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一个无锡人,对无锡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从小就有的,而我也投身于这个行业近十年了,我在感到十分骄傲的同时,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个古老行业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在国家对其加以保护的同时,作为中新一代的从业者的我来说,这门技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个行业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投入到传承和研究中去。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研究和探讨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外,更为迫切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喜爱、研究、保护这门艺术,让它得以传承延续。
关键词:无锡 惠山泥人 传承 保护
中华民族玩泥巴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也许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便相伴而生。神话传说中炎黄子孙即是“女娲氏抟土为人”而生。可见我们的民族对泥塑的推崇与热衷。而在江南名胜地,太湖之滨的无锡城西,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即惠山。在山的北麓,稻田中盛产一种乌黑色的黏土,可塑性极佳,附近的农户、居民自明、清以来,在农闲之余以黑泥捏塑成玩具,神仙佛像出售,以补贴家用。数百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彩塑泥人之乡,也就是远近闻名的惠山泥人了。
惠山泥人作为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原形态文化,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和对市场及社会变化发展的不断调整和适应,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最早的时候,也就是明,清时期,由于惠山泥人处于刚启蒙的初始阶段,技术相对不是很成熟,当时还不能称作艺人,只是由于坊间流行泥偶玩具,在惠山脚下祠堂群中的祠丁们模仿当时在苏州虎丘盛产的泥人,制作贩卖一些较为粗糙的泥孩或者动物等小玩具给赶集而来的船商,作为副业以补贴家用为主要目的。主要的小玩具由于形式混糊,造型简单,多以模型压制,一般不带附件,风格较为粗犷,流传至今的经典造型经过数代惠山泥塑艺人改进,许多仍为我们所熟知,比如无锡脍炙人口的大阿福其实就是最早的泥孩儿结合一些民间传说演变而来,还有比如蚕猫,青牛,小花囡等等。随着时代变迁,由于苏州比邻无锡,苏州虎丘泥人的制作工艺传入无锡,被称为“细货”的惠山手捏泥人开始发展并成熟起来,并由于其作为案几陈设的艺术欣赏把玩物件,并结合当时流行的戏曲种类和剧本,制作精细考究,使泥人制作从原来长期表现儿童题材为主进而发展为表现戏曲题材的重大转折和突破。
手捏泥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是新疆出土的武周石器的一批戏弄俑。但惠山的手捏泥人,也称作手捏戏文(由于艺术表现的形式内容多为戏曲)起始年代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已经难以确定。但由于手捏泥人的形式最早是在苏州虎丘一带最为盛行,并影响到江南地区,《扬州画舫录》记载:“雕绘土偶,本苏州技,不倒做法。二人为对,三人以上为台,争新斗奇,多春台班新戏。”而无锡较苏州地理位置相当靠近,根据历史文字看与苏州虎丘手捏泥人出现时间估计相差并不会太远,理由有二,其一:明末散文家《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大概在崇祯年间到过无锡,他在愚公谷条中提到,当时无锡精雅店铺中,已有泥人出售这样的史实。可见在明代,无锡的手捏泥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根据《清陴类钞》中记载:“在清乾隆年间,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在这段文章中,可以看出王春林是一位技艺相当高超,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的手捏艺人,而乾隆所要求制作的也是手捏泥人而非阿福之类的粗货。从文字中分析原因有三:1、如果乾隆所要的是粗货一类泥人,大可在王春林店中挑选,而手捏泥人一般销量有限,而且制作精致,价格相较一般耍货、粗货类泥人要高出许多,店内当然只有少量的陈设。2、作“数盘泥人”那必然需要现场捏制,如果是粗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成熟的造型作品几盘。3、是给泥人“饰以锦片、金叶之类……”,一般泥粗货,装饰附件是很少的,有的甚至没有(如大阿福),只有手捏泥人为了追求造型的逼真生动,在妆銮上非常考究。由此可以看出,手捏泥人在明末清初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艺术手法上已形成惠山本土的风格。
惠山泥人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之一,其实最需要迫切保护的,便是这惠山手捏泥人。惠山手捏泥人又称为手捏戏文,顾名思义,它主要表现的内容多来自于戏曲,最早在明末清初为昆曲,可以说江南自产生昆腔昆曲并流行发展壮大,为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手捏戏文泥人,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而随着历史的演变,京剧代替昆曲成为主要戏曲表现形式,手捏戏文紧跟时代脉搏,开始大量出现以京剧为表现题材的作品。
惠山的手捏戏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着它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特别注意神态的刻画,在表情、动态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夸张。从照顾欣赏习惯与突出棉布表情出发,故一般头部稍大,通常是五个头左右的比例。而为表现戏曲人物中文生、美女的优美,大都采用单凤眼,悬胆鼻,瓜子脸,给人以秀气,温良的古典美感。武将则特别强调面部肌肉的刻画,眉骨隆起,眼睛大而鼓,如铜铃般严肃而生威武之气。态的变化也很多,除了美女的婀娜多姿和须生气度轩昂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武将和丑角一类的人物,武将头部一般捏的稍大,身段较低,挺胸凸肚,手尽量相外扩张,使人感到十分魁伟、雄壮、勇猛,有气吞山河之势;丑角一类在动态上往往特别强调屈膝屈手,低头缩颈,一副轻佻、不正经之相,活灵活现。
其次在衣纹的处理上显然是吸收了传统彩塑的特点,既简练而又富有装饰性,线条挺拔、流畅。如须生和小生的衣袍,上身几乎很少有衣纹,只在下摆上处理四条垂直的装饰味很弄的线条。
无锡手捏戏文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它的彩绘,它既不同于苏州虎丘泥人,也不同于其它各地区同内容的泥人。总的是“开相”的讲究,色调明而净,华美中带轻快。一般取材于京剧的,色彩比较富丽的;取材于昆曲的,色彩就相对比较文静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比较热烈华丽,装饰味非常浓烈。它是继承了早期惠山泥人的彩绘传统基础上,根据戏曲内容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除了“细货”,惠山泥人的“粗货”,也称之为“耍货”,是惠山泥人不可缺少也是非常精彩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一般都认为粗货就是用模具压制的,细货就是手捏的。其实这么区分的话是相当片面的,因为细货中也有需要用到模具的地方,粗货的概念其实相当难准确界定。但朴素的惠山传统艺人就简单的将手捏戏文和印段镶手的手捏泥人称作为细货,其余的,当然就是粗货了。
有人认为粗货,顾名思义就是粗俗简单的,是低级的民间艺术,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惠山泥人的粗泥货风格恰恰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泥人,是最具备本土特色和艺术性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就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粗货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锡大阿福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漂洋过海。它已经成为无锡泥人,甚至是无锡这个江南水乡的名片和代名词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来自大江南北的几人相遇只后,当其中一位无锡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其他几人都会脱口而出:无锡大阿福!因此,粗货不“粗”,它是惠山泥人生命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更早的进行了市场化和商品化,比之濒危的手捏泥人来说,它的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在传统粗货作品中,所选用的表现题材大都来自民间习俗,神话传说,或者表达吉祥,喜庆,福禄寿喜等民间喜闻乐见,又通俗懂的。惠山的泥塑艺人大都是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都来源于芸芸劳苦大众,他们的创作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寄托和向往。而这种作品和品种,大都是通过粗泥货的形式表现出来。
粗货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和他的造型特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泥粗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市场化和商品化,所以必须通过模型的大量生产,而为了适应翻模、脱模,迫使泥塑艺人在创作造型上必须变得圆浑,简练,概括,并以高浮雕线条表现轮廓起伏,这样无论是在泥胚的压制生产,还是在上彩的过程中,都会更加的方便流畅。因此,粗泥货造型上简练夸张,解剖比例上刻意变形压缩,形象浑厚朴实,稳重端庄,色彩鲜亮,简洁,豪放,讲究笔力笔锋,全凭艺人的手感和经验。这种简练,升华,概括的艺术要求和特点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在许多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均有类似体现,比如国画,书法,诗词等等。这也正是惠山粗泥货顽强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是融入我们本土文化气息于其中的,是与民族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惠山泥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这么多喜爱艺术,追求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当作一份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灵魂文化所重视,保护,传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学院派的艺术类型想比较,惠山泥人作为传统工艺,在理论高度和艺术品位、定位方面固然多有不及,传统艺人与学院艺术家们也有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差距。但是作为植根民间的艺术,我相信在这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惠山泥人也应当能够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被世人所认可接受,占有一席之地。
惠山泥人的传承方式一直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由于老一辈艺人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很多老艺人甚至书都没有读过,文字的传承几乎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到我们的老师这一代,虽然不至于是文盲,大字不识,但以其七十高龄要整理完成一篇有传承意义的资料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有幸的是,还是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民间这些传统艺术,台湾汉声民间曾用时六年,与两位大师喻湘莲、王南仙大师合作,完成了一部十分有意义的,图文并茂的具有传承和收藏价值的丛书系列——《中国泥塑·惠山泥人》。而后她们又多方走访,终于促成了后来的惠山泥人非遗传承学习班。使一批年轻人前来学习惠山泥人,也使这个行业注入了年轻的新鲜血液,得以继续传承发扬。
但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复杂深奥程度可想而知。单凭老艺的被动传授其实是相当难以继承的,更不要说发扬了。首先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能够甘守清贫,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除了被动的听老师傅传授技艺,自己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多做多问,才能熟能生巧,掌握那些语言完全无法表达出来的细微奥妙。因为虽然现在科技发达,许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得以保存,但我的那些前辈们经常外出表演,从来不怕当着人的面把看家本领展示出来,其本身原因就是这门技艺并不是只靠表面看见的那么简单,老师傅们虽然倾囊相授,但有些东西毕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多做多练去体会出来,并询问老师傅,可能等老师傅仙去之后才领悟,必然是追悔莫及了。其次,除了艺徒的自身学习情况之外,如何让其能够安心留在这个行业内继承发展它,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艺行业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从事手工业收入较低也是现实存在的难题,如何才能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让其来从事这份传统艺术,并能够坚持下来,是政府保护惠山泥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政府除了大力宣传惠山泥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广为人知,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的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传承这门艺术,也需要一个阶段和时间,而不是短期行为,作秀以求政绩。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三年五年,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努力。保护政策的延续性问题现在在保护非遗的矛盾中非常突出。而我认为政府在保护经费方面除了不克扣按时及时发放之外,应该有长远一点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的交钱了事。如果能够选拔一部分有天分肯努力钻研的中青年接班人脱离市场化生产,以保护经费为基础建立一个惠山泥人非遗保护基金,或者惠山泥人文化产业(保护)公司,将经营与艺术创作隔离开。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脱离市场化生产导致被选拔出来的艺人进取心不足,亦可以采取考核制度,定期进行技艺水平,作品评比,进行末尾淘汰制,使其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和随时可能被淘汰和取代的压力,这样惠山泥人才不会在市场化大生产的商品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失去传承。而在市场化竞争冲淡以后,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艺人价值的高低,也不会出现老艺人保守不愿意教授看家本领,导致人亡艺亡的遗憾发生,可谓一举数得。
惠山泥人的保护任重而道远,许多现实问题的确十分棘手和难以解决,但是现今得到社会和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我相信这朵艺术之花不会就此凋零,而会越来越美丽。
结束语
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山泥人已经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与北方的天津泥人张遥相呼应的惠山泥人,有较天津泥人张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在全国彩塑专业协会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惠山泥人作为一门还保留着相当古老的手工制作传统模式,以及相对落后的家族式制作手法传承,或师徒口口相传的技术传承方式,让其在现代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压力和传承难度,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各方媒体开始关注这门传统艺术,但是其自身如何自救,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仍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入行虽时间不长却作为传统艺术新生一代传承人,对惠山泥人这门极具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借此文希望能够在未来,为这个古老的行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我已入行四年有余,但对于一份需要长时间全身心投入的古老手工艺行业来说,我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徒,在切身体会了这门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之后的我,更加发现自身的不足与传承的不易。在与许多前辈的讨教和到全国各地民间艺术展交流的同时,更感觉到了惠山泥人这门传统艺术的深厚的内涵。虽然我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与深入,看待问题的眼光也需要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慢慢透彻。但是在行业中诸多前辈和数位国家级、省级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我相信我会在这条古老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沈大授:《惠山泥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第9页、第14页
2、 汉声民间:《中国泥塑·惠山泥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第1册第17页 第28页
3、 汉声民间:《中国泥塑·惠山泥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第2册第25页
4、 汉声民间:《中国泥塑·惠山泥人》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3年5月第3册第128页
5、 柳家奎:《无锡手捏泥人技法述要》1990年12月第1期第8页
6、 徐华铛:《中国彩塑泥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1页
作者简介:
周璐。助理工艺师,工作于无锡惠山泥人厂创作设计室。师从国大师喻湘莲,王南仙,柳成荫。从艺15年,擅长手捏泥人,其作品简洁扑拙、神形兼备。多次参加民间绝技展、民间艺术文化展等活动,获奖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