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刺绣艺人队伍现状

[日期:2011-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自已参与几次南通刺绣艺人活动,参与的社会调研所了解的情况,谈南通刺绣队伍的基础、成就和现状,分析南通刺绣目前困难原因,结合当前实际谈今后发展南通刺绣的展望。

 

关键词: 刺绣      艺人队伍    基础      现状      发展

 

一、南通刺绣艺人队伍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地处江海平原的南通,有一些民间刺绣基础,在上世纪初期,刺绣产业尚不发达。在张謇重视下,聘请著名的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由她主掌女工传习所教育和刺绣业务,南通刺绣艺术界从此兴旺起来。艺人队伍不断扩展壮大,刺绣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从此不断有刺绣精品存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有沈寿《耶稣像》等三件精品分别获金奖、银奖和铜奖。1926年,南通女工传习所的精品刺绣,又获美国费城博览会甲等大奖,这是该届博览会的最高奖。

这所张謇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当时为南通培养了许多绣女,它不但有短期的速成班,还有一年制、二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本科研究班。由于南通刺绣艺术教学水平高,苏湘皖浙等外地学生也有闻讯来学的。女工传习所为生员多,两次扩建。1920年,又设绣织局,将女工传习所及其它组织来的中国绣织产品,在美国纽约销售,扩大了南通和中国刺绣品的社会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日冦侵入南通,女工传习所停办。解放战争中,南通市区临近国共苏北战场,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那时女工传习所虽复办,但规模较小,好不容易坚持到1951年,终因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在多年战乱时受损,刺绣产品无市场而停办。然而南通女工传习所多年传绣,为当地培养了许多刺绣艺人,当年存留了不少优秀刺绣作品留给后人,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都是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新中国繁荣发展刺绣艺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南通刺绣艺人队伍有辉煌的成就

南通刺绣艺人在过去有辉煌的社会成绩,除上述南通女工传习所在张謇时期有不朽的社会成绩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内,其社会成绩也十分辉煌,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培养了一大批刺绣艺人队伍

积极培养刺绣队伍,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件重要任务。上世纪50年代初,原南通女工传习所留下来的骨干宋金苓、巫玉就带头成立刺绣合作社,发展刺绣产业,还釆用签订师徒合同等办法,鼓励老艺人带徒发展刺绣队伍。以后又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和工厂,通过多种办法培养刺绣艺人发展刺绣生产。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南通已有多家刺绣专业工厂,虽然精品刺绣集中在研究所,但各厂也有艺术水平较高的刺绣艺人和骨干队伍,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高,有大批绣品出口走向世界市场。至上世纪80年代,仅研究所就拥有手绣加工艺人10000余名,遍布在南通所属各县区。著名的彩锦绣《长城万里图》等巨型作品,也就由她们参与绣制的。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培养了一批刺绣精英,他们中间有优秀的刺绣管理人员、设计大师、刺绣艺术家和精明干练的产品营销人员,这一整套业务人员不断技术超群,而且有较高艺得和修养,对刺绣方面的认识和理论水平均在全国占一流水平。现在南通那几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大都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退休人员或受该所直接影响。

2、开发了大量的对外加工和出口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刺绣艺人就积极恢复刺绣产业,走发展业务带动队伍的路子。50年代,南通绣品无出口市场,宋金苓、巫玉等老艺人利用她们的老关系,在上海、杭州等地方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积极发展南通刺绣产业。70年代,中日关系改善,南通绣品较早进入日本市场,尤其是日本和服加工刺绣业务量较大,从开始年产值仅30多万元,以后稳定在500万元以上,最高年份达800余万元。业务多当地无法完成,还派专业人员随产品到浙江、山东等地发展刺绣加工点。有了这项较稳定的产业,使研究所能积累资金发展精品刺绣和其它民间工艺研究。

江苏精品刺绣,那时三分天下,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有其一。精品刺绣相当丰富,人物绣最有特色。那时,我国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常到南通组织刺绣作品出国办展览。据研究所1976年至1983年一段时间的统计,刺绣作品到国外参展就有202件,其内容丰富,有人物、花鸟、山水、动物;有平绣、双面平绣、异针异色平绣、打籽绣、盘金绣、彩锦绣、双面彩锦绣等不同品种。许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有些是被国家机关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和相关机构。

3、研究成功新的刺绣品种,刺绣理论研究上了新台阶

南通刺绣艺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刺绣科研水平,在继承沈寿“仿真绣”技艺基础上,又挖掘、整理民间传统刺绣资源,利用民间“点彩”和“纳锦”两种技艺,研制成一种装饰性浓郁、刺技法多变的“彩锦绣”。1982年,南通彩锦绣作品《哪吒闹海》列为江苏刺绣精品之一,荣获国家级金杯。以后南通彩锦绣不断有精品问世。如今,南通申报的“仿真绣”艺术己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南通“彩锦绣”也列为江苏省非遗保护品种。

在刺绣理论方面,南通在沈寿时代就有丰硕成果,她在张謇帮助下出版了《雪宧绣谱》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我国传统刺绣的历史、技法和相关理论要点。特别是总结了传统针法十八种,并提出“针为我所用”、“色为我所用” 的辨证观点,对刺绣光影等现代科技的运用也有很深的见地。达到“凡能入吾目,无不能为吾绣” 的新境界。为南通开展刺绣艺术研究树了榜样,她的学生李巽仪编写的“南通刺绣针法”因深入浅出更为实用。在老一辈刺绣艺人影响下,现在金蕾蕾等许多南通刺绣艺人,都有“无不能为吾绣”的高超刺绣水平。

三、南通刺绣艺人队伍现状分析

南通刺绣艺人长期从事传统工艺,思想较保守没有全面解放。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部分艺人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故2000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改制时,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科研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重大问题,竟轻信一房地产公司的几句承诺,单位被它兼并。但承诺不兑现,刺绣艺人和其它人员全部解散回了家。原有刺绣业务渠道丧失一空,宝贵的刺绣资料也全部浪费。南通刺绣无领头羊,乡间刺绣加工厂也自行关闲,只有少数人自寻门路坚持下来,但业务量很少。因此,许多刺绣艺人改行,年青刺绣人员減少较多,目前刺绣人员仅有2000余名。水平较高的不足300人。目前刺绣人员减少与工资水平低也有关系,多数小厂发放到绣工手中仅50元一工,而且工时很紧,要起早带晚才能完工。故许多年青女工转业了,缺乏青年艺人就缺少活力,那些中老年绣女虽有经验,但家务重难出好作品。

坚强的南通刺绣艺人并不甘心就此罢手,许多人回家建立工作室,重振刺绣业务。她们有的联合成小组共同创业,如仇美兰就团结了一班人自找业务共同刺绣,有的人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在北京等地建立业务关系发展刺绣。如金蕾蕾和张建都干得不错。周琴、朱小东、汤天津还自建刺绣门市部推销自己产品。有的艺人还被南通高职院校所聘请,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黄培中,被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聘去担任客座教授,他爱人王建华,负责彩锦绣教学和研究,张蕾也在该校建了工作室研究生产仿真绣产品。但从总体来讲,南通刺绣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仅达到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水平。质量也比不如以往亟需改进,目前正一步步走出低谷。

为发展南通刺绣,传承非遗文化,通州李港成人教育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刺绣加工和培训刺绣艺人相结合的道路,为当地培训了大批刺绣人员,近年来,南通一些重大作品需要艺术水平较高的人员配合,都找该校合作。通州区民间也有不少刺绣人员有业务,海门市也着手利用原有刺绣艺人培养新人,并有一批精品在上海参加世博会,南通刺绣艺人正处在新老交替过程中,发展现代刺绣产业,未来很有希望。

如何推动南通现代刺绣产业,我认为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上下联动,促进刺绣产业的发展

南通刺绣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市政府应当贯彻省人大通过的关于保护工艺美术事业的相关决议,保护濒危的南通刺绣。政府对申报的仿真绣、彩錦绣非遗保护项目,应加大保护力度,资金应有保证,使传承人能够做好传承工作。其产品要出路,传承人也应生产较好作品,政府作礼品,旅游部门也要配合扶持。市政府可学习福州市保护工艺美术传统产品经验,每年拨一定资金收购本地艺人在全国参展获金、银奖的优秀作品,收藏在博物馆中展出。其收购价可以和艺人协商,不高于经专家评定数。保证公平公正,鼓励艺人多出优秀作品。

2、发挥行会作用,促进刺绣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艺人形象

充分发挥专业协会(行会)作用,不断为艺人提供商业信息,促进艺人根据市场需求调正刺绣产品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南通还是空白,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起来,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为当地艺人搭建发展平台,对外推举本地艺人和他们的作品。

专业协会应积极提升艺人形象,组织他们参加专业(专人)产品 展览,推荐艺人或作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评比选拔人才。通过电视、报纸宣传优秀艺人。组织艺人进修、参观和参加学术活动,提高艺人思想认识和艺术水平,尽力解决艺人评定职称和称号方面困难。

3、艺人要积极上进,多出作品、出优秀作品

发展南通刺绣要靠大家努力,刺绣艺人要积极上进,多参加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和展览评比,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关门创作,放弃学习和有关作品评选活动。有些人落伍就是较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不了解社会发展信息造成的。尤其是创作人员必须紧跟时代与时倶前,否则其创作思想、工艺技术就不能创新,多出作品和优秀作品,才能立足到第一方阵之中。

剌绣非遗传人、刺绣业主和刺绣艺人要积极传承技艺培养新人。这是今后繁荣发展南通刺绣的根本所在。尤其是业主更要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它也是为自己日后大发展储备能量。培养产业人员,不能仅是刺绣女工。那些设计人员在某种意义上讲更为重要,他们培养不易,应当珍惜。海门、通州许多刺绣业主,化了很大精力还是出不了作品,就是缺乏优秀的设计人员的缘故。

发展南通刺绣,业主要利用南通原有人物绣和彩锦绣特色,创出自己品牌和特色产品,跟风是永远做不大的。同时要加强自已的产业队伍建设,关心绣工生活。作必要的让利,增加他们收入。提高绣工地位,巩固艺人队伍,发挥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南通刺绣业才能不断壮大。

4、利用当前大好形势,积极壮大南通刺绣队伍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良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购买率快速上升,这为刺绣市场带来良好机遇。而且国家也重视文化建设,许多民间工艺美术也受国家政策保护,濒危项目还能得到扶持。南通刺绣人员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壮大刺绣队伍,发展刺绣产业。培训刺绣艺人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情况,改革培训办法。除以往的招工培训,艺人带徒外。还可以采用技校、职校代培等方法培训新生技工。南通还有一批研究所退休刺绣艺人,她们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发展刺绣产业的经验,聘请他们担任顾问或让参股,可以发挥老艺人余热,可以少走弯路,加速提升刺绣产业效益。

南通刺绣在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过去走了漫长又曲折的道路,今后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上世纪取得辉煌成就,可是一疏忽又落伍了,今日重振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艰辛、漫长。要相信自己,有努力必有所获。今日社会条件良好,正是艺人有作为的时代。作为曾为南通刺绣辉煌作过贡献的老艺人,我要和大家共同努力,再为南通刺绣辉煌多添一块柴再加一份油,明天的南通刺绣必将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陈    佐、苗今卫. 南通工艺美术调査(南通市工艺美术协[商]会内部文件.2009)

 

 

 

作者简介

    吴玥,女, 1952年生于江苏南通,工艺美术师, 2002年退休现仍从事刺绣工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