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州写意绣针线的运用——绣制《雏鸡喔喔频催晓》作品有感

[日期:2012-10-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雏鸡喔喔频催晓》是关山月老师的作品,其笔墨韵味非常适合扬州写意绣,在绣制过程中灵活运用深浅各异的墨线,外实内虚的表项方法处理好虚与实、润与枯的对比关系,充分表现出原作水墨淋漓的感觉。

 

关键词:扬绣  历史  读画  线色搭配  针法运用

 

扬州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1980年在扬州出土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就发现了刺绣品,由此可见,二千多年前的扬州就有刺绣作品出现,技艺已达相当水准。唐时,扬州刺绣业已很发达,扬州刺绣因制作精美成朝廷贡品,而鉴真大师携扬州绣师及绣品东渡扶桑,又为传播华夏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刺绣已呈鼎盛之势,除继续向宫廷进贡绣品外,民间刺绣业已广泛发展,服饰、鞋帽及戏衣道具无不用刺绣技艺装饰,成为当时人们美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解放以后,通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当今扬州刺绣以水墨写意绣为扬绣特色而自成一体,并为世人瞩目。

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典雅、工整光洁、表现力强而著称,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所用画稿大多取自历代名家字画,并因其精工细作、意境高雅而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在扬州刺绣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刺绣佳作和数十种灵活善变的针法,这无疑是留给我们从事刺绣事业人员的一份丰厚的财产。如何传承和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个从事扬绣制作者所面临的责任,时代呼唤精品,精品体现价值,只有创作更多的精品,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扬州刺绣技艺。下面我就从我所创作的关山月老师的作品《雏鸡喔喔频催晓》来谈点个人的感悟。

20116月我接到绣制关山月老师《雏鸡喔喔频催晓》的任务后,并未立即投入绣制,而是抽出一定时间查阅关山月老师的有关资料,关山月是“岭南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弟子,他的艺术道路正是在“岭南派”的影响下起步的,但关山月老师却勇于挣脱桎梏,有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在“以造化为师”的启发下,走出画室,“挹民间生活,而以写生之法出之”。通过艰苦的,具有鲜明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使“岭南派”面貌焕然一新,在“岭南派”画家中,他走出了新路。他的作品重概括,求集中,做到从繁到简,以简现繁,画中情绪饱满,色调润泽,有笔有彩,生活气息浓厚,也容易为人理解。

对关山月老师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再细细地品读《雏鸡喔喔频催晓》的原画。“读”就是欣赏和分析,从作品的主题立意到构图、气韵,从造型特点到笔墨变化,从色彩的运用到虚实关系等等。通过“读”我发现该作品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笔墨浓淡干湿,线条的虚实相间。整幅作品水墨淡雅,色调和谐,雏鸡的冠、足及竹子的色彩运用恰到好处,起到点缀的作用,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这幅作品是以五只嬉戏的小鸡为主题,处于画面的下部为近景,配景则是寥寥几枝竹叶和一株老梅衬托,老梅枝头以圈梅的画法勾勒出几朵绽放的梅花,画面以线条为主,水墨写意味道特浓,很适合扬绣水墨写意绣的选材,但这幅作品要求绣制者必须在细节之处去精加工,细处理,才能淋漓尽致地去做出这幅作品写意的效果。

“读”明白画稿以后,我按照国画先近后远的绘画规律,决定先从雏鸡绣起,五只雏鸡有的是以线条勾勒的,有的是以点厾法画成的,点、线、面起到了和谐的统一,使小鸡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更加突出。特别是两只线条勾勒的小鸡看似简单,但在绣制方面却很难处理。因为线条在绣制时如果不流畅自然,就会显得呆板,雏鸡会象剪影一样贴在画面上很不生动。在绣制时,我就特别注意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和流畅。用线上也考虑到深浅色搭配的准确,在细线条的部分几乎都是以一丝为多。尽量把雏鸡的神态和动感表现出来。另三只雏鸡笔墨丰富,鸡身体的部分画家采用水墨在宣纸上向外渗开的水迹效果来表现雏鸡的毛茸感。我就用深浅各异的一套墨线,用外虚内实的手法,采用先铺后混把身体的部分摆出,然后进行混色,做出水墨渗开的水迹效果,使雏鸡更加活泼灵动,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小鸡绣完后接着绣制梅花,梅花的老枝虬曲、苍劲、嶙峋给人以饱经风霜的沧桑感,花瓣以线条勾勒圆润细腻,花朵的润、枝干的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绣梅枝时我大胆的运用散套针法把枝干粗的地方做实,细的地方用一丝去套,枯笔之处运用虚针的手法去处理。梅枝粗细顿挫变化,浓淡过渡自然。让梅干更生动而不呆板。花瓣也用了一丝顺笔意旋转的方法去处理,使花瓣细巧而优雅。竹子枝干的绣制只要把竹竿的挺秀之美表现出来就行了,这在绣制上没有什么特别要求,重点是竹叶的绣制,这幅画稿中竹叶虽不多也不是主题,但它的虚实感特别明显。为做出叶尖最枯笔的地方,我采用把丝线劈到半丝,用虚针点点滴滴地来做出叶尖最虚的地方,尽量表现出枯笔最佳的效果。叶尖的虚与叶根的实对比强烈,笔墨韵味凸现。

   这幅作品我历时三个月完成,作品整体的感觉就是精细、生动,和原作相比笔墨韵味更浓,可以说是刺绣和国画巧妙结合的成功之作。2012年的3月该作品参加了第47届全国旅游产品交易会“金凤凰”杯的评选,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好评,获得了银奖。这次的获奖更让我感觉到我在刺绣作品过程中走的路是对的,今后我将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扬州刺绣技艺》审议文本

2、《关山月画集》广东省人民出版社  19799

 

作者简介:

杨春屏,女,扬州市人。1973年出生,从事刺绣工作二十余年,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傅燕,所绣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上获奖,为扬州刺绣界的后起之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