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刺绣的点滴认识与经验

[日期:2011-06-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刺绣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一直传承到现在,作为传承人,在从事刺绣三十多年来,一定会有一些认识和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以后会有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 刺绣  针法  运用  认识  经验

 

 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沈寿则是苏绣的杰出代表和“仿真绣”的创始人。

1904年,苏州的沈云芝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之际,绣制了多件作品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即赐“寿”字予沈云芝,因此沈云芝将名字改为沈寿。1905年,清政府商部根据慈禧太后的谕旨请沈寿参与筹建绣工科并出国考察。1906年绣工科成立,沈寿北任命为绣工科总教习。1911年意大利都朗国际博览会,沈寿绣制的意皇和皇后像获最高等级的卓越奖。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沈寿的《耶稣像》获金奖。在此之后,沈寿不断探索创新,在《倍克像》中以新意运旧法,时人根据其刺绣有“仿真”的特色,故称它为“仿真绣”。1919年,由沈寿口述,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撰写的《雪宧绣谱》问世。这本绣谱条理清晰而具体分明,系统地概括了刺绣的要点和过程,全书分序言和绣谱两部分,谱分八章: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此书虽以技法经验为主,但却也不失工艺理论升华,为后来的刺绣艺人所师法。绣谱对刺绣中的用针、用色的精辟论述,至今对现代刺绣艺术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914年,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先生邀请沈寿到南通创办了女工传习所,传授刺绣技艺。经过历代刺绣人的不断努力、创新,如今的苏绣艺术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沈寿的仿真绣已经得到极大地发扬,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                     

从事刺绣这个职业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绣件,有高档的欣赏品,有一般的礼品,还做过实用品,不管做什么样的刺绣,都会非常认真地去绣制,因为认真所以会有一些积累,这种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有一些经验和认识,这对于一个刺绣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刺绣中的针法,是许多前辈在刺绣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掘的刺绣表现手段,正是这些针法,使得后人在表现各类书画作品时运针自如、得心应手,同上也能让刺绣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用不同针法表现不同景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针法在作品中运用不多,但是确是点睛之笔。例如在许多仕女图的制作中,仕女们的衣服裙子等,大家完成后效果大致相仿,我往往是将重点放在除面部以外的头饰上、衣裙的花纹上,头饰的表现有时是举足轻重的,在头发完成后,用打籽针法在上面做成串珠饰品,顿时会有妩媚柔美的感觉。

在《猴侍水星神图》中,原画稿因为年代久远,女神头上的饰品很模糊,已经无法辨认出是什么图案、什么花纹,在绣制过程中,我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搓成的线拉成小网格,用红色线钉住网格使其固定,然后再网格中间用白色丝线打籽,最后用佖针将几朵花的花边勾勒出来,从完成后的效果看,我采用的针法是行之有效的,头饰很丰富,很有立体感,从而大大丰富了整幅刺绣作品的内容。

在大型刺绣《水月观音》中,为了表现观音飘逸淡定的神情,除面部五官以外,我把重点放在披在观音身上的透明白纱上。我先用次白线,完全用虚针绣出整条纱巾(虚针要均匀、朦胧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然后用漂白线色勾勒线条,最后在虚针绣地上绣出“米”字型花纹,完成后,一条飘逸、秀丽的白纱确实是给《水月观音》增色不少。

《春江水暖》是工笔画大师陈之佛先生的作品。在绣制这幅作品时,为了表现作品中花红柳绿、春寒乍暖的情景,我用到了套针、施毛针、虚针、佖针、打籽针等针法,施毛针与套针相结合使鸭子肥腴的身体在河面上漂浮着;用虚针表现平静的水面在鸭子游过之后泛起的涟漪;为了使红色的花朵更有层次感,采用了空水路的方法,打破了原来做花朵时压瓣的传统做法,用一丝线去表现落在水面上的花瓣,看着它在水面上随波漂浮……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有趣画面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明代画家董其昌的山水画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无须炫异矜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扬升没骨法,从彩笔代替墨笔,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尽态极妍,不为刻画;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参以赵大年、赵孟俯的青绿法,别树一格,层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机盎然。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尤其是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书锦堂图》正是这样一幅佳作。如何用刺绣的各种针法和手段来进行绣制,在绣制这幅作品时,用虚针来表现远山的朦胧和静谧,并且只用一丝线,只有用线细才能出这样的效果;用套针来表现近山的厚重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让山峦层次起伏;用乱针和叠针来表现各种树木的茂密多姿,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树木郁郁葱葱。除了在针法上的变化,线色的丰富运用也是这幅作品的一大特点,这幅作品用了几十路、近两百种色线,因为有变化的针法和丰富的色线,所以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会远近分明、层次变化、色彩丰富,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我认为,刺绣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重要的是如何选择适合刺绣的蓝本,用什么样的针法和手段来表现书画内容,并巧妙地运用针法的不同属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响力,如果能自如、到位地做到这些,那么绣制出来的作品将是真正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沈寿.雪宧绣谱〔M〕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 1984.

〔2〕      王逸君.雪宧绣谱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朱晓东,江苏南通人, 1962年出生, 工艺美术师。 1979年考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2001年成立了绣缘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