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牙浅刻工艺中山水作品的刀法运用

[日期:2012-04-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象牙雕刻作品之所以精美绝伦,人们喜闻乐见,争相收藏,并以拥有而自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作品和雕刻技法的多样化。象牙浅刻工艺,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以刀为笔,在象牙这样有质感的材料上进行创作。刀法为技艺的重中之重,其中山水作品在刀法运用上极有代表性。其特点为,刀法的分类并不多,在精心解读原作的基础上,使用各种刀法组合,使刀与象牙这两种硬材质的搭配,展现出毛笔与纸张结合的惊人效果。本文以我的一幅山水象牙浅刻小作为例,将刀法组合在山水作品中的表现进行粗浅阐述,以期有抛砖引玉效果,得到各位业内同行的指正。

 

    关键词:象牙浅刻  中国山水画  刀法运用 

 

  象牙雕刻作品在创作上,分为立体雕、圆雕、透雕、镂雕、浅浮雕、高浮雕、微雕、平面雕刻、平面微雕等不同的类别。各种类别由于表现手法、题材及工艺操作流程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流派的雕刻风格。

  本人从事的象牙浅刻,属平面雕刻类别,又称象牙浅刻。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不同于立雕,浮雕之类,它与我国的国画息息相关,它能再生中国画所能表达的一切题材内容,远古近代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等,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广泛,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同象牙雕刻一样,象牙浅刻的主要工具,是刀。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对中国画理论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扎实的刀法应用技术。以刀代笔,在珍贵的象牙材质上,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各种刀法,将纸上的美术作品,以象牙为载体,进行美伦美奂的艺术再现,使其更具质感及收藏价值,又兼具着传世传承的意义。

象牙浅刻必须对刀、刀法有很好的掌握,懂得不同刀具在线条上的应用。刀法主要分为勾刀与平刀,这两项在操作上又有多种细分,不同类别的作品中,将繁复的刀法交错运用,刀如笔,行走材质之上,刚劲之处刀锋尽现,细腻之端凭点塑造,达到使观者惊叹的效果。

创作象牙浅刻山水作品时,由于作品必须要体现立体感和层次多样化,既有浓墨重彩的泼洒,又有近景的细雕,因此两种主要刀法需结合使用,对不同的构思对象选择最合适的刀法运用,才能体现完整的山水雕作。

本人的作品《高山奇树图》,就是一幅集峰、石、水、树植、建筑与人物的多元化牙雕浅刻之作,在此作品中我几乎运用了牙雕技法中的所有刀法,加上水墨晕色,达到了再现原画的完整效果。本文以此作品为例,将我十几年对象牙浅刻的理解与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此幅作品原型为明代画家唐寅所作,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的前景是巨大的山岩,湍急的溪流从山间流出,几株古木从山间倾斜而出,别有情致,清俊秀逸。远景中雄伟傲立的高山巨岩,气势磅礴,结构错落,水天相连,意境高远。山有远近之分,水有动静之别,茅屋依山形而建于水上,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是一幅非常考验刀法的作品。

将其惟妙惟肖地再现于象牙之上,对我是个很大的考验。不但要对原画中的比例与层次精心设计之外,多种刀法的运用才是成败的关键。

在我老师陈桂方先生的指导下,我大胆地在远山处运用了点、平、刮等刀法,为求气势跃然,先勾勒出了山石的气势,再用点和刮体现其神韵。整体的远山是一个完整的构图,大框架的构想要一次完成,心中存胸襟千万丈,方有山水宏大之相。远山分为棱角分明的怪石巨山,也有溶入轻雾天色的虚形之峰,在刀法处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棱角分明的巨山,用平和刮为主要刀法,达到既有奇石的怪逍,又具山势风骨的效果。与天色相接的山峰缥渺之感,实为难中之难,除了后期色彩的晕染,在此时的雕刻上刀法应以刮为主,手法连贯,手劲平匀,一气呵成,才有了峰与峰之不同,山与山之远近。这样的处理方式,如同在进行泼墨创作,刀法运用的先后次序很关键,一次到位,不容翻改,所以,必须胆大心细,除了有自信的用刀手法外,靠的是一直以来多幅作品的经验积累。

远山的整体构思和规划,这一点很得益于我师陈桂方先生,他对我远山创作的构图构思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在刀法上又用他丰富的牙雕经验提供了相当多的指导,最后鼓励我大胆求新,刀法的交错使用不必拘泥于前人,这样一幅带有个人新风格的远山规划完成后,极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想效果。线条与块面的结合,浓淡相宜,层峦叠翠,此起彼伏,更好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神韵,打破了传统的线描勾勒较为乏味的表现手法,注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多层次丰富又多变化的墨韵墨味。

近山处的刀法又有不同,除点、刮之外,多用到平刀的皴、擦,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质感,美感,层次感。。

其中山石之上的苔藓与山石间的树木,用的刀法多达五种,苔藓处多用平和刮,树木要魂在其形中,借鉴了工笔作品中的勾描之法,使众多树木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地与山体互为呼应。苍松之骨以勾为主,树冠以点聚合,山间苔藓类植物则叶片细小有廓形,用刀也细到片片俱到,不嫌其繁,点缀于山间水旁,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旁之草根根依风势,在刀法运用上除了要注意构图和远近浓浅外,为表现其挺拔与柔顺为一体的风格,将刀用勾挑法由下而上,细草的韵味也能一一地体现出来。

有山必有水,在这一幅作品中,水大致为两个形态,动与静的极致结合在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体现。小瀑之直下,前后水势变化,瀑下湍急翻浪……这些动态的水势用平和刮由上而下运刀,让水势去向有明显的行动在里面;静处之水,又是另一种表现形式,水遇小阻的漪纹,无阻的浩荡平和,石后的静谧幽然,看似水态多变,实则用刀的刮和勾结合,手法上繁复一些,均能表现到位。

茅屋及其中的人物,看似刀法相似,实则有小小的不同。茅屋虽为建筑中简单体,但其在结构上,顶、栋、梁、窗、栏、框,面面需俱到。屋顶茅草材质,用刀力要轻,用扫的手法体现茅草屋顶特有的柔和厚重感;其余部分要细致地进行写实勾画,建筑中多为直线条,下刀时要稳,线条粗细与实际要相符,对比栋、栏与窗、檐的不同之处即可发现,同样的直线条下刀,手劲不同,用刀方向不同,就会在同一刀法的使用上,出来不同的效果。

在此幅作品中,人物不是主体,但在创作人物上又有着不属于人物画的细腻。业内同行都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往往容易操作,面部的细描与身体动态的结合,人物完整性容易体现。但在山水作品中的人物,由于形小,所以表现方式上更为难。使用的线条不多,但就在这有限的线条中,人物的形态、神态,都要带有韵味。本作品中不多的几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年龄层和形态,非作品主体,所以不能用工笔细勾的刀法,倒要将勾,结合着点、刮来进行创作,人物的面庞、衣纹,皆有动态之感,各俱其相。由于线条必须从简,下刀时要以简约为主,用最少的线条来将人物进行勾画。在对人物勾画前,我反复对比原画,也画了无数的草稿,最终将线条的构想确定,用刀上,注意在同一线条的手劲变化,放与收要恰好到位,才能将每根线条的作用尽力发挥。

在山水作品中,由于景别多样、层次繁复,所以对刀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平刀与勾刀中的细小分类,再加上刀的方向和手劲运用,就能呈现和达到以刀代笔,完整地表现中国山水水墨画的画风的最终目的。山水注重于山与树的形体美,空气与水的流动,近景重刀粗刻,以求得山石的厚重感,远山细刀飘刻,显得虚无缥缈,朦胧迷雾,水与路随山就势穿行其间,迂回曲折,犹如人置身其中,美不胜收。充分利用象牙自然纹理与画面效果结合,使画面线条与象牙自然纹理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视觉冲击力。

以此小作与业内同行进行心得分享,也期望在此基础上,更有创新出现,交流互通,让象牙浅刻在技艺上更上一层楼,在新时代为工艺品园林更添丰采。

 

 

参考文献:


[1]
《手工艺者的乐园象牙牙雕》http://www.ishow-ilove.com/DocumentShow/Culture_5fbd5a77-2d01-4bca-ae5c-3a3849c2a155.html
[2]
《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唐寅画集》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1
[3]
工艺美术网——《象牙工艺与浅刻艺术》陈桂方
http://www.gyms.ibicn.com/news/detail.asp?articleId=239523

 

 

  作者简介:

  朱波,男,1981年生,工艺美术师。 1998年师从陈桂方大师学习象牙浅刻至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