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象牙浅刻是美丽的艺术,勤于练,精于功。在耐心、精心、细心的雕刻中,象牙浅刻作品才会被赋予生命,成为传神之作,而作者也会经历一番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涤荡。
关键词:象牙浅刻 磨砺 积累 精益求精
象牙雕刻创作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我为祖先选择用象牙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的睿智和精妙而赞叹和骄傲。
首先,象牙在国人眼中不仅是吉祥物更是宝物。象牙的材质本身具有独特的细腻纹理和韧性,并且随着年月的流转, 会慢慢浮现特有的风裂,更能显现出它的古朴和厚重,这种古典的韵味和历史的沉淀感是其它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其次,象牙浅刻作品给世人呈现的是无数雕刻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的心血和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人们会解读到作品本身的历史故事,产生有不同的感悟。就像一幅画、一个景、一个人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在向人们诉说着个中传奇。我想这就是国人过去和现在乃至将来都钟爱象牙浅刻这门独特艺术的缘故吧。
象牙浅刻艺术现在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在明清时代,象牙浅刻已是繁盛,曾被作为宫廷牙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的名家名流,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传世之宝。诸如晚清的周之礼、张辑如、吴昆、薛佛影,现代的闵雅兴、杨雪芳等。他们无不都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雕刻艺术呕心沥血的人。上世纪中叶中国象牙浅刻艺术慢慢地由上海、苏州转移到常州武进地区,武进象牙浅刻与北京象牙立雕、广东象牙镂雕一起成为当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
本人有幸从青少年时起学习象牙浅刻,师从名家杨雪芳,从一九七三年当学徒开始算起,到现在已近四十年。师傅将我领进象牙浅刻的艺术殿堂之门,在他那里,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到了工艺美术的理念和基础知识,还有对作品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和追求完美的可贵精神。师傅工作起来真可谓废寝忘食,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工作到凌晨二三点钟是常事,通宵达旦亦是不少。本人一直跟从师傅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回首那段学徒经历,师傅对作品认真完美的精神真是让我受益一生。
要成为象牙浅刻的雕刻大师实属不易,要经历时间的磨砺,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积累,直至得到专业人士和大众的
认可。以我师弟萧剑波大师为例,他现是第一位象牙浅刻国家级大师,是现在象牙浅刻行业的标竿人物。他的成功有他的偶然性更有他的必然性。偶然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喜欢画画,必然的是他学徒时的那份认真和执着,争创作品最好的拼劲。对作品要求更完美的精神支撑着他不断进步,保持着在同道中的领先地位,其作品也能被社会认同。当社会和同行还没有完全认可他的作品时,他就从大众认知度较高的传统名画和故事着手进行创作,加上他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艺术独特的悟性以及一丝不苟的创作,其作品总能认人惊叹折服。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他又再接再厉,将传统和现代水墨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让人眼前一亮。我想这就是他能成为现代象牙浅刻领军人物的魅力所在,确实当之无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成功之后仍能不骄不躁,以平和的心态,更认真地创作每一件作品。
本人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有一段时间因工作暂时放下了心爱的刻刀,但依然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象牙雕刻工美行业的发展,一直用心来欣赏精美的雕刻作品。我想每一件雕刻作品能被公众认可,能在全国行业会上得到大奖桂冠,它们背后的大师无不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也许在雕刻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灵性和悟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刻苦钻研、勤奋创作,唯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来创作更完美的作品。
二零一零年,我创作了整支象牙浅刻《村居野寺图》。村居野寺图是吴门画派开创者也是中国绘画史中至为高峙的坐标式人物沈周晚年人画俱老的铭心绝品。创作之前我就被沈周的《村居野寺图》折服了。我先用了数月的时间来观赏和揣摩村居野寺图。展开画卷,一股金秋气息扑面而来,橙黄色的树叶在葱郁的草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屋木、山峦亦笼罩在这金色的氛围之中。图卷取意沈周游西山途中道经湖上的所见之景,重点是湖边的山村野寺,所以整个画面以河水贯穿其间。画面开头即为开阔的河道呈现在眼前,河面有渔翁垂钩,河道旁秋柳闲田、茅亭溪桥,河道时而为山岩林木所掩,时而为村居遮隔,曲曲弯弯注入湖中。卷画中心,画面较为舒朗,二组山峦后出现一派宽阔的湖面,遥看对岸则是望不见山脚的群峰,近景山峦间为内河,水面上渔舟競渡,河岸瀑流争渲,山峦旁有茅屋数幢,室内屋外人物消闲舒适,有曳杖信步或窗前闲话者,亦有於室内端坐品茗者,或诵读诗书者等等。画卷后段,对山峦重点描写,峦石、建筑、茂林层层相叠,多达四重。远处一抹淡淡的远山,将读者从画内引向浩瀚无垠的乾坤造化之中。《村居野寺图》作于弘治十年九月,时沈周七十一岁,纸本设色,高52厘米,长达1252厘米。“弘治丁已岁(1497)仲秋,吾过游西山,道经湖上,其村居野寺幽致可爱,盘桓三日,归途追想漫成此卷,以为家藏。”此画有力地支撑了沈周在绘画史上不朽的地位。读此画能叫人流连忘返,会被古人的才华折服。本人怀着对先人崇拜的心情,特选用整支象牙来进行精心创作。象牙浅刻要求以刀代笔,选用传统和现代的刀法相结合。在用刀上更讲究力度撑握,需要用刀顿和挫,刀正锋和侧锋相结合,要把古画的传统和古韵表达出来。最后的填色这一关也至关重要,此前的大体分轻重远近已刻好,但作品直接视觉效果上就在这一关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格外认真对待,掌握好水墨的水份和色彩的协调。我创作的此幅作品最大的亮点是讲究完整、精细耐看,叫人流连忘返。
这数月的创作过程是本人用心与古人交流和向古人学习的过程。走入古人的才华和意境中,经历了数月披星戴月的刻苦创作,心脑并用使自己在象牙浅刻创作艺术上也有所升华。我想这也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象牙浅刻是美丽的艺术,勤于练,精于功。在耐心、精心、细心的雕刻中,象牙浅刻作品才会被赋予生命,成为传神之作,而作者也会经历一番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涤荡。所以,这种美丽的艺术,将为世人所不断地追捧和喜爱。
参考文献:
[1]沈周 一(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P77.阮荣春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 月.
[2]沈周 二(流失海外的国宝)(文字卷),P233,陈文平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3]唐寅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3月,统一书号;8081.4877
作者简介:
王建海,男,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浅刻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师承杨雪芳名师学习雕刻,从事象牙浅刻创作三十九年,作品以传统素材为主,与现代题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