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留青竹刻是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橙红色竹肌,在竹皮上表现千态万物、人物形象及书法神韵的一门雕刻艺术。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大多选用在山区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两年后,方可使用。其制作技艺包括整形、描图、修改、切边、铲底等步骤,一件作品要经过数月才能完成。作品形式主要有台屏、挂屏、笔筒和臂搁等。留青竹刻兼具实用、艺术审美等多种功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瑰宝。
关键词:留青竹刻,徐氏留青竹刻,再创造。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结缘,则是明清时期出现于常州。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已是独占鳌头。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留青竹刻是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橙红色竹肌,在竹皮上表现千态万物、人物形象及书法神韵的一门雕刻艺术。是中国书画在竹刻上的再创造。本人从事留青竹刻创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将徐氏留青竹刻创作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准备阶段
留青竹刻用材,毛竹为佳,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称为玉竹。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杆上细毛脱落,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七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因此,识别竹龄也是重要一环,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宜用,且雕刻后易变形。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采用三至五年之竹为上。
竹子砍下后,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先断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碱后加热,待煮沸后放入竹段,再煮沸20分钟左右取出,用干布快速擦拭,直至表面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后,可放至日光下进行暴晒,暴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再次浸水,所以待日落后应将竹子收进室内以免被雨及露水淋湿,第二天日出后再取出暴晒,连续暴晒两年后方能使用。这样的竹子表皮白净,竹肌橙红,是留青竹刻创作的上好材料。
其实,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竹料都能用,好多竹料晒白后才看出上面是不是有暗斑,有的暗斑表面不是很明显,去皮后下面会有很深的印记,另外还有一部分开裂的和水槽太深的不能用,这样下来一批竹料最后也就三分之一是能用的好料,这是我多年的经验,所以,每年去山里砍竹的量按需求适当放宽些。
二、工具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的制作所用的刀具外形没有定式,一般以个人用刀的习惯来制作,我常用的刀有三种,切刀,平刀和圆刀,材料是用白钢条磨制,此外还要一些磨刀用的辅助工具,如砂轮机,油石等。磨刀也是技术活,要使每个面平整如镜,刚开始学的人磨刀是个大难题,要不断地尝试,把握手感微妙的差别,这样的手感对以后的刻竹也非常重要。
刻竹握刀一般只用食、拇、中三指,刀与竹面约成45度角,所以磨刀的倾斜度要根据握刀的角度调整好,只有握刀的姿势舒服了刻竹才能顺畅。
三、作品构思及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虽与中国书画的原材料、工具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可利用中国书画的创作理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所以,从我多年的创作经历来看,对我们徐氏留青竹刻创作的构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
留青竹刻如同中国书画一样,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将历史的智慧融入个人的创造中,对历史发展的经纬要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水墨画的生发递变的脉络别具卓识。
常有人称徐氏留青竹刻的特点是写意,我不敢苟同,其实,写意与写实如同形与神,二者不是孤立 自存的二元。中国画自古已超越了具象,从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宗炳的“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至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变化”,“不似之似”。总之是主张形神兼备,主客观的统一。
徐氏留青竹刻的写意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中不断发展着的精神而来的。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看似高古游丝,却又气势雄伟,粗中有细,虚中有实,以刀代笔,吸纳了传统中华各种绘画技法,融会贯通,收放自然,松密有序,是中国文人画在竹筠上的写照。
由于受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徐氏竹刻每一代传人的作品都给人以形神兼备之感。徐素白与乔木合作的《油菜花与蜜蜂》作品里,更是虚实表现的成功之作。一群忙碌有序的蜜蜂,有的钻在花蕊里,有的在空中飞舞,那扇动着的翅膀,虚虚实实,似有似无,栩栩如生,而一片油菜地,近景可以看见花瓣的茎脉,远景却是无边无际,这种处理,使画面十分生动完美,寓意深远。徐秉言、徐秉方兄弟更是写意高手,虚实处理得心应手。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曾说:徐秉言刻竹,心手相应,气力相合,有时迹虽断而气连,刀不到而意周,表现出了文人水墨画中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徐秉方更是当代留青竹刻的顶尖人物,著名作家陆涛声就说,“徐秉方开创了留青讲究意境和韵味的先河”。受前辈的影响,徐氏第三代传人作品也大多以意取胜,把徐氏留青竹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地。
2、先师其迹,后师其心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死”。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在学习传承前人先进文化时,不能单纯地抄袭与模仿。曾也有人说过如今的竹刻可分为几派、几大门类。但我认为,虽然刻竹者确需受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不应束缚于它。这样就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了,始终跳不出前人的技法。傅抱石创造了“抱石皴”,其实,他是吸取了传统名家的精华,如倪云林、高克恭、陈洪绶、王蒙、梅清、石涛、恽南田等画家,都给他深刻的影响。他自己也说,“我的画,确是吸收了日本画和水彩画的某些技法,至于像不像中国画,后人自有定论!中国画总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吸收东洋画的优点,消化之后,为我所用啊!”徐氏竹刻也正是有了这种敢于借鉴,敢于创新的精神才可能有所突破。从徐素白的追求国画韵味,到徐秉方求意神,徐秉言的笔墨韵味,以及第三代传人的传统与现代结合都各有千秋,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如果我们跳不出前人的思想,作品就会“规格化”,从而“庸俗化”。
3、画刻而非刻画
刻画,顾名思义就是将画在竹上的画刻出来,是一种摹刻,而画刻则是刻出来的作品要有画意,既要能反应出原作者的艺术特点,又要表达出自己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书画在竹筠上的再创造。与摹刻不一样,常须改变原稿的表现形式,如黑白线条、墨块、色泽,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原作者内心情感,呈现出竹筠特有的艺术特色。以竹筠为纸,刀为笔,纵情施为。传统留青竹刻好坏鉴赏常以刀刻线条是否挺拔光洁,刻的形象是否精细作为标准定优劣的,这是不完整的,艺术作品是创造出来的,必须在构思或在表现手法或在刀刻技巧上有所创造,必须能有新的发展。须讲究神韵格调,否则,作品亦难免匠气。
例如,如何在留青中表现物象的立体性,我一改传统以进刀深浅来表现层次性与主次性,而是通过虚实变化,有层次性地处理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性。这样表现的对象,层次分明,主次突出、鲜活,可以很好地处理中国画中的黑白灰三者关系。
总之,一切皆无法,趋于自然,淡雅清秀才是我们徐氏留青竹刻的基本格调。记得有位书画同道说过:“简单的重复从来就没有,有了也没有意义”。这道出了留青竹刻之所以能够传承与发展的真谛。不管何种形式的创作,作品要有时代精神,立意明确,艺术要有特色,更要有巧妙的构思布局,完美的表现技法,才能打造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四、作品装裱阶段
留青竹刻的装裱不宜太过张扬,一般以红木做个简约的支架或镜框即可,以免喧宾夺主,失去清雅之气。装裱的设计也要与作品的内容相呼应。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锦盒直接装入,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原味,二来也能保护好作品,以免被划伤等不必要的破坏。
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来学习与创作留青竹刻的一些体会,当然,根据各人美学观点的不同,对中国画理解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留青竹刻表现方法,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这也是留青竹刻能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愿与业界同仁共同把工美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徐秉坤 《徐素白竹刻集》大世界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2、徐秉坤 《徐秉言竹木雕刻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沈华强,1966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工艺美术师。91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师从著名竹刻家徐秉言、徐秉方学习留青竹刻,并随书画家程舍予等学习书画,专业研究现代留青竹刻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