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2010年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文章。文章内涵深刻,立意深远,文章中阐述的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事业形势得出的科学论断,是开创文化遗产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一家民营的博物馆,在认真学习这篇重要文章的同时,我们也从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科学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走访艺人,对非遗的生存现状做调查,通过分析和总结,规划并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现代人对曾支撑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文明形态及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认知,依恋和追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遗产 板鹞 风筝 技艺 现状 传承
板鹞风筝——作为南通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生根于民间,流传了近千年。如今,这一古老、璀璨的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关注。那么,板鹞风筝目前在南通地区的生存发展情况如何?在传承和保护上有什么创新思路?我们认为,作为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首当其冲的要在保护和传承上起到主导和积极的作用,要经常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并整理这些问题,加大保护和传承地域民俗文化的力度。
一、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
南通板鹞风筝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以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也只有南通板鹞风筝装有哨口,堪称世界一绝。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地域民俗文化精品,南通于05年5月成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全馆分为风筝文化、风筝世界、风筝贡献、南通风筝四个展区,500多件精美绝伦的造型风筝,小巧玲珑的各式哨口,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尤为珍贵的是,博物馆还收藏了不少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鹞子”、“嗡声”等珍品,和南通风筝艺人独创的折叠式七星板鹞等。真实地凸现出南通风筝文化的地域性、大众性、创新性,使人感受着风筝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立至今,共接待参观人数达35万多人次,接待部、省、市级领导及国外友人0.3万多人次。08年5月1日开始坚定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至今已接待了12.8万多人,最高客流量达300多人次/日。但是,几年的运营中,南通风筝博物馆同样没有摆脱经费紧张、专业人员不足等方面的困境。
1、保护资金的不足是民俗文化传承的最大阻力
博物馆资金短缺的问题,是世界大多数博物馆都面临的困扰。政府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划拨一定活动经费,但对于实际的保护、传承需求还相差很多,收集、整理、调查、纪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成为博物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课题。
2、专业技艺人员的消失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
不仅是经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凭依的传承人也在渐渐消失,南通板鹞风筝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南通风筝艺人很多都是靠祖传的手艺,很少有人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加上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年轻一辈很少再有人来学这门手艺了。平潮人张嘉振是一位民间鹞画画师,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形态多姿、古朴精致的风筝画面。可是现在他对板鹞的绘画工艺很是担忧,他说虽然他有一身的手艺,但他的子女没有一个愿意学的,所以他很担心自己的手艺将来会失传。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扎制、雕口的工艺上,特别是雕口,我们南通的风筝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风筝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会响的哨口,这种工艺是南通风筝制作技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现在据我们调查,由于雕口工艺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制作上,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谁愿意坐下来学习,真正能雕出好的哨口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这给南通的板鹞风筝传承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如果雕口这个环节出现断层,工艺失传,那我们南通的板鹞风筝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我们认为,目前迫在眉睫的是必须尽快的建立民间艺人挡案,把那些对南通板鹞风筝扎制工艺起决定性作用的老艺人列入政府保护名录,对即将失传的制作工艺进行造册登记并拍摄纪录下来,保证南通板鹞风筝完整有序的得以传承。
3、南通板鹞风筝的发展和规划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南通风筝博物馆从成立开始就确定了办馆宗旨:挖掘、保护、研究、创新、弘扬这一特色南通民族民间文化,我们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上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收藏精品: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献藏品,做大做强做精博物馆。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公益文化机构必定会福泽子孙后代,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术讲座与研究:拟成立风筝文化研究会,聚合社会力量,把南通风筝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
拓展对外交流:计划走出南通,走向世界,与各城市共同举办风筝展览,进行展销结合,以发挥馆藏作品的社会审美价值,增强作品与现实联系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更好的宣传南通板鹞风筝这一特色文化。
发挥特色旅游窗口作用:作为濠河博物馆群的一员,风筝博物馆将强化自身的展览质量和服务,积极向各级领导、各地游客及友人、南通市民开放,发挥展览推广艺术文化的功能。
全面发挥社会教育:进行专题的民俗与技艺教育项目研究,与学校共建素质教育基地,将南通的悠久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虽然我们对南通板鹞风筝的弘扬、传承有了一定的规划和思路,但这些工作是一个艰巨、长远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完成的,必须要全社会都来支持它关心它,同时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支持,团结风筝界的各方人士,求大同,存小异,努力构筑保护、传承、交流、发展的文化平台。
二、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项目的南通板鹞风筝,我们怎么来保护这一朵充满地域文化底蕴的江海奇葩?怎样弘扬并传承下去?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中国有许多古老的文化艺术都是因为后继无人得不到传承而走向衰退,比如陇东的皮影戏,新中国建立初期还可以演一百多个剧目,而现在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充分说明了一种文化得不到传承就不会有发展,只有恢复它生活样式的本色让民众了解并接近它,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才有发展壮大的基础。
昆曲的由盛转衰后加以保护的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之所以能流行,在于她原本是民间小调,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后来被文人雅化,曲高和寡逐渐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而日趋衰落。值得庆幸的是昆山周庄在开发当地旅游环境中,正在将昆曲的民众生活逐步恢复起来。譬如政府投入巨资,从娃娃入手,开办昆曲辅导班,在小学生中传唱昆曲;建古戏台,专门相邀民间歌手和苏昆剧团演员定期登台演出吴歌和昆剧等,使与民众生活隔膜已久的昆剧,逐渐重新回到民众本来的生活样式之中,2001年昆曲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也给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未来的传承发展思路上,我们将结合“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文章的精神,紧扣以下几点进行重点规划,大力传承和弘扬风筝文化,做大做强风筝文化产业市场。
1、建立民间艺人保护档案
保护地域民俗、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许多古老的文化艺术都因为后继无人而走向衰退的。 虽然南通板鹞风筝历经千年,历史悠久,但在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断层现象,现在的人们已经看不到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民间工艺的厚重和价值,并且对传统文化的趣味已经很淡薄了,这种现象若不加入引导,任其发展下去,无论是南通风筝的制作还是放飞活动很可能将会导致失传。
为此,我们认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南通哨口板鹞民间艺人的详细档案,对即将失传的制作工艺进行造册登记并纪录下来,同时积极营造传承氛围,通过有效手段和载体,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它、了解它并继承和创新它。
2、将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开展“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
南通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和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更应发挥、扩展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我馆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展民俗技艺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项目,共建素质教育基地。通过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以校园为阵地,在让学生参与中添乐趣、长知识、受教育。除以市区中小学作平台,搞丰富多彩的绘画、制作、放飞比赛等喜闻乐见活动之外,还主动走出去宣传风筝文化。如09—10年在无锡、苏州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庆国庆60周年,纪念探月工程”风筝放飞活动,把民俗文化传承与时政相结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今年5月29日,与北京垂杨柳四小、10月28日,与北京垂杨柳小学等学校组织了“风筝文化进校园”,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家长们连连称好,企盼年年举办这类活动,近六年来让25万多市内及各地中小学生认识了独具特色的南通风筝文化。
3、和社区共建活动基地,使风筝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南通风筝博物馆通过几年的摸索与研究,认为如果要让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有群众基础,才能普及这项传承工作,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工作,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前后和德民社区、金龙花苑社区、东升社区、望江楼社区等社区共同开展活动,参加人数达到3.5万人次,让这个地域民俗文化在普通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加大风筝文化交流力度,展示、弘扬南通风筝精髓。
近几年来,我馆围绕“展示、弘扬”主题,通过主动走出馆门,利用自身的特色主办或参与国内外各项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10月,由南通外事办组织的南通民俗文化参展团参加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纪念江苏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活动,风筝博物馆展位上绚丽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展示受到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嘉宾的赞赏,副省长黄莉新及省各级领导专程来我馆展位慰问工作人员。目前,有斐酒店“放飞春天”风筝文化节、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风筝文化展览、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等交流活动正在筹划准备和进行中。
现如今,许多专家认为要保护和传承一项文化遗产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而南通风筝博物馆就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摸索出了地域特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之路,把风筝文化带进了课堂,从娃娃抓起,使这一悠久的民俗在青少年中传播,为他们所熟知。板鹞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江海文化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作为板鹞风筝艺术的宣传者和保护者,南通风筝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板鹞风筝艺术有着责无旁贷的重任。相信南通板鹞风筝定会扶摇直上让世界为它喝彩!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网 http://211.147.20.24/focus/2009-12/07/content_361807.htm 陈勤建教授:“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
徐俊华,1971年生,现任南通风筝博物馆馆长、南通文博协会副会长、南通风筝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