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帆风顺壶的设计过程

[日期:2011-07-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宜兴紫砂壶从发源至今以其独特的材料和成型技法在我国陶艺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其多变的造型设计可以来源于自然界一切的事物,又能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在我国的其它陶艺方面是不多见的。“一帆风顺”出自天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把这个主题体现在紫砂壶上,寄托着本人美好的愿望。

 

[关键词]紫砂壶  设计 一帆风顺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自序道:“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不遗,岂人力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大自然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万物,已经很全面,几乎没有遗漏,但人类通过亲眼看到和学习所认识的又会有多少呢?其中为人类所能利用的有益的部分也只占一半罢了。既然大自然已经如此丰富,那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去重新设计和创造呢?因为人类有着自己的尺度去要求大自然,这就是设计思考的关键。设计是解决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创造性的造物活动,从人类制造第一件工具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包含了设计因素,它的初衷是为了人。一切设计的物品都是为人所用,得满足人们的不同的需求,因此人们的设计就必须遵循着“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这也是设计的目的。人类的设计源泉可以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万物,因此设计具有无比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第一把紫砂壶问世以来,制壶艺人们就没有停止对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 在中国陶艺中,紫砂壶在造型变化及样式方面堪称第一。其造型式样可谓千姿百态,数不胜数。在历经漫长的壶艺历史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各具风格特色的杰出紫砂壶艺家和大量丰富、精美的传世作品。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极高的智慧与艺术创造力。同时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名家的设计也形成了当今紫砂壶千姿百态的造型,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之说。如今大家约定俗成的把各种紫砂壶统一分成“光货”、“花货”、“筋纹货”这三大类。

紫砂壶的题材设计来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花货类”。从“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各种植物到以“鼠”、“羊”、“鸟”、“鱼”为主各种动物;从以“南瓜”、“西瓜”、“葫芦”、“莲藕”为主题的各种瓜果到“瓢虫”、“青蛙”、“蚕桑”、“蝴蝶”为主题的各种昆虫;从“龙”、“凤”等图腾到“乌龟”、“辟邪”等异兽,应有尽有。无一不反应出设计者的生活情趣和寄托出他们美好的愿望。同时紫砂泥料因其丰富的色彩和良好的可塑性也经常用来仿制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等作品,都能做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然紫砂壶的设计题材还远非仅限于此,大自然中一切题材都可以作为设计的源泉。比如说“鱼化龙壶”反应出民间老百姓鲤鱼跳龙门,步步高升的美好祝福。“化蝶壶”则是反应出民众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忠贞等等。

同样本人设计“一帆风顺壶”也是表达了本人质朴美好的愿望。“一帆风顺”的典故出自天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做事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其成语则第一次出现在(清 李渔《怜香伴 蹴居》的“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之中。把这个主题体现在紫砂壶上,寄托着本人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平平安安,顺风顺水。

把这一题材设计在紫砂壶上并非始于本人,早期有作者已经设计过这个题材的作品。其大致是把壶体设计成类似“鱼化龙”壶体的波纹。在壶纽上出现一只撑开帆面的小船,整体结构设计以圆型为主,造型偏重于传统方面。给人感觉清心有余但张力不足的感觉。和早期作者设计不同,本人把整个壶体设计成一张撑足的整帆,整帆稍作抽象,弧度很大,类似于汉字偏旁部首里的“乀  ”画,张力十足,帆下面是由水卷起的波浪,波浪卷成巨大的“人”字型波涛,掠过帆面,波浪的浪尖再作抽象形成壶的把,帆面和波浪形成类似于“人”字型的夹角,帆面劈开波涛,踏浪而行,给人感觉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意境。壶纽则是以帆的桅杆形成的十字架抽象而成。为了营造更立体和粗放的效果,本人把整个帆也进行了钝化处理,即不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牛角明针把帆抛光,而是用工具把帆面打磨粗糙。而帆面下的波浪则是用传统方法进行抛光。这样整个壶面上,波浪和帆面一明一暗,一光一素,给人强烈的对比,更加显得整个壶的造型与众不同,充满了力量。同时因为整个壶的造型中作为把的波浪比较大,考虑到实用性,因此把波浪型壶把进行了掏空。近观整个壶,似跃动的风帆,乘风破浪,颇具动感。

宜兴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成型技法,能极大的体现作者的创作自由度。其创作的题材的多样性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发展和完善。但无论其如何变化和发展,一把好的紫砂壶作品,在其设计上一定要能较好的实现泡茶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人们的审美情趣,能引起人们在情感或者是经历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史俊棠.宜兴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2]王建中 范建军 唐伯年.紫砂壶制作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1.

[3]齐彪.陶艺的起源与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12.

[4]宋伯胤 吴光荣 黄健亮.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M].吉林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8.

 

作者简介:

    张生荣 195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工艺美术师,致力于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已经有30多年。近年尤以筋纹器(筋瓤货)见长,曾经多次参展并受奖,受到广泛的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