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绘画与漆器工艺美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断发展、丰富,又互相交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大背景下,中国绘画的题材、内容、美学思想和法则在中国漆器工艺美术中也显现出来,加之漆器多品种、多门类的制作技艺,漆器工艺美术变得更加丰厚、瑰丽多彩。
关键词:绘画融漆艺 美术皆国粹
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漆器工艺美术,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艺术、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各自完整的体系,堪称国粹。这两个体系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互相融汇、交流。今仅就唐宋以来的中国绘画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法则对漆器工艺美术设计的影响和运用,浅论之。
一、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在漆器工艺中的运用
从流传至今的纸本、绢本、壁画这几方面,可以看到许多描写神仙类的中国画。如《八十七神仙卷》、元人《女仙图》、元人《三清图》、明吕纪《南极老人星》(注一)、明禹之鼎《海屋添筹图》、明宪宗《迎福如意》、明李在《琴高乘鲤图》、明郑文林《吹箫引凤图》、清黄慎《八仙图》。在佛教方面,有唐吴道子《观莲观世音菩萨像》、宋人《文殊菩萨像》、宋人《如来说法图》、宋刘松年《罗汉图》、元人《应真像》。描写文人雅士、儿童、妇女的有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五代顾闳中《重屏会棋图》、宋人《梧荫清暇图》(注二)、宋刘松年《唐五学士图》、宋苏汉臣《五瑞图》、宋人《十八学士图》、元人《戏婴图》、明杜堇《梅下横琴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焦秉贞《百子图》。
以上几方面题材的内容,在漆器上也广泛采用。清紫檀边座嵌牙《海屋添筹》插屏,长94cm,宽150cm,以染牙点翠组成画面中的殿堂、楼阁、群仙人物、山石祥云。楼阁内陈设一宝瓶,天上飞来的仙鹤口中衔筹,并将插入宝瓶中。每插入一次,大海之水变桑田一次,以寓意长寿。插屏有两对雕刻西洋花站牙前后相抵,两根平行横枨连接屏柱,其间镶西洋花纹涤环板。清代沈氏黄漆《提篮观音》(注三),系福建著名髹漆艺人沈绍安之裔沈正镐所制,立体的观音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柔和,衣纹圆润柔美、转折自然,现临风飘拂动感,脸部丰腴且带笑意,刻画了观音温柔慈祥性格。元代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内外髹朱漆。盘内作八方形开光,左侧雕亭阁一座,以曲栏围成庭院,亭前古松斜插形如虬龙,枝杈横斜,树石相依,庭院内有一长髯至胸、身穿宽袖长袍的老翁立于栏杆前,静静的欣赏着对面石缝中涌出的清泉,身后和亭内各有一童子侍立。盘内外壁素地上雕朱漆茶花、牡丹、栀子花等。由元代著名髹漆艺人杨茂作。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要素在漆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
从漆器工艺品制作手法来看,主要有“镶嵌”和“彩绘”两个不同的类型。与中国绘画最为接近的是“彩绘”类漆器。
1、彩绘类
⑴描金漆、识文描金漆工艺品。在素漆底上面用半透明漆调彩漆描画形象,然后放入温湿室,待漆干后,在图像上打金胶,用细棉球蘸最细金粉贴上,叫描金漆;在素漆地上用泥金勾画物相,用清漆调金粉或银粉,相对稠一点,用笔蘸金漆直接在漆地上作画或写字,其花纹隐起,有如阳刻浮雕,金色与黑漆地形成强烈反差,显得生动活泼。例如:清乾隆时期紫檀边漆心识文描金《明皇试马图》挂屏。此屏以识文描金、银加彩仿制唐代韩干画《明皇试马图》原迹,明皇骑于马上,二侍从左右各执马缰绳,后面一长髯官员跟随。所有历代印记亦一一仿制。又有乾隆御笔题记,可谓诗书画印集于一屏。没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是达不到这一水准的。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再如清代紫檀边泥金《农庆图》,画面中远山近水、树石花卉、房舍农田及人物形象,在长195cm,高125cm的屏内刻画入微。由于用金成色不同:库金、苏大赤、田赤金,反映出不同的色彩和层次,画面构图丰满,繁而不乱,让人感觉到悦目舒心。如果没有高超的山水人物画的修养,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⑵刻灰类漆器。又名大雕填,也叫“款彩”。一般在漆灰之上油黑漆数遍,干后在漆地上贴上画稿,然后用刀将线条、块面以外部分刻出铲平,保留线条(即阳纹),低平处施以不同色彩或金银。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明末清初黑漆款彩《百鸟朝凤》八扇屏。通宽351cm、通高218.5cm,屏分八扇,图中以一凤一凰为中心,百鸟围绕四周,衬以奇花异草。另一面为军营故事图,雕刻远山近水、树石花草及人马、旗帜、营寨等。有的在围猎,有的在寨前观看。四边饰以各式花卉、博古、图案,古色古香。刻画精细入微,色彩明快艳丽。
综上所述:描金漆类、款彩类漆器的制作设计,直接与中国绘画相联系,中国画的六法之“骨法用笔”、“随类敷彩”,各种描法如“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兰叶描”等,都直接运用到漆工艺设计中。山水的“高远法”、“平远法”等不可或缺。才可以应付这一类工艺的创作设计与制作。没有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就连画面上一行字,一方图章都不可能达到要求。
⑶这一大类之中,还有“雕漆”工艺。因为通常以红色漆为主,所以又称“红雕漆”。宋、元、明、清代以来,雕漆工艺制作很多,在素漆底上反复上漆,多则一百道,还有三百道以上的厚漆层,以便雕出更立体,更丰满的画面。还有红、黄、绿、黑几种,形成不同漆层的。明代雕漆大多圆润柔和,漆质纯正,色泽鲜亮。经过打磨,画面的物象藏锋不露。以明中期剔红人物花鸟提匣为例:匣双层,带提梁,上层内备黑漆屉一具。通体剔红。唯有提梁连座为朱地剔黑灵芝纹。匣面雕人物图景,松树枝干优美,树梢处见旭日升起,仙鹤曼舞,河岸有三人行向板桥,并互相攀谈,后有一童挑酒具食盒随后,左侧树石后一童子执桨泊船,石板桥通往一处精舍。好一幅郊游图啊。细观画面五人姿态各异,面像不同,长者的儒雅,童子的稚气,雕刻的形象质感强。
2、“镶嵌类”漆器工艺美术,主要有嵌螺钿、嵌牙骨、嵌玉石类。
⑴所谓嵌牙,指象牙。角,指犀牛角或水牛角。兽骨,指牛骨或象骨。用以雕刻成各种图形。例如清中期黄花黎嵌牙骨《山水屏》。独扇四面皆出站牙,回纹屏框,内髹蓝色漆地,分别镶嵌有鸡翅木雕树木和高低起伏的山峰,染牙雕刻楼阁、亭、桥、泉水、云雾,用玉雕出人物。屏座带束腰,嵌木雕菱花纹卡子花,上下有仰覆莲花瓣。屏座两端呈十字交叉,下端雕刻龟纹足。因有宝座配合,因此称做“围屏”。此图中山势延绵起伏,树木组合自然,顾盼生情,流水潺潺,配以几处雕梁画栋的殿宇,显得大气,邃密而幽深。殿台楼阁配以树木山水,又称界画。创作这一类漆工艺品,还需要对界画精通,再加上中国画对实景写生能力,然后有变化的能力:将写生的古建筑的角度改变和将写生稿的仰视变成画面需要的俯瞰。就能自由地去创作新的画面。
⑵所谓嵌螺钿漆器,今仅就软螺钿论之。软螺钿取自较小海螺的内表皮,其质既薄且脆,极难剥取,可以变换五彩霞光,故其档次和价值也高。今以故宫藏清早期黑漆嵌螺钿职贡图长方盒为例:此盒为天盖地式,黑漆地嵌薄螺钿描金,盖面之职贡图,三孔桥上贡使或牵驼、或肩扛贡物、或驱象、或牵狮,过桥,步于通衢。行人络绎不绝,直到一大殿前,远处楼、亭飞檐翘角,半露半藏,云彩舒卷自然,三条龙隐显其中。整幅画面制作精美,色彩绚丽,不禁让人联想到传世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谓异曲同工,不愧为清早期嵌螺钿漆工艺品代表作。画面之所以繁而不乱,赏心悦目,也包含了设计者的“计白当黑”即虚实处理手法高强。可以说,在画面上,各种艺术手法从容施展,才能设计和制作出这样的作品。
⑶嵌玉石漆器:所用嵌玉石类原料有:青玉、白玉、翡翠、玛瑙、青金石、绿苗、松耳石、水晶、芙蓉石、墨玉等之。现仅举一例:清中期紫檀边座嵌玉百子图屏(长75cm、高73cm)作品用紫檀木板材制作箱状边框,框内紫檀木透雕、圆雕亭台楼阁、树木山石,玉雕百子戏耍图。光素屏柱内侧开槽,前后镶紫檀木板心,上有描金阴刻大学士于敏中等人诗词。平板卷舒式座墩。此插屏工艺性特强,亭、廊、房舍的简洁与繁密的树木枝叶、花朵形成对比,与山石、曲桥的围合,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玉雕百子稚气天真可爱。一百个儿童,能有不同长相和表情,不同个性和气质等,也不是易事。
三、中国传统绘画装裱款式在漆器工艺中的运用与发挥
传统中国绘画在装裱中有镜片、册页、扇面、条山的几个方面,装裱时,有单色,有二色搭配,装裱后的中国画蕊更显得完整、典雅、突出、墨和色醒出后也更显精神。在漆器工艺美术中,处处可以看到“装裱”的行踪,只是更显高档、豪华。
1、与镜片最为接近的是挂屏。例如清中期紫檀边框嵌玉岁朝图挂屏,屏宽77cm、高114cm,它的边框以紫檀木攒混面软角边框。显得浑厚大方。
2、与立轴最为接近的是屏风。立轴的装裱是上面天头、下面地头,与画蕊大致分为三部分。而漆器则多一些。如清中期紫檀边嵌玉字围屏,一堂共12片。每片紫檀木制混面边框,以四根腰抹头界出五格,楣板、腰板、裙板,上面雕出立体纹样,既有天头,又有地头,纹样有些类似锦、绫之花纹。且12片屏风可以一前一后相折叠,又如同国画之册页。至于其他更加华丽繁复的漆器雕花地屏之类,前一章节已顺带论述,不再重复。而近年来出现的卷轴式的漆器点螺工艺美术品《清明上河图》,其“装裱”款式与中国画手卷的装裱形式类似,可以卷起。
3、国画装裱与漆器共济一堂。依据海外孤品真迹印刷出版高仿真《圆明园》手卷,由若干幅圆明园风景册页与若干幅书法相搭配裱成长手卷,又以腰鼓形红雕漆盒以放置收藏手卷。真正是高端印刷品与中国漆器工艺的绝配!
绘画与漆器工艺美术,两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很多绘画题材内容,伴随着许多绘画的美学要素,以及装裱的款式,在漆器工艺美术品创作中充分体现出来,漆器工艺美术品在兼有实用性功能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刘晓宁 刘平 刘春 《明代人物画风》画册 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2] 袁欣 苏辉 吴斌《中国古代人物画风》画册 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3] 黄迪杞 戴光品《中国漆器精华》画册 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李赖贤,194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工艺美术师。在扬州漆器厂设计室从事漆器工艺美术创作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