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竹多文气 诗书画里情—浅谈“留青竹刻”的创作

[日期:2011-06-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留青竹刻俗称在竹皮上以刀作画,是中国常州珍贵的传统工艺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手工技艺含量高,工艺精湛,历代为宫廷贵族珍爱,至当代屡获工艺美术评比国家级金银奖及海内外盛誉而名闻遐迩。

 

关键词:留青竹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品

 

留青竹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绝。它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书画之外的神韵,竹刻艺术与中国的书画是分不开的,在创作过程中利用竹表的一层青筠进行雕刻创作,留青即保留图文部分的竹青,其余则铲去为底,再根据浓淡深浅之墨色效果,采取青筠全留、微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浓淡明暗,因景而施。它刻的山水,收壮美天涯与咫尺竹面,意境深远;刻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刻出原作笔墨的干湿浓淡,以至飞白牵丝等生动的墨趣和韵味;刻花鸟翎毛似能感其乐闻其声,能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

1998年以来我创办了常州文博留青工作室,多年来创作实践让我深有感悟。如何才能更好的创作出优秀作品呢?现谈谈我对留青创作中的几点粗浅认识,望有识者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要能刻得一手好作品,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凡属技艺无不着重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的重要好比建筑物的基石,基石不稳固不结实,再好的建筑物也只不过是一座危楼,竹刻也是这样,如果基本功过硬,创作中自然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反之就前功尽弃。基本功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初学者往往不够耐心,不肯下苦功夫,一味急于求成,到创作应用时,碰上困难,就得回头重新开始。这种往返是“弯路”,也是学习中的冤枉道。所以初学者一开始就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天长地久,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如获得艺博杯银奖的《兰亭序》,文博会金奖的《欣欣向荣》等,扎实的基本功就助了我一臂之力。

二、  充分理解书画

刻竹是对书画的再创作,在没有理解画意前,对操刀者来说不可能刻出好的作品。现在很多刻者在雕刻之前都会在书画上下苦功,只有能看懂画,自己会画,才能够表现好作品的神韵。竹刻与书画毕竟不是同一种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刻竹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在雕刻艰辛的旅途中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学习,多与画家交流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探索、推敲等多方实践,才是成就提高竹刻水平的必走之路。

三、  刀法的创新及应用

竹刻艺术是在竹面上表现书画韵味,因此书画中的浓淡干湿,虚实粗细,要用刀来表现。由于画与刻所用的工具是完全相反的,笔是软的,一笔下去就能体现效果,刀是硬的,应用不到位会出现很死板的效果,因此真正能做到以刀代笔就必须在刀法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工具的斜锋、平锋、圆锋、双面锋、槽口锋等来体现墨韵的效果。在利用工具的同时还要在手法上做出大胆的创新,对不同的画理做出合理的手法。创新,求变是不可动摇的法则,但如跳过学习传统一关,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定要接受传统的洗礼,先要学习前辈们的章法及刀法上的处理手法,进而结合个人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不凡风格。

我在去年精心创作的《溪山烟云图》中,以三片竹材横向连接的方式,选取龚贤长卷山水传统水墨画为题材,这种传统水墨山水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刻者尝试过的。画中的树叶前后呼应,深浅不一,山石形态万变,云雾缭绕,像这样的题材没有刀法上的创新是不可能刻出来的。在创作中为达到心中理想的效果,冲切、铲削、刮磨、披挑都为我所用。这次尝试开创留青水墨山水新的技法,充分展现了“竹画”的神奇魅力,使我多次获得大奖。

四、  艺术的感染力

在创作过程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里面才能创作出想要的效果,选材、选稿、理解、动刀等方面都是在心与刀之间产生,刀随心走,心随刀动,忘却自我,挣脱束缚,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新的世界中。也只有这样的一种状态才能把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为作品的创作增加激情,增添新的血液,使今后的作品更加有感染力,说服力。

回顾这十几年来的竹刻历程,虽然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在竹刻艺术的范围内还应有所创新和改进。作为竹刻艺人,只有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观念和需要,融会贯通,创作出符合现代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新作品,使自己一生要为之努力奋斗。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多出好作品,同时不松懈在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方面的学习,在前辈们成功的基础上发挥个人艺术风格,力争以后有所突破,把我们民族的艺术推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作者简介:

徐博(艺名徐文博),1973年生,江苏武进人,工艺美术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