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根据书画装裱后出现的变形情况。试图通过自己多年的书画装裱经验,分析书画装裱中画幅变形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确保装裱的书画平整,提高
装裱作品质量。
关键词:装裱;变形;工艺;预防措施
一、书画装裱历史概述
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黑白世界中独特的艺术风格,阴阳中和的人文内涵,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以及独特的装裱处理形式,都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伴随着书画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根据现存文献记载及考古实物发现,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已有装裱的雏形。而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及的“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当为装裱艺术的最早记载。《历代名画记》也记载了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装裱技艺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宋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徽宗时设立画院,装裱艺人列为文思院待招。在宫廷的支持和装裱艺人精心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经典的“宣和裱”的格式。其后,书画装裱技艺渐入民间,特别在明、清时期,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解放初期,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单位,专门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但有时一副书画珍品,经装裱后悬挂起来却很不平整,或两边向外卷翘,或中间向外鼓肚,这样的裱件不但削弱了书画的感染力,也影响了书画的欣赏质量。因此,书画裱件变形的现象是装裱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是书画家收藏最为关注的问题,更是摆在装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书画裱件变形这一难题,就要首先了解其变形的原因,在装裱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预防书画出现变形现象的发生。
二、书画装裱中画幅变形的原因分析
1、气候对画幅的影响
装裱工艺历史悠久,经过历代装裱师在长期的装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清人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一书中就曾指出:“装潢,春和秋爽为佳侯。忌黄梅、积雨、疾风、严寒。”由此可见,在一年四季中,秋天和春天,气候不潮不燥,是装裱书画的最佳季节。
假如是在高温或刮风的天气装裱书画,由于空气较为干燥,在托画心、嵌镶、覆褙上墙挣干及下墙的过程中,稍不小心,就会出现画幅开裂走墙或者收缩现象,直接造成了裱件的变形。在阴雨天装裱书画,因空气的湿度大,裱件覆褙上墙挣干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干透,有时会发生霉变,日后又会随着湿度的降低而逐渐收缩,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在低温的气候装裱书画,浆糊会因冻结而失去粘性,裱件覆褙上墙后会出现大面积重皮。因此,天气的变化是导致书画裱件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气候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装裱书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有条件,可在装裱房内安装空气干湿调节器,来调节室内的干湿度,以保证装裱出的画幅平挺舒展。
2、操作方法对画幅的影响
在书画装裱十几道工序的操作过程中,装裱者如果在操作中不严格要求,敷衍了事,加上未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或技术不娴熟,都可能导致书画裱件的变形。
(1)托画时注意事项
通常在托画心时采用的湿托法,是把浆水直接刷在画心上,再上托心纸。虽然湿托法比飞托法更能充分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托时刷浆水太多会使画心变形,尤其是大幅画心更为明显。即使未将画心纸刷破,画心纸在受湿后也会出现伸展,纸质不同,伸展的幅度也不同。如果画心纸伸展率较大,可采用干托法以控制画心的伸展。在刷浆水和排气泡时,运刷排笔的力度要适度均匀,不要人为地增加画心的伸展。伸展的幅度大,书画裱件变形也就越严重。因此,在托画心的操作过程中,应通过控制排笔的浆水量,尽量控制画心纸的伸展幅度。此外采用湿托法托画心,应在托完托纸后先晾干,然后再洒水润湿后上墙挣干,这样可减少画心纸伸缩的幅度。除托画心外,在托各种镶料、镶接、覆褙和上杆的各道工序中,也应尽量控制浆糊的用量,以防裱件出现变形现象。当然,在用糊的过程中,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如果只强调减少浆糊的用量,反而造成裱件上的重皮现象,也同样影响裱件的质量。浆糊的用量固然是以少而均为好,但要确保浆糊的一定粘度。覆褙调浆加水时,要注意稀稠适宜,覆褙用的浆糊如果过稠会使裱件覆褙后发硬,反之,过稀会使裱件有重皮。阴雨天上覆褙,浆糊可配制稍稠些,夏天温高风燥,可配制较稀的浆水。在书画装裱的操作过程中,能否正确地掌握浆糊的用量和刷浆方法,与裱件变形有着直接的关系。
(2)镶接裁切时的注意事项
在裁切镶料时,应注意不要横竖混裁。在搭配镶料和覆褙纸时,左右两边和天地头的镶料,以及一色裱、二色裱或三色之间的镶料,都不能横竖混用。在镶接的操作中,如果把镶料镶得太紧,可能会造成裱件画心部分凸起而两边松弛的现象;或者边镶得松,也可能出现“荷叶边”的现象。因材在镶接时应注意使画心和镶料镶接均匀。
(3)覆褙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覆褙的操作中,不论采用那种覆法,裱件幅面的洒水量都不能太多,以便控制裱件的伸展幅度。上好覆褙纸后进行排刷时,要顺着裱件竖向排刷,不要横向排刷。在排刷时用力也不宜过大,因为画心与边以及天地头镶料的质地不同,湿润后伸展的幅度也不同,排刷用力过大,容易使画心或镶料部位出现凸出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两边的直度,造成裱件幅面的畸形。裱件经覆褙后,上墙挣平晾干的时间长短,也是决定裱件平展与否的一个因素。《装潢志》记载:“停壁愈久愈佳”、“俾尽历阴晴燥润,以副得手应心之妙”,也就是说,裱件经覆褙后在墙上挣干的时间越长越好,裱件在墙上经历了“阴晴燥润”的气候,在日后的悬挂和收藏过程中,能经得起各种气候变化的考验。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很多装裱爱好者将裱件覆褙后,使裱件上墙挣干的时间只有3—5天,裱件下墙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情况。因此,为了提高裱件的质量,防止裱件变形,裱件上墙挣干的时间一定要得到保证,未干透的裱件不能下墙。即使裱件上墙挣干的时间较长,也不能在湿度较大的阴雨天气里下墙,以免裱件因受潮湿空气的影响而伸展,日后又因其干燥后而收缩,导致变形。
3、装裱材料对画幅的影响
书画装裱所用的材料,如宣纸、花绫、丝绢、锦绫、宋锦以及天地杆和浆糊等等,如何熟练地掌握这些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并合理地选用,是解决书画裱件变形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哪种装裱材料,受潮后伸展的幅度大,而干后收缩的幅度也大;反之,受潮后伸展的幅度小,而干燥以后收缩的幅度也小。在选用材料时,应注意研究和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绫料的质地较薄,伸缩幅度较大,同时,又因其品类和质量的差异,不同的绫料伸缩幅度亦不同。厚花绫与加厚花绫料的伸缩幅度比一般花绫的伸缩幅度要小一些,而锦绫和仿古锦质地更厚,伸缩幅度更小。所以采用锦绫或仿古锦装裱出来的画幅,比用绫料装裱出来的画幅更加平挺、美观。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锦绫或仿古锦装裱书画作品,从而还可以减少裱件的变形程度。
在托染料时,如托绫绢,应选用伸缩幅度较小的薄单宣纸或皮棉连纸。托染料纸时,最理想的是选用两种生宣纸,面纸选用伸缩幅度较小的生宣纸或皮纸,而托纸选用伸缩幅度较大的生宣纸。预托镶料时,一次不要托得太多,应该是随用随托为妙。有时为了省事,一次托得太多镶料,甚至在上半年就把下半年的镶料全部都托好备用,这种备料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所托的镶料经长时间的存放后,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料面会出现伸缩。如采用收缩的镶料装裱书画作品,虽然裱件卷翘的可能性会减少,但是因镶料的收缩会使裱件四周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所以,如果使用久存的镶料都要重新上墙挣平才能使用。一些名贵的书画作品在装裱时一般都加上绢包首,因绢与覆褙纸的伸缩幅度及伸展的方向也有差异,所以包首部位也容易出现不平展的现象。现在应绢料比较少,一般改用纸包首,纸包首是以色纸作成,色纸的伸缩幅度与褙纸的伸缩幅度基本一致,所以用色纸做包首可解决上述问题。
选择合格的天地杆,对防止裱件画幅的变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杆过于细小,而地杆较为粗大或过重,长时间悬挂画幅后,天杆会因承受不住地杆的重量而出现弯曲,自然引起画幅的变形。若天地杆在装上裱件之前就有些弯曲,同样会导致画幅的变形。在制天杆时,钉绦圈的位置必须恰当。如果天杆中间两各绦圈额位置距离太近,悬挂时间长了,天杆会出现“垂肩”的现象;反之,天杆中间两个绦圈的位置相隔太远,又将会使天杆中间下垂,裱件必然随天杆的弯曲而变形。有的装裱者在裱件栓绦绳后,将四个绦圈全部砸倒,使两边的绦圈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裱件在悬挂时,其重量就会全部落在天杆内侧的两个砸倒的绦圈上,时间长了,天杆就会出现“垂肩”的情况,从而影响画幅的平展程度。因此,砸倒绦圈的做法实不可取。上杆的时候,天地串口没有做成直线,或把天地杆上偏,或是一边上得紧一边上得松,都可能会影响到裱件的平展,而且在收卷成轴后,两端也不会整齐如一。故应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书画裱件的变形问题,应引起每一个装裱工作者的重视,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摸索它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裱件的变形。
参考文献:
〔1〕冯增木. 中国书画装裱〔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
〔2〕杜子熊. 书画装潢学〔M〕上海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李斌,1955生于江苏南通,工艺美术师。1972年考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学习装裱,现为南通装裱艺术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