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发绣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日期:2012-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发绣是我国古老独特的手工技艺,在历史上沉寂多年之后,经过最近几十年研制开发焕发青春,由历史上的“墨绣”发展成“彩绣”,由“单面发绣”发展成“双面绣”、“双面异色绣”,成为刺绣百花园中艳丽多姿的奇葩。发绣起源于宗教,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古老独特的手工技艺。作品中流露出的是深刻的宗教情结、人文关怀。发绣是用心、用自己生命、用针、毛发绘制独特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强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走出了东台,在温州、在沈阳、在苏州,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它正一步步地走向辉煌、走向巩固、走向发展创新之路。发绣这门古老传统的技艺同样面临着抉择、考验:怎样才能在新时期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怎样才能从“纯艺术”的殿堂中走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这是摆在我们这些发绣工艺美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力图探究发绣工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国发绣的关注。

 

 

关键词:中国发绣  工艺  生命符号  艺术象征  继承  推陈出新

 

发绣作为古老独特的手工技艺,在我国历史上沉寂多年之后,经过最近几十年来的研制开发,由传统的“墨绣”发展成“彩绣”,由“单面绣”发展成“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发绣工艺制作史上的“蜕变”,竟成为刺绣百花园中艳丽多姿、光彩夺人的奇葩。尽管发绣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普普通通妇女的秀发,其工艺制作十分精细复杂,产品价格也比较昂贵,主要供人们观赏、珍藏之用,但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本文力图还原发绣技艺发展的历史,探究发绣工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求教于方家,以求引起人们对中国发绣的关注。

一、发绣,生命符号的艺术象征   

发绣起源于宗教,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古老独特的手工技艺。回顾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量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书法、刺绣,大多数都植根于释、道、儒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若干艺术家的传承,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发绣的艺术精神。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宗教文化艺术发展迅猛异常,不论是敦煌彩绘、云冈石窟,还是龙门雕塑、造像无不受其影响,这同样影响佛教气息浸淫厚重的东台,早在西汉时期就建有三座佛教寺院:宝相寺、东、西广福寺,也影响历史上的东台的文化艺术的创作发展。据清·《顾绣考》记载:东台发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唐代,东台佛教盛行,民间善男信女为了表示对佛的敬重、虔诚,剪下自己的秀发绣制成观世音菩萨与如来佛像,并且朝夕焚香顶礼膜拜,发绣佛像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元素。著名的文学剧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所撰写的《西团游记》有这样的记述:隶属东台场(东台的旧称)的西团镇晾网寺藏有一幅佛像发绣珍品,据说是一位姓叶的女子为了替父伸冤,在菩萨面前许下宏愿;她剪下自己的头发绣成此幅佛像,耗费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清光绪年间文言小说家宣瘦梅曾亲眼目睹过这幅发绣作品,他在《夜雨秋灯录》中对此作了精细的描绘,并且对发绣技艺赞叹不已。

发绣,生命艺术符号的象征,不仅来自精神层面,同样它也从物质上,从作品本身承载众多的生命符号的信息;无论是人物、动物、花、鸟、虫、鱼,还是对画面、光线明暗对比的处理,以及在发绣作品绣制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处理所得到的感受,都优于其他类别的丝绣;因为发绣所使用的原料是毛发,是留存生命信息的载体,这是其他艺术品所无法替代的。19世纪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用宗教题材表现世俗的生活,在画人和画神的时候都是用同样富有生活的气息,用诗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人体美。”作为艺术品的发绣也不例外,正像丹纳所说的那样:不是“画的肉体,而是画的神秘的、虔诚的、温柔的心灵”,作品中流露出的是深刻的宗教情结、人文关怀。发绣是用心、用自己生命、用针、毛发绘制的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发绣工艺的继承

发绣的制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往往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很少受到外界限制。在发绣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相对自由地倾诉、散发自己的思想、个性、自我情感,虔诚地编织她(他)们的“宗教情结”。作品仅仅是创作者承载思想情感的“生命符号”,可以相信这是一种极少功利目的的纯艺术品。历史上发绣传世作品非常稀少,现保存最久的当推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南宋“东方朔像”,日本正仓院收藏着明代韩希孟的“弥勒佛像”,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顾氏七襄楼“亭琴伫月图”等几幅发绣孤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初期,发绣这一历史上独特的传统工艺,由当时江苏东台工艺美术厂引进的一批苏南下放的工艺美术艺人、艺术家们和东台本地的老、中、青工艺美术工作者共同挖掘研制出来,并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以其大尺幅的发绣画卷,正是用毛发这样前所未有过的材料绣成,获得了“吉尼斯之最”的证书。1981年,发绣代表作品《寒山寺》再现江南名胜,其作品针法细密,用工考究,加上又有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的题诗,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曾荣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198511月,发绣作品参加国家组织的太平洋地区几十个国家地区参加的北京国际贸易博览会,《龙狗》、《苏州留园》、《喜见榴开》等一批发绣作品在中国馆与各国观众见面,受到了一致赞赏与好评。此后,东台发绣分别在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三年获得省轻工业厅、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奖励,2003年,东台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发绣之乡”,江苏省文化厅又将东台发绣列为全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之一。近几年来,发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被称之为“天下一绝”:已成为东台的“名片”,成为对外交往的馈赠礼品,同时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他们先后多次亲临视察发绣工艺品的研制基地,并题字鼓励、鞭策发绣的研制者们。发绣,这门独特古老的手工技艺不再寂寞、不再孤军奋战、不再担心后继无人。正是由于人们的重视、努力、喜爱,正是由于它强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走出了东台:在温州、在沈阳、在苏州,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它正一步步地走向辉煌、走向巩固、走向发展创新之路。

三、发绣的推陈出新

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历史观照下的发绣也不例外。是整体的照抄照搬传统历史技艺,还是让传统技艺推陈出新,亦或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改造?发绣这门古老传统的技艺同样面临着抉择、考验:怎样才能在新时期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怎样才能从“纯艺术”的殿堂中走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这是摆在我们这些发绣工艺美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

发绣是一种高端的艺术品、收藏品,同时又作为一种工艺产品,它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其创作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必然要以盈利和经济价值为指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与纯艺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它是一种商品艺术,尽管它的作品也参加国家级的大型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并参加各个层级的评奖。尽管它也接受国际国内艺术鉴赏机构对作品的鉴赏评价,虽然看起来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不直接与商品发生关系,但赢得奖项的艺术精品,却以直接的方式获得商业利润丰厚的回报,这就是明显的例证。且不说笔者多幅在国内获大奖的作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被卖出,仅此参加江苏艺术品拍卖会的发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就以80万元的高价拍出,这说明发绣作为一种独特门类的艺术收藏品,它的艺术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

传统的发绣工艺品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为纯艺术的高端产品,它是以展示创作者技艺,传承历史精华,自由地诉诸个人艺术风格、思想情感为目的的,这类作品数量有限,大多数为非卖品。一种为收藏品。反映少数“精英”理想的产品,其内容追求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追求形神兼备,这类作品耗工费时、做工精细、用料昂贵,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精美艺术品的“再现”,如发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仙卷”、“群仙祝寿图”、“富春山居图”、“十二名君国宝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百罗汉”、“维摩演教图”、郎世宁“百骏图”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震撼力。正由于这些艺术精品,赢得了中外来宾的一致赞誉,不少作品已被中外艺术家以及相关艺术馆收藏。第三种是工艺品,它以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形式,或者称之为“通俗艺术”、“平民艺术”的产品,一般内容为翎毛、花卉、风景、人物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衣食住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必然希望自己的家庭能有一些价廉物美的工艺美术品点缀生活、装饰家庭。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发绣作品既可以成为“精英艺术”,同时又可以成为“大众艺术”,这必然向我们发问:如何推陈出新发绣的工艺创作?

现阶段发绣的高端产品即“精英艺术”产品,基本上是利用发绣的传统复杂工艺,再现历史上的名画、摄影,它可以规避原创作者知识产权的风险,迎合少数收藏家、艺术馆的收藏需要,满足社会精英崇尚传统思想文化的需求,但很难走出历史传统的窠臼。而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般发绣的工艺品,由于少数发绣工艺创作者出于对商品利润的追求,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实行批量化生产,压质、压价,以次充好、坠入恶性竞争的怪圈,违背发绣“工艺美术”推陈出新的初衷,使人们对发绣精湛的技艺产生怀疑,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怎样才能使发绣工艺走上推陈出新之路,笔者大致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行风建设,加强诚信教育,杜绝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的陋习,对屡教不改者的恶劣行径要动用公权力,要敢于出黄牌,必要时要发动社会舆论,让劣质产品退出市场,确保名、优、特的产品声誉不受玷污。

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发绣质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力求让发绣更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更具有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在传承历史传统、原汁原味保护好招牌产品的同时,努力打造发绣的“精致小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情趣的需要。既要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又要降低成本,让中下层群众能够用得上,买得起,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再其次要努力加强发绣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传承工作,做好发绣工艺技术的经验总结,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的发绣研制的工艺技术队伍,力求把发绣——中华民族的瑰宝,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放手让青年同志参与设计制作,积极从工艺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有志青年,培养新一代的发绣工艺美术设计师、绣娘,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其他门类的艺术技艺为我所用,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与时俱进,探索努力设计制作出一大批新时期新风尚的作品,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论美和艺术/(苏)格·尼波斯彼洛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 第一版

2、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学林出版社/2004.5.第一版

3、中国刺绣/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专业委员会/2009 第一期

4、中国刺绣/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专业委员会/2010 第二期

 

作者简介:

    陈伯余,1958年生,江苏东台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厂长。盐城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