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艺术精华——浅析象牙浅刻之创作

[日期:2011-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象牙浅刻艺术开始了它的再次飞速发展,从千年不变的线条艺术发展为有水墨韵味,大块面色彩变化的当代象牙浅刻,就像国画从绢发展到宣纸,创作空间也空前变大了,作品的艺术性也得到空前提升。

关键词:雕刻  象牙浅刻  艺术    发展

    浅刻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但形成体系确只有几百年,其中的象牙浅刻尤是如此。象牙不仅质地细腻,而且颜色也不用特别处理就可进行创作,且形状可大可小,可整支作圆雕或整支牙刻均十分讨人喜欢,所以在所有刻类材料中满意度最大。明末清初,象牙浅刻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在南北大地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北京的陈景异、陈石品、陈吉品等,天津的张志渔、沈黑林等,广州的冯公侠等,南京的吴南愚等,扬州的吴南敏、黄汉侯、孔宪卿等,苏州的梁肖友等,上海的薛佛影、闵雅兴等,这些艺术家不仅传承了祖国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同时也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和名声。正是这些人物带动了象牙浅刻的飞跃发展,在原有的艺术上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文化、历史及其它方面的特点和优点,把象牙浅刻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不仅象牙浅刻得到了发展,而且由于市场的充分培育,也影响了各地的象牙艺术及艺人的发展,从而在常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象牙雕刻流派——常州象牙浅刻,与北京、广州三足鼎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象牙浅刻艺术开始了它的再次飞速发展,从千年不变的线条艺术发展为有水墨韵味,大块面色彩变化的当代象牙浅刻,就像国画从绢发展到宣纸,创作空间也空前变大了,作品的艺术性也得到空前提升,期间的杰出代表就有我的老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比较具代表的作品有《李逵探母》、《回眸》等。

我1997年有幸拜浅刻艺术家萧剑波为师,开始了我的象牙浅刻之路,十多年的时间也只敢说初入浅刻的殿堂吧,创作的作品也有了几件暂时比较满意的。对于作品的创作过程要注意的几点我在这简单讲述一下我个人的见解,希望能帮助以后想从事象牙浅刻的朋友。

一、  创作前需要备课     

1、在制作一件作品前首先要选好题材。这个只要根据你材料的大小形状,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2画面的布局象牙浅刻是象牙上创作国画,所以这点和国画相同,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 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即画面布局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是利用古人的名画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也不可忽视这点,要做到这点就要深刻的理解原画,也就引申到第3点。

3、如果是用名画作为蓝本进行创作时先要理解原画。要知道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画这幅画的目的,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饱含着作者个人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作者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最后由于制作年代过于久远,或创作载体的不同要做如何的变更和改良。

    我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我2010年以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蓝本创作了《清吹》和《听乐》两件作品,分别取自原图的两个主要场景,在制作这两幅作品时,先按照材料的大小选好场景,定好左右需要落款的位置 ,同时可以了解这幅画的作者,及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顾闳中受李煜之命绘写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知道了画里面的故事,对于画中主要人物的理解会很深,有利于以后创作的完美表达。我第一次看见《韩熙载夜宴图》就有一种想把它刻出来的冲动,其实后来才知道我看的那副并不是顾闳中的原画,而是明代画家唐寅的摹本,当我看到原画时觉得原画人物之形象,线条之神韵要远超唐寅摹本,但唐寅摹本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一些装饰物上进行了丰富化的处理,使画面更具观赏性。这使得在后来的创作中我以原画为主,但也结合了一些唐寅摹本在装饰美化上的优点,使画面艺术性和观赏性最大程度结合。

二、  浅刻创作过程中的细节

细节,据《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雕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从眼睛的观察到大脑的整理再到手的表现,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物体。而作为第一环节的“观察”——看,是构筑整个画面“大厦”的基础。只有看到才能想到,只有想到才能画到。其实,观察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比到细微处也就看到了细微处,看到了内容的细致才能表现出内容的细致,俗话说:有的放矢。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之所以精美绝伦,就来源于他的细微观察,在特别注重造型基础的今天,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两幅作品孰优孰劣,十有八九体现在细节上,所谓以小见大。

还是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画中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这些都是要十分注意的细节,在雕刻的过程中要去深刻体会人物。我选取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两个部分中,画中画的特点尤为明显,画中画在古代尤其在五代并不少见。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即此中隽品,画面前景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下棋的情状;背景乃一架大屏风,屏风上一幅醉酒图,而屏风画中又有一架小屏,屏上清清远远一幅山水。而《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床阑很多,结合唐寅摹本后《听乐》中的画中画就有六幅,画中画虽不是整幅画的主题,但每幅都可独立成作,在雕刻时要特别表现出水墨山水的韵味,与画面主体的工笔人物相应成趣,大大增强了整幅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在雕刻过程中,线条的把握很重要。由于《韩熙载夜宴图》是工笔画,而且线条十分的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刻的时候指力,腕力得随时应画进行变换调整,但力度变化不可过大,务使刻出来的线条准确均匀,圆润流畅。在此基础上线条务必交代明确,线条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是这更考验雕刻时的掌控力和表现力,用微变的线条体现出人物服饰,脸部神态,手部动作的变化。

三、  作品的着色

   象牙浅刻作品的上色和国画上色大多相似,国画的用色不对某一物体的色彩进行模仿或象征个别事物的形色,而是在经营画面诸要素的关系上力求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即与整体结构相关的“韵”。王维就在《山水诀》中讲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通过个人感情的体会来描绘把握事物的“真实”。

在着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两点,写意人物,忌讳一种颜色涂好几遍,所以颜色要一次调的够深;而工笔则相反,染的遍数越多,颜色 越厚重,就是所谓的不浮躁,所以工笔不论是分染还是罩染,前几遍非常浅,几乎是水色,就是 没有什么颜色,这样人脸才不会像化妆粉底没打均匀似的。

    艺术是美好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美的生活而存在的,在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状况下,拥有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仅可以满足欣赏及收藏的需要,而且对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都是功不可没的。象牙浅刻与其它艺术品一样,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不仅是过去、现在,在将来也必然会为人民生活增添艺术气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鹏飞《浅谈中国画的布局》三明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2、梁江《美术概论新编》第一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寇恒霏《文艺生活》2009年第3期

4、徐夏林 袁媛《艺术理论》2009年7月

 

个人简介:

    张宽,男,1978年生,江苏武进人,工艺美术师,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从事牙刻艺术已13年。江苏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