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的特点是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先后发展了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在绣坛独树一帜。
关键词:水墨绣 仿古山水绣
一、扬绣的发展
扬州刺绣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四大名绣苏绣的一个主要门类,素以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而著称。早在隋唐时期,扬州刺绣已见雏形,至宋代进入兴盛期,明清时代的扬州绣业更呈繁荣之势。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的特点是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先后发展了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在绣坛独树一帜。
二、水墨写意绣
1、水墨写意绣的特点
水墨写意绣多取材于宋、元、明、清名家的优秀杰作,如:郑板桥《墨析》、黄慎《麻姑献寿》、李方膺《鲤鱼》、李若祥《鱼鹰》等。尤其是大型双面屏风《八怪精粹》取材于清代画坛一批杰出的创新画家,享有盛誉。这件大型水墨写意绣,通过刺绣的加工和再创作,展示了八幅绣作不同的技术面貌。根据具体的内容,施以不同的针法和技术标准,有的重在表现用笔,有的重点表现用墨,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无不栩栩如生。如板桥竹,竹枝的针法挺健,柔中见刚,竹叶很见精神,注意竹叶上实下虚,画竹就是生命之竹了。作品气势壮观,其技艺精湛、绣理画意融于一体,完全表现了中国画水墨,淋漓的韵味和文人画品位高雅超逸的气质,增强了原作感染力,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扬州八怪作品造型能力强,表现题材宽,绘画手段多,笔墨变化丰富,有着扎实的绘画基础。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我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落笔时四者可分可合,但都赋予其以人格,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忍、乐观等精神。
2、代表作品阐述
我参加了大型双面绣屏风《八怪精萃》中李方膺“盆兰”的绣制,就此绣制过程略谈一些感受。
盆兰这幅作品体现了兰的刚劲清雅之质,极为讲究,绣制时采用散套针、擞和针、施针、虚实等针法,丝路依画家的笔墨手法而定。
绣制叶子尖部由虚到实,有深有浅墨线绣制,间逸中注意行针线条粗细顿挫变化,运笔流畅婉转,恰当呈现了兰叶挺拔又富有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绣制叶子的墨线看上去不明显,但在绣制时比较复杂,要用几种不同的墨线劈开,拼起来运用,根据叶子的变化,绣出它的浓淡。
绣制短茎小蕊的兰花时,花瓣淡墨绣制,浓墨绣心,借助舒展之势的浓重水墨效果,特有水墨写意绣法及针法,灵活运用扬绣针法来体现兰的刚劲清雅之质。
绣制盆兰时,笔墨丰富,采用了一套10多种深浅不同的墨线,分粗细不同的线条和虚、实的手法,极力追逐每一笔,每一块墨色虚、实、干、枯、浓、淡的变化,表现出生宣水墨向外渗开的水迹效果。尤有“笔墨淋漓水未干”之感。
主体盆兰,从兰、叶、盆、灵芝虽用笔之多,而绣理有条不紊,丝路根据写意画笔墨手法来绣制,墨中见笔。技艺精湛,融绣理与画意于一体,表现了中国画水墨,淋漓的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怪精粹》大型屏风双面绣这幅作品,既提高了刺绣价值,也扩大了扬绣的知名度。该作品被选送2006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并荣获百花杯“银奖”得到好评。
写意画《鱼》是扬州八怪名家李方膺的一幅作品。这幅刺绣作品构图简洁,清新秀美,墨色润泽,浓淡相宜,极具自然生态之趣,分粗细不同的线条和虚实的手法,采用了扬州刺绣特有的水墨写意绣的绣法及针法。用一套深浅不用的墨线,分粗细同的线条,有深有浅的绣出头部的虚、实。然后运用套针、接针、虚针和多种墨线拼绣出鱼背、鱼尾、鱼腹等部位,按原作写意的笔法绣出干、枯、浓、淡的效果。鱼背虽有多种用笔与墨块组成,但绣理不乱、整体统一、呵成一气,绣出了画家笔下的抑扬顿挫、自由洒落、浓淡得宜,呈现了栩栩如生、神态灵活的鲤鱼形象。
三、仿古山水绣
1、仿古山水的特点
仿古山水绣多取材于宋、元、明、清名家的意境高雅、层次清晰,适合刺绣的山水作品。一幅作品在绣制之前,要求先熟读画稿、体裁要求,领会画理,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去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晕色,然后才能保证完成一幅理想的绣作。如代表作:单面绣《柳塘花坞》、《春深高树》,单面绣《栈阁图》、《古木奇峰》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备受中外人士赞扬,久绣不衰。
2、代表作品阐述
单面绣《柳塘花坞》是清代大画家王鉴的名作,所绣的是江南山水:山麓间的柳塘凉亭、花坞丛树、咽泉茅舍,穿插其中,满山青绿苍翠。这幅作品做工精细,在绣制远景的虚山时,把几种不同的线色分别劈开拼起来,用“蚕丝”的1/42丝线及虚实的针法来表现。中景和前景采用散套针、擞和针、施针、直斜针、竖斜针、横针等多种针法,用先铺后混的手法摆出山上的皴法,然后再混色,这样绣使运色和谐、浑然一体。丝路依山势的回旋转折而变化,把山石的明暗,凹凸立体地表现出来。近景用线2-3丝,中景用1-2丝,远景虚处则用“蚕丝”的1/64的线来绣制,上下层次分明、浑然一体,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绣。该作品于1991年被收藏,受到专家好评。
对于古人的作品,水墨写意绣与仿古山水绣在保持原作面貌的基础上,以针代墨,融画理与绣法于一炉,意在表现笔墨情趣,从而使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得到进一步升华。但有时也作必要的删减,不适合绣的琐碎部分可以省略,也可以移植借鉴古人作品的风格,创作出新的作品,同样脍炙人口,受到欢迎。
作者简介:
蒋明秋,女,1958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77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擅长人物、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对色彩的搭配和丝理的应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其绣品格调高雅,充分展现了扬州刺绣艺术的精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