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邳州玉雕四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几代玉雕人奋力拼搏已成为邳州一个文化支柱产业,发展之路喜忧参半。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冲出瓶径,需要坚韧不拔、锐意进取。
关键词:邳州玉雕、整合、创新、发展。
邳州,位于江苏省最北部京杭大运河中段,徐州市辖市,两汉文化发源地。人口180万,江苏省第二人口大县,第三大玉器加工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邳州玉雕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只有九人,在中央美院教授陈天老师的带动下办起玉雕厂,这九人都是当时从邳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中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有较深的美术功底,建厂第三个月就给上海外贸提供5000元的合格出口产品(当时江苏还没有玉雕出口口岸)。1976年被江苏省轻工厅及省外贸局定为全省第七家工艺品出口定点厂;1980年全厂职工一百多人,有二十多名技术骨干去过扬州、苏州玉器厂深造过,为邳州玉雕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明川同志就是邳州玉雕创始人之一。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给玉雕人带来机遇,从此邳州玉雕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邳州玉雕从业人员猛增到四万多人,直接受益二十多万人,技术水平仅次于扬州、苏州,从业人员全省之首,成为邳州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和支柱产业。邳州玉器品类齐全,花色繁多,光貔貅一项日产量就在5000件之多,给文化市场提供了大量产品,也给我国的玉文化传承发展增添了光彩。
玉雕初现特色
带着信任与责任,我们9个人一起踏上了玉雕之路。“刚开始时,可谓一穷二白,没有一点基础。当时,白天搞制作,晚上只能睡在马路上,吃饭的条件也很差,带个煎饼就能解决一顿饭,天热时,煎饼霉了还舍不得扔,就把霉煎饼晾干,泡干煎饼吃。吃的菜,也只有咸菜。”
除了辛苦,干玉雕时,还常有危险的事情发生。有一次,我在厂里做产品的硬座,打磨花型的机子碰到了手,一直把手锯到了骨头。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的心中却激荡着胜利的喜悦,个个斗志昂扬。
随后凭借一腔热血,边学习、边摸索,干得有声有色。到了1980年的时候,邳州的玉雕市场逐渐形成了气候。功夫不负有心人,邳州玉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名气也越来越响。“那时候有个玉雕业内的比赛,我们邳州玉雕一下拿到了两枚奖牌。这两个奖让我们邳州玉雕的名气提升了许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日益复苏,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我有了新的想法——去深圳跑市场。
怀揣美好的希望,我与同事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开始寻找市场。“我们到那里以后,找到了当地一些从事玉雕的艺人,他们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香港的老板,直接面对面地谈,谈定的价格比走外贸翻了一倍,几次买卖做下来,赚了不少。”
去深圳跑市场给玉雕厂带来了甜头,但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两年后,玉雕厂差点关了门。最主要的原因是,厂里许多技术骨干看到玉雕产业的巨大利润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选择了离厂单干。“离厂单干的人有的一天就能赚2000,而厂子给他们的工资却不及人家干一天的,经济上的巨大落差导致人心涣散。”随后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厂子里的人越来越少。
到了1997年,玉雕厂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工厂倒闭。而这段时间邳州玉雕也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因为缺少统一的规划,玉雕人各自为战,少有技术上的创新,而一些人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更给邳州玉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一、 抓管理、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大幅提高,玉器古玩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丰年卖玉轮为现实,给玉雕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邳州玉雕发展虽快,但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瓶径。由于销售市场随意性强,技艺偏重保守,所以散兵游泳、小户作坊、各自为战,产、学、研滞后,技艺水平整体提升慢,所以造成资源浪费附加值低。要使邳州玉雕良性发展,必须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引导力度,实施资源整合,生产集聚,市场规范。
二、 重技术塑人才形象。
邳州玉雕从业人员四万之多,技艺骨干近千人,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人很多,但由于长期没有搞职称评审,目前,中高级职称无一人,所以品牌效应,名人效应难以体现。由于没有系统,专业营理机构,理论学习,技术培训滞后,部分人不知道什么叫技术职称,要职称无用,给多数人对工艺品和艺术品的界定产生误区,所以职称断档,给职称评定晋升无法提供相关依据。如不改变现状势必影响邳州玉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与全省玉雕同步发展,这一课必需补上。
三、 创环境打造一流市场。
邳州玉雕生产量大,高、中、低档材料产品俱全,由于没有像样的商贸市场,所以绝大部分产品靠行商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多数半成品都卖出去让别人在加工。由于宣传不到位,外地不知道邳州有玉雕,为了不浪费人力、财力资源,必须供、产、销一条龙,认真打造一个规范的大市场,用政策优惠,服务一流来吸引八方客商,人气旺了,市场活了,邳州玉雕发展后劲就足了。
目前,邳州玉雕的发展势头良好,玉雕从走出去学艺、带回来先进技术,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全国各地有上万邳州玉雕人在学习、生产、经营。在苏州有3000多人,扬州有2000多人,安徽、北京、辽宁、广东、福建、河南、新疆、都有邳州玉雕人在学习、生产、经营、授艺。他们带回各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了自身水平,综合各大门派,形成邳州风格,既有南方的玲珑精巧、空、飘、细,又有北方的豪放、庄重、大气,只要邳州玉雕人谦虚好学,奋力拼搏,邳州玉雕在中国玉文化的殿堂上会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汪如棉,1950年出生,江苏邳州人,工艺美术师。从业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擅长:器皿、人物、杂件设计制作。现任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