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 精湛的技艺———谈我国象牙雕刻艺术

[日期:2012-10-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我国牙雕艺术历史悠久,7000多年前已出现牙雕制品;商和西周,象牙雕刻已较精致;汉代出现了象牙席;南北朝时创造了象牙染色工艺;宋代象牙进口量很大;明清时期,象牙雕刻工艺达到历史高峰。北京、广州、上海、南京,为我国现代牙雕艺术四大产地,其技艺特色分别是圆雕人物和花卉、牙球和画舫、镂雕细花、仿古作旧。目前传统的牙雕工艺作为“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象牙雕刻  圆雕  透雕  深浅浮雕  北京牙雕  广州牙雕 

        上海牙雕  南京牙雕、

 

我国的象牙雕刻艺术,起源很早。出土文物证明,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就已经发现了最早的牙雕制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象牙雕刻的小盅和鸟形匕。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有雕刻的象牙筒、象牙综、象牙梳等。商代,象牙雕刻已较精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了刻有精细的饕餮纹、夔龙纹、鸟纹和首面纹的象牙杯,并镶嵌绿松石作装饰。西周,象牙雕刻是当时手工业的“八材”之一,在史籍中已有记载。象牙也成为一些诸侯国向周天子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王制篇》,韩非子的《喻老篇》,《战国策》和李斯的《谏逐客令》等一些文献中,都谈到了那时已有象牙床、象牙楮叶、犀象之器等,还记述了象牙工艺品在市场出售的情况;河南洛阳中路州出土的一把春秋时代的剑鞘,是用整支象牙雕刻而成,鞘身浮雕着精细的花纹和凸起的装饰线。

汉代,出现了象牙席。据《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曾以象牙席赐给其宠爱的贵妃李夫人。《格致镜原》描述了当时象牙席的制作方法。南北朝时,创造了象牙染色的工艺,史书记载,有个叫石季龙的人制作的象牙扇,可以染成绿沉色、木蓝色、紫绀色、郁金色等。唐代,官员朝见皇帝,要手执象牙笏。《朝野佥载》记述,唐朝欧阳通询之子书写的笔,用象牙犀角作笔杆,狸毛或秋兔毛作笔芯。当时还出现了象牙微雕艺术,《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宗时的刺史王琦有一支毛笔,笔杆为象牙材质,上刻诗句,精细异常,一定要在光亮处才勉强看的清,都说不是一般人能刻成的。出土的唐代“拔镂”牙尺,制作精巧,具有高超的技艺。宋代,在官府的手工作坊文思院,设有象牙作,专司象牙制作。当时经常从海外进口大量的象牙,《宋史-食货志》载,一次就进口了7795斤象牙。需求如此之大,说明宋代的象牙制作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了。《格古要论》记载,宋代还出现了象牙球,中间有一孔,内有可以转动的两层,可能是文思院所作。

明代官府的手工业机构称御用监,其下有专门的牙雕制作,遗留的牙雕制品,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印章、文房用品、镶嵌装饰、挂件装饰、剑饰和牙簪、牙梳等,其中以圆雕人物的艺术成就最高,也最有代表性。清代宫廷专司手工制作的造办处,所制牙雕品,盛行镶嵌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以增加装饰效果。品种比明代更丰富,主要有龙舟、宝塔、花薰、牙席、牙扇、牙盒等。从明代开始,一向为宫廷垄断的处于手工业“塔尖”的牙雕工艺,还跨出宫墙,流传到了民间,当时的北京和广州,有了少数的民间牙雕作坊,清咸丰年间,广州还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象牙行会组织——象牙会馆,其下的慎玉堂,所属贡行专做进奉朝廷的牙雕贡品,洋行则专做出口牙雕品。辛亥革命前后,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牙雕艺人纷纷散落民间,其中有一些还来到天津、上海、广州等地从业,逐渐使民间的牙雕成了行业的主流。

我国现代的牙雕艺术,产地主要有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地,即习称的全国四大牙雕。

北京牙雕可考证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北京黄土坡战国墓出土有牙梳。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官办的手工业部门,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艺人,牙雕也不例外,是全国最主要的产区,取了辉煌的成就。清末民初,北京市面专门的民间牙雕作坊达到了1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雕刻圆雕仕女和罗汉的耿润田,深浅浮雕的刘仓身,雕刻刀马武将的李三宝等。1930年代,北京牙雕艺人多达180多人,其中名望最大的有:深浅浮雕的杨士惠、杨士忠、崔华轩、胡凤山等人,雕刻仕女的邓文利、仝玉舟、丁玉亭等人,雕刻佛像罗汉的王彬、曹彬等人,雕刻刀马武将的李洪义等人。

1949年至今,除上述的杨士惠、杨士忠、仝玉舟、丁玉亭等人,北京著名的牙雕名家还有杨士俊、孙森、李梦奎、张俊山、王永明、时金兰、李春珂、李万顺等人。在技艺和题材方面,北京牙雕以人物和花卉最为著名,其他还有鸟兽、仿古器皿和深浅浮雕等大类。牙雕人物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比例准确,尤其是衣着服饰的雕刻极为讲究,衣纹皱褶简洁洗练,线条飘洒自如。花卉分浮雕和圆雕两种,浮雕花卉品种主要有洗、盘、臂搁等,圆雕花卉主要有花瓶、花篮、盆景、蝈蝈白菜等,许多产品还配有鸟、蝶、虫,生趣盎然,趣味十足。仿古器皿和深浅浮雕行话称“小活”,做工非常精细。北京牙雕,还常在某些局部加彩,和象牙原有的乳白本色形成鲜明对比。

广州牙雕的历史渊源,据文献记载,可追溯至秦代。《晋书》载,晋代广州已有牙席的编结。明清时期,广州成为北京之外的牙雕重要产区,技艺和风格也与北京牙雕有很大的区别,有着自身独具的特点,尤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艺闻名于世。品种主要有牙球、画舫、蟹篓、牙灯,其他还有人物、花鸟、走兽、石山、花塔、微雕等。清代嘉庆年间,广州象牙球的创始人翁五章,镂雕了可以层层转动的通花牙球,经过其子翁彤、孙翁绍、曾孙翁荣标四代人的不断发展提高,牙球已成为广州牙雕最典型的代表品种。广州牙球是在一块象牙料上层层镂空雕刻而成,球体表面雕刻的大多是龙凤、梅菊、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纹样,中间是一层包一层的套球,每一层都通雕了菊花、梅花、桂花、十字、万字等各种花纹,形成网眼细密、团花似锦的艺术效果。每一层的厚度都不会超过2毫米,层与层之间的缝隙,与头发丝相差无几,用针轻轻拨动,每一层都可以自由转动,被誉为工艺美术的绝技之一。1915年在旧金山举行的世界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翁氏第三代传人翁绍雕镂的26层象牙球在会上获得特等金奖。以后,随着雕镂技艺的进一步提高,到1950年代末象牙球已能雕镂到30层,1976年达到40层,至1979年,第四代传人翁荣标的作品“举杯邀明月”,更是达到了45层之多。

象牙画舫,是广州牙雕的另一个著名特色品种,雕镂做工极为精细,其代表作品是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的一件牙雕画舫,分11层,长85、高42厘米,曾轰动一时。2007年笔者在第二届南京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看到了一件1980年代初广州大新象牙雕刻厂制作的龙舟画舫,画舫主体采用整支象牙根部中空的一段镂雕而成,通高约30厘米。分七层,层层门窗,通灵剔透,大大小小近百个,部分还可开启,结构精巧。道道栏杆,图案各异,精致雅丽。舟首舫尾,还有精致的飞台和亭阁。卷起的旗幡,迎空飞扬。通过玲珑的门窗,还可看到舱内的各种家具摆设和人物活动。总计各层共雕饰各类人物达数百个,每个仅十几毫米高,却千姿百态,清晰可辨。船首旗杆、舫体檐饰,还分别雕刻了十几条龙凤纹饰,真是名符其实的龙舟。

上海牙雕,主要品种有镂雕细花、皮雕和圆雕人物等。镂雕细花是其中最有上海地域特色的著名品种,形成于1950年代末,它的题材有船、灯、花卉、瓜果、山景、蚌景、鱼景、蟹景等。其中又以鱼景最有代表性。它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又有韧性的特点,以镂空手法雕刻出网络状的鱼、鸟、藕节等各种景物的外形,再用透雕的技法在网状的内层,由浅入深、由外入里,雕刻各种鸟兽、人物、花草和风景等,精细繁复,空灵剔透,使内景和外景融为一体,具有花中有花,景中现景,物中套物的艺术效果。现代上海著名的牙雕名家主要有蔡健生、薛佛影、冯立锦、徐万成、徐万福、周保生、周百均、梁端玉、徐根双、顾振鹏、解建陵、蒋海勇等人。

 南京牙雕,早期的艺人大多在上海为古玩店修补残旧的象牙文物和雕刻品为主。解放前后,一部分艺人回到了南京南郊的东山镇老家,其中的孙遇祥、沈正明等七位艺人于1950年代初成立了南京象牙雕刻社,至19601970年代,又发展为南京工艺雕刻厂。1978年该厂创作的大型仿古牙雕“文成公主入藏”,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作为重点作品予以特别报道和经验介绍,在全国同行引起很大轰动,以此为标志,南京牙雕进入了全国四大著名牙雕行列。南京牙雕以圆雕人物和动物为主,在技艺和创作方法方面,以仿古做旧、大件组合和构图险峻等最有特色。1950年代末,南京牙雕聘请文物复制和鉴定专家陈新民作指导,在综合了古代和各地牙雕着色手法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作旧技艺,作品不但呈现金黄的古旧色泽,而且有自然的裂纹,艺术效果与文物更为接近。19701980年代,南京牙雕创作了许多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的大件组合作品,除上述的“文成公主入藏”外,其他主要的还有“端午龙舟”、“丝路春风”、“秦王李世民凯旋”、“一路春风回神州”、“少林僧人”等作品。在构图布局方面,南京牙雕作品也创造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构成形式,它往往打破实际生活中空间的限制和平衡,强调构图动态的气势,以奇、险、峻取胜,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唐人击鞠”、“出珍”、“福音”等。1984年,南京仿古牙雕人物类制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当代南京牙雕名家主要有朱至耀、刘道凡、陈凯、邱炽铭、袁寿昌、戴德生、曹望恺、倪晓庆、戴得裕等人。

  除了以上的四大牙雕,还有一些地区的牙雕也比较有特色。昆明牙雕的历史很长,20世纪初昆明街头生产经营象牙制品的店铺很多,1949年以后得到很大发展,主要品种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而最有特色的是微雕“字组像”,即以微雕手法,将细密的小字组成各种人物肖像。成都牙雕,清代乾隆时已很兴盛,尤其以牙雕和竹雕相结合的鸟笼最为突出;小件平板的深雕、平刻和镂空为成都牙雕的特色品种。福州牙雕,以圆雕动物最为著名,曾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常州牙雕,以线刻最有特色。此外,天津、太原、武汉、西安、苏州等地的象牙雕刻,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1989年,我国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签约国,不再从海外进口牙料,制品也禁止贸易,因而对我国传统的象牙雕刻行业及其工艺造成极大冲击。全国绝大多数的象牙制品生产企业停止了牙雕的生产,象牙工艺品从市场销声敛迹。2000年代中期,鉴于国内尚留有部分库存牙料和制品,以及保护具有悠久历史的象牙雕刻技艺的需要,国家林业总局、工商总局等有关主管部门对象牙制品制作和销售实行有限开禁,向各地少数牙雕生产企业和一些商业企业发放了生产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允许这些企业进行象牙制品的生产或销售。2006年起,国家文化部和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大力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北京、广州等地牙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南京等地的牙雕被列入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往日的全国四大牙雕产地及其他有关地区,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仅努力恢复了牙雕的创作和制作工艺,并且将传统牙雕工艺和时代相结合,进行创新。从此,技艺精湛的我国牙雕工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汝珍编著《古玩指南》

[2]赵崎、廉晓春、祝缅、王永庆编《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  1978年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内部发行

[3]季龙主编,陈旗海、薛至副主编《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4]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  1985年知识出版社出版

[5]朱家溍、王世襄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6]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198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7]王振主编,唐克美、吴鹏副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象牙金银器》 1998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戴德裕,1964年生。1980年代初进入南京工艺雕刻厂从事仿古牙雕和仿古木雕工艺。1990年代后期创办德裕堂牙雕工作室至今。南京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市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仿古牙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