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青竹刻之缘

[日期:2011-08-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竹刻是从“竹简”又名“竹书”逐步发展起来的,竹刻分有浅刻、留青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最早的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它图型简单,缺乏层次,到明末,张希黄刻成了具有深浅、浓淡非常强烈的留青竹刻。后虽有皖、浙、宁诸派名家,但均未有大的突破和新的创作。直到建国后,竹刻大家白士风继承并融合了前辈诸派的长处,创立了白氏流派留青竹刻。

 

关键词:留青竹刻 白氏流派 传承 工艺特点 独一无二

 

    一、留青竹刻的历史概述

所谓留青竹刻,顾名思义就是留用竹子的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象,铲去图象以外的竹青,露出有丝纹的竹肌,并在留有薄如纸片的竹青上,采用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与不留之刻法,使所刻图象具有很强的深浅、浓淡、远近的层次感、立体感,它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是一种视若无色胜有色的素色艺术品。

竹刻是从“竹简”又名“竹书”逐步发展起来的,竹刻分有浅刻、留青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最早的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它图型简单,缺乏层次,到明末,张希黄刻成了具有深浅、浓淡非常强烈的留青竹刻。后虽有皖、浙、宁诸派名家,但均未有大的突破和新的创作。直到建国后,竹刻大家白士风继承并融合了前辈诸派的长处,创立了白氏流派留青竹刻。被称为一代流派,必须具有它的特长。白氏流派留青竹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能,尤以花鸟为主,并以“实”取胜。所刻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更是文人雅士把玩佳作。

    二、白氏流派留青竹刻

 “要使留青竹刻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白士风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到了。

例如:耗时数年刻制完成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共6128字,竹简九平方公尺,洋洋大观,堪称我国竹刻史上的宏篇巨作,史无前例。

又如:历古以来,竹刻作品有“臂搁”、“扇骨”、“笔筒”等由于社会的发展,臂搁已失去了实用意义(收藏例外)。白士风将传统的臂搁横置,并自己上红木框架,命名为“横台屏”,它既能观赏,又能收藏,很受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此款式作品目前很流行)

再如:传统的竹子笔筒都是取竹的一段为准,这样的笔筒有两大问题,一是款式都为圆形,千篇一律;二是不宜保留,容易开裂。因此,白士风先将红木制作各种形状的笔筒,然后将竹刻作品镶嵌进去,完成各种形状的多角型笔筒,有“腰圆”、“三角”、“四方”、“五角”、“六角”、“八角”、“海棠”、“梅花”等形状。

另外还有红木镶嵌的镇纸,在每年一次的广交会上(1978年)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白士风的一生,不仅仅是在留青竹刻创新发展的一生,为我们后人的示范,启迪作用不可小视。由于白士风精湛和超群的技艺,使竹刻作品屡经国家轻工部、外交部作为“国礼”送往日本、美国、欧洲、非洲和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如此高的荣誉,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漫说希黄迹已陈,又逢妙手削轻筠,剧怜留得青如许,现出人寰万象新“。这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专家王世襄专程来常州看望白士风留下的珍贵题诗。他把当代大师白士风与古代大师张希黄并论,可见评价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白士风迷恋留青,刀耕不辍,创造了求实认真的独特艺术风格,更让人高兴的是他的传人如白雪飞、儿子白坚仁继承了这门高超的技艺,除继承先父创立的横台屏、多角形笔筒、镇纸等商品外,更注重自己的创新,打破原材料局限采用竹片拼装,并配上红木框架,刻制成大型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如:大插屏、镜框挂件、四条屏、甚至中堂,在构图内容、技法变化、装祯形式等方面都走出了创新之路,将历古以来文人雅士把玩的小件作品,经过再次创作后,也能如同书画作品一样悬挂于厅堂之上,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多次在国内国际展览中获奖,并获得留青竹刻史上首例两项国家专利。

 

三、魅力无穷——我心中的留青竹刻

我从七十年代起从事留青竹刻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从一个门外汉到现在能熟练掌握多种技巧的艺人,无不渗透着老一辈的教诲和心血,同时,也是我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结果。留青竹刻作为竹刻艺术中的一种,与其他的竹刻相比,是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生产周期最长的。因此,我认为留青竹刻艺术与其他竹刻相比,是最具魅力的。

    留青竹刻之所以叫留青竹刻,是与其他竹刻相比较中产生了不同制法而成的。竹子材料未加工前,可分为竹青与竹肉二部分,普通竹刻将竹青刮去,留下的只是竹肉部分,而留青竹刻却是将这别人要刮去的部分留下后进行制作,这部分的厚度仅仅0.1~0.2毫米。在嫩竹时,轻轻一碰就会擦伤,而一经擦伤,便会在竹青和竹肉上留下一个永久的伤痕,竹刻的材料应竭力避免这种竹子。而当地农户在山上将毛竹运下来时,并不轻手轻脚,而是将数棵一捆,一头搭在肩上,一头拖在地上,从山上运到山下,己经伤痕累累,不堪使用了。因此,制作留青竹刻的毛竹,从第一眼看中起就要十分注意保护,砍伐时要注意,不能顺山倒,而要扶住,轻轻放下来,运下山时要扛着而不能拖行。接着锯、劈、煮等均要细心,否则会带来损失。留青竹刻用料要求难于其他竹刻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要等竹青转色成功后方能使用,若转色不成功则只能废弃不用。因为从采伐到转色要三个月左右,材料难得,这也是留青竹刻有别与其他竹刻的地方。作为一般竹刻,材料上的斑点等不会对成品产生影响,但这样的斑点对留青竹刻来说则是致命的,如果不能十分恰当地处理这些斑点,整件作品便会被它破坏。留青竹刻在材料的年龄选择上也是相当讲究,普通竹刻在选料时即使竹材年龄较大也无妨,但留青竹刻则不能,过老的竹子其纤维粗,使整个成品的艺术感观受到损害,这在留青中是十分遗憾的。如果过嫩,一则竹子容易开裂,二则毛竹容易变形,三则不容易变红。

    留青竹刻作品魅力高于其他竹刻的第二点是在制作中决定的。前面已经说过,留青的部分厚度仅0.1毫米左右,要在这种厚度上制作出各种图案、纹样,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留青竹刻的制作中操刀的手稍一抖动就会使刀口偏离预先设想的前进高度(即厚度),这一偏离,就有可能使一件将好的作品葬送。同时,由于竹青不同于竹肉,它不是纤维性的,质地相对竹肉要软得多,这给施刀增加了不少难度。一般来说,材料质地紧密比较适合于施刀操作。在竹材中,竹青与竹肉紧密相连,因此,在制作留青竹刻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在

竹青表面铲竹青时,竹青部分便会呈现出从厚到薄的不同程度,依据从厚到薄的方法,便成为我们常说的全留,既没有被刀铲动的那部分竹青;多留是被刀铲去极薄的一层表皮;少留是将竹青部分铲去一半或一半不到,这时竹青呈现出半透明的感觉;不留则是将竹青全部铲去完全露出竹肉,即竹纤维来。然而要正确处理这四种情况是不容易的。这四种情况中最要紧的是多留与少留之间的区别,这中间的差别微乎其微。竹青表现书画题材,正是用这四种留青法,而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万物本不是一块铁板,多留与少留也不是绝对的,他依个人对竹刻的认识和对雕刻的掌握而定,然而,在表现作品的意境时应该严格掌握住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度,这正是留青竹刻与其他竹刻的不同之处,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也正是由于竹青在多少之间的变化产生的,由于多少的变化呈现出竹肉部分的颜色便有深浅的变化。除了留青竹刻,其他竹刻根本无法产生二种颜色的差别。而留青的实质,也就是利用这差别的多少,程度的不同来体现出作品的浓淡、深浅、远近、高低、虚实等要素。只有准确地运用精准到位的刀法,留青竹刻才能成功,因其极薄的表面不能有半点含糊。茌操刀过程中,依据事先的设计,将竹青铲出各种层次,是有各自的用途的。竹青表面经处理呈现出象牙般的黄色,铲去这层,仅露出竹青白色的实质部分。留得多时,白色便显得浓些,留得少时,白色便显得淡些,露出竹肉的色泽便有了透明感,让人看了有种神奇的色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肉的颜色会变得深起来,与上面的各种浓的淡的白色对比,愈加显得好看。这些在极普通的留青竹刻中都能表现出来,但是其他竹刻中则是没有的。留青竹刻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充满了精细与灵巧的技艺,这是由竹青的厚度决定的,他决定了留青竹刻艺术品表现力,即可以显出透明感,也可呈现厚实感,这全靠制作者的技艺。在其他的竹刻中,如透雕,将整个竹材的壁全部雕透,还有如高浮雕和浅浮雕中,也有相当的深度来表现题材的内涵。而留青则没有这样的厚实之地,这是它的短处。但反过来我们将它短处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便成为这种人见人爱的留青竹刻艺术。

我们说留青竹刻艺术魅力高于其他竹刻的第三点是其真实性和不可再加工性,其他竹刻在制作完毕后,如要做旧(仿古),可以有好几种方法,如酸法,荼法,但留青则完全不能。留青竹刻中的竹青部分虽然经过处理己经比较稳定,但和竹肉相比仍然十分娇嫩及疏松。在接触到酸性物质时竹青会变红,接触到碱性物质时会变黄、绿,使原有的艺术性受到很大的破坏,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完全的脱离了留青竹刻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的境界。所以留青竹刻是无法仿古的。它的老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一但包浆成熟,或颜色变成樱桃色,这件留青竹刻便会令人爱不释手,成为艺术珍品。留青竹刻是艺术品,而且是高档的艺术,事实上,从开始学习到能够制作出精良的作品,这一过程是很长的,而且作品的制作周期也是较长的。由于竹青部分的特征,是脆中带松,松中有脆,制作中一不小必便会断裂,成为一件废品。学艺者也并不是个个都能成才,淘汰率是很高的。

因此几点,留青竹刻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种类,它综合了几个方面的艺术特点,书法、绘画、雕刻等,都包括在留青竹刻中,使留青竹刻从创意到制作完成的过程,充满了艺术的创造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金西厓 王世襄.竹刻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4

[2]贡金樑.留青竹刻集.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6

 

作者简介:

白雪飞,1955年出生,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1977年进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继承了父亲(白士风)的事业,直到退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