏。融书画为一体,以刀代笔,作品大气典雅、艺术价值很高。尽管在内容上是采他山之石,但作为一种表现艺术,通过挂屏来对书画中所描绘的图景进行再展示,不仅增强了立体感与实质感,而且也会给观赏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以上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人文气息,其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厚沉重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欢,此外,近几年来笔者有许多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博览会上获得大奖。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红木雕刻艺术既要推陈出新,也要传承古代优秀的传统,在保持和发扬手工技艺特长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现代社会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高质量、多元化的需要,而对卓越精神的追寻是红木雕刻艺术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此理念。相信在我们艺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创作出更新、更奇、更特的优秀作品,红木雕刻艺术品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作者简介:
许忠泉,生于1968年,江苏如东人,工艺美术师。从事红木雕刻二十多年,主要擅长雕刻红木立体摆件,平面浅刻挂屏等。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