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红木雕刻艺术点滴认识

[日期:2011-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 通过我学艺、从事普通工艺雕刻,到创作红木工艺作品的雕刻艺术历程,谈我的几点创作心得体会。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民间基层能工巧匠,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应有待遇,提高大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关键词:  雕刻    创新    体会

 

一、受挫走上从艺路

我住在如皋,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壁彊的第二十三代嫡孙。而我的前辈早不从文,以木工为业。在农村中,那时庄稼长得再好也无大用,我种田是一把好手,养猪也很壮,但只能吃饱肚子挣不了钱。想早点脱贫富裕起来,也学过木工,但工资很少,干二三天还买不到一双下雨天出门的胶鞋。故我心里不愿长期传承祖业。要多挣钱,就得什么苦也能吃。又学会修缝纫机,串乡服务了几年也无大出息。以后听说下海捕鱼能致富,就不怕苦去弄船。渐渐地也弄到钱,还贷款买了百吨的运输船当了船老大,走南闯北跑运输。谁知才风光起来,就在海上出了大事,船毀财没,仅捡回一条命,想起来现在还有后怕。

突然的大灾横祸,顷刻倾家荡产,买船欠债几十万没还清。想一死了之,又有老婆孩子和老人。想再弄船哪有资金,家里也通不过,大家都劝我改行。此时,想起父亲是第六代木工。为图个稳,就重新操起旧业,干木工。“识子莫如父”,父亲知道我有犟牛的脾气,说到就能做到的,就鼓励我还在雕刻事业上下功夫。我一想也对,以前学雕刻时,曾为拜师和叔兄睹气,发誓要胜过他。故后来不但自学成功,还带了好多徒弟。

原来,我父亲早见我从小喜欢画图,人也聪明,学雕刻工艺正合适。建议我拜叔哥哥为师,他当时是周边四乡的雕刻名匠。按乡俗礼仪,我就带着礼品到叔兄家去,想登门拜师。想不到这位叔兄记着家族中一些陈年矛盾,将我羞辱出门。一气之下,我发誓学会雕刻超过他。 拜师不成自学,其困难可想而知,好在我家有几代木工,从小对木工手艺耳濡目染,家里也有不少相关工具,就对照自家旧床花版,画了图学着雕刻。父亲见我真的动了手,也就不断进行指点。经过半个多月,第一块花版就雕好了,虽说开始部分雕坏了不少地方,后半截却有模有样,父亲见了也很高兴。我雕刻有了信心,不到三个月就可以跟着父亲出门为别人打家具,那些雕刻活儿就由我完成。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很简单,那时真遇到不少困难,有时一不小心就把花版刻坏了,要费很大精力才弥补起来。开始只能干一些比较粗糙的东西,以后接的活计多了,工艺越来越精,那些深浮雕和镂空雕也会制作了,所以那时候有些小青年就来拜我为师。我曾有拜师被为难的体会,所以真心对待他们,懂什么就全教给他们,很快这批小青年就能独立操作了。

我想干的事情,认准了目标会不顾一切下功夫的,海上出事后重新操起雕刻工具雕刻时,脑海中就全想着怎样雕刻了。外出几年闯世界虽说不是干木工,但走的地方广,接触的人多,见识自然增多了。知道天外有天,自己原先那点技术只能糊口弄几个零化钱。想早日还清旧债致富,就要有特殊本领,能做别人干不了的高档产品。改革开放前,农村封闭信息很少,就多次到县新华书店找书学习。而专门介绍雕刻工艺的书很少,就买些相关的图案书、古代石窟图书回来,比照自己的雕刻花版。书看多了也有不少收获,以后雕刻立体的精细浮雕作品也方便多了。外出打工期间,我也虚心向同行学习,渐渐地掌握了不少雕刻新工艺,同行们也尊重我,他们往往接到一些难干的活,也约我一起干。几次遇到比较难刻的活计,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一时无把握,我却把它解决了。又有一批年青人跟我学徒,同伴对我也刮目相看,个个尊敬地叫我“冒师傅”。几年努力没白费,我终于又在雕刻工艺界立住了脚。实践,真是我最好的老师。

我的雕刻工艺在实践中渐渐提高,名声也渐渐传扬开了。一天,浙江一位普陀山寺庙主持专门找上门来,让我雕刻一尊观音像。那时,我已画过不少观音,根据那位主持要求,很快就完成任务,观音面目慈祥,身材端庄,手持柳树瓶,神态自若地站在莲花瓣上。当家大和尚见作品生动大喜过望,就将庙里需要雕刻的佛像任务全部交给我做,从事雕刻工艺以来,终于挖到第一桶金。

 

二、坚毅的创作精神

我是一个不安份的雕刻艺人,不愿从事一般的工艺品生产,总想搞一点较复杂的东西来试试找刺激。一旦有别人干不了的雕刻难题,我总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这种强劲的求知欲,让我萌发了搞创作的念头。针对社会上观音等作品需求多,我就自己设计自我雕刻了几尊不同模样的作品,结果都被别人抢走了,这些作品的经济价值也远比一般雕匠提升了许多。于是我决定专搞雕刻艺术创作,不再下乡打工了。

要当专职雕刻艺术创制人员,其道路选对了。但要创作出优秀产品,才有艺术价值。开始我不懂创作艺术品的一般规律,选择的产品不对路,都是见别人怎样搞自己也跟着搞。开始还可以,后来跟风的人多了,跟风作品谁也不要,堆积在家里上了厚厚一层尘土。慢慢地我悟到了,创作要走自己的路,需要有个人风格特色才行。否则,雕刻得再认真也无特色,还是别人的东西。于是我就找机会外出学习,到南通、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中的一些专业工艺品店、专业市场去转悠,寻找特色产品,学习新鲜工艺。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瞧门道”。通过几次学习釆风使我大获收益,发现雕刻艺术“山外有山”大有学问。回来试做了几件,虽然与自己的以往作品比有了进步,但与大城市中展出的那些精品相比,却有天渊之别,需要自己不断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回来前顺道拜访了几个客户了解市场行情,还釆购了一批书籍回来,结合自己经验和外出学习的心得学理论,明白了不少道理,艺术贵在创新,不能步他人后尘。见别人雕刻的牛身上无毛,我就用极细腻的刀法,在牛身上赏试刻毛,作品果然与别人不同,受到大众喜欢。虽然这个小技法问世后很快就被人仿制,但却给我一个启示: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别人没做过东西,作品才有生命力。

创作,並非易事。为了搞出一件好作品,我常常像疯子一样,吃不好睡不稳,对着材料不知如何下刀凿,心里乱成一团麻。有时急得打耳光、捶大腿,只恨自己笨。老婆见了害怕起来,劝我休息也不听。她暗里约了一位我要好朋友来劝,他一进门就拉我上花木市场选货,硕大的市场花木品种繁多,我立即投身其中忘了来的目的。忽然见到一盆兰花上结了个蜘蛛网,就眼睛一亮有了灵感,将这个情景用雕刻技法表现一定有特色,网上刻个蜘蛛捕虫不更生动吗?在那里琢磨半天也有了腹稿,这才想起朋友的事儿。其实,他只是陪我来散心的,见我有收获两人高兴极了。

有灵感不等于有好作品。兰花的花瓢娇嫰、叶细薄、莖又长,难用刀刻雕凿;丝网层层,细丝又怎样雕镂成逼真像细丝线一样,这都是很棘手的工艺活。材料也难找,质地粗,不能用,木材硬,细小部件很难制作,需要又软又有韧性的木材。后来找到一段椴木,其木材丝纹纵横交错不易断裂。根据材料大小形状,设计好图样,就锯切、挫磨、雕刻、拋光、打腊,整整四个月才止手。那蜘蛛网结构形象逼真,细微之处比发丝还细。许多人见了搖头说,老冒疯了,作假骗人。所幸公展时有专家肯定,一举获了金奖。此时人家才相信我真有两下子。

赏到创作的甜头我越干越有劲,在实践中我不断创新,针对原有雕刻工具的某些局限,就进行改革,发明一凿多用的新工具。为了创新我还注意搜集生活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一次为了创作一个“知音”笔筒,专门派徒儿去抓知了,对照实物进行雕刻。一次为雕刻蝙蝠,又设法抓蝙蝠作样本。所以,刻画的动植物形象更为逼真生动。这些新作品问世,就被众人所喜爱。近几年我不断有新作品参加各种展览,有些还获了奖。如在中国首届长寿艺术节、沙家浜旅游节、江苏“艺博杯”大奖赛、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大奖赛中捧回五个金奖。

搞创作提高了我作品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还被日本、新加坡、德国友人收藏。通过创作也让我拓宽了艺术思想境界,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搞红木雕刻艺术作品不能单纯为个人打算,也要积极为社会服务。平时见贫困乡邻,都能捐款相助。在如皋市承办的中国首届长寿节举办时,我捐出一批龙头拐杖给百岁老人使用。北京的一位百岁老红军张铚秀将军,亲笔为我题词:“长寿之乡,能工巧匠”。

 

三、几点创作体会

我是从田野里走出的一位草根艺人,多年的艺术生涯,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为了更多和我一样的民间艺人,在前进中少走弯路,我提出下列几个建议:

1、民间艺人要珍惜自己的成果,不要轻易将代表性作品卖了。几件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艺人的从艺历史记录。有些作品果然并不是最好的,后期作品超越了它,但它曾是艺人某阶段最高水平,其工艺必有某种特色值得怀念。留下它意义很多,故不要轻易出手。

2、民间艺人要珍惜自己的知识产权。现在不少想轻易骗取名利抬高自己身价的人,利用部分民间艺人思想单纯,只图眼前小利轻易地将作品卖给别人,或不敢和老板计较,让他们以自己名义去参展获奖。这违背了政府评奖选拔人才的初衷,也败坏了学识风气。所以民间艺人有好作品应当自主参展,不能轻易将知识产权失去。

3、发展民间艺术,要靠广大民艺人共同努力。正确处理技术传承和特殊技术和诀别的保密问题;正确处理徒弟将来与师傅争夺工作岗位和产品市场等矛盾。我先后带了32个徒儿,我在教他们技术的时候,也教他们如何做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这批弟子学习刻苦,都有过硬本领,出师后都干得不错,许多人都当了红木雕刻工艺的领头人。如今,我家又有新的传人,儿子也在搞创作,媳妇也会雕刻。

4、建议政府、社会重视民间艺术,关心基层工艺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活跃基层文化,采用多种办法,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传承民族文化、繁荣工艺美术市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

冒安斌,1955生于,工艺美术师。现任南通维奇红木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