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惠山泥人的彩塑特点

[日期:2012-05-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江南濛濛细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惠山地处无锡市西郊,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以土质细腻著称。这里出产的泥塑艺术品以纯朴的系统乡土气息而名闻遐迩。诗人郭沫若曾在1959年访问了无锡惠山,他对惠山泥人的精美艺术给予来高度评价,并且当场赋诗一首:“人物无今故,须叟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功。”

 

关键词惠山泥人  泥粗货  戏纹  彩绘

  相传无锡惠山泥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近400多年历史。据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书中就记载有当时无锡惠山有出售泥人的史实,并且已有了较高的水平。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能源远流长地保留下来,应该说这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相关的。

据老艺人说:在惠山泥人发展初期并没有专门的作坊来制作泥人,由于惠山当地的泥土质地好,粘性强的特点,人们把泥土塑成各种类型的形象,每逢过年过节和各种集会上去兜售泥人用来维持生活。由于无锡地处京杭大运河旁水陆交通十分随便利,他们在三里桥米市等交易场所用泥人与苏北,浙江来的商人交换大米、豆、花生、棉花等农产品。这种简易的制作方式和交易模式在惠山泥人的发展中是占据较长时间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至清朝末年由于泥人工艺的不断发展才逐步形成了家庭作坊初具规模的生产。在当时惠山泥人在江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部分泥人已经到苏北、江浙一带广大农村及城镇销售。

惠山泥人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以泥塑形式为主的“粗货”即模具手工制作类,能够进行大量的规模生产和批量销售。另一类是以手捏泥人为主的“细货”主要以戏曲题材为主。早期的无锡泥人俗称“粗货”,造型简洁,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大都是采用红,青,黄等原色,运笔奔放,形成艳丽粗犷的艺术效果和江南乡土特色。内容大多以儿童,仙佛,和瑞兽为题材,具有吉祥,辟邪的寓意。造型大多体态丰满,制作简练,。《大阿福》可称这类形式的代表作品,其造型稳重,面型饱满,眉弯目秀,鼻直口方,头戴红绿相间的花朵,衣着金黄色配上大红色的蟹爪菊花花纹,怀抱青狮,给人感觉既匀称又不显凌乱,既整体又丰满,充分体现了江南乡土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与传统彩塑的密切关系,这种造型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它的创作题材是根据无锡地区的民间故事。

据老艺人说,惠山泥人的传统形象都隐含着一种意愿,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吉祥如意的祈福。其中儿童题材的有:《小花囡》《阿福》《堆子》等,以吉祥喜庆类的有:《如意》《和合》《老寿星》《刘海戏金蟾》《车宝宝》等,戏曲类的有:《水斗》《小尼姑下山》《渔翁》《状元》《书生》等,仙佛类的有:《弥陀》《罗汉》《东方朔》《观音》《济公》等,动物类的有《车老虎》《青狮》《春牛》《蚕猫》《金钱虎》等。其中以《蚕猫》和《春牛》最为典型。因为无锡地区是以养蚕与种植水稻而著名,因为蚕怕鼠害,所以在养蚕的季节里农民把“蚕猫”请回家震慑老鼠,以保障一年一度的养蚕丰收,主要得到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春牛》是与农民的耕种连在一起的,是新年里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农民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农村流传说“摸摸春牛头,种田不用愁”虽然是泥粗货玩具,但它包含着一个希望。应该说惠山泥人在儿童题材的造型上是比较成熟的,并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地步,他形象生动,自然亲近,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大阿福》为代表的惠山泥人的艺术造诣是精湛的。

另一类手捏泥人顾名思义是一种完全用手工捏制的泥人,是惠山泥人发展到后期产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粗货”发展到“细货”的一个标志。丰富了惠山泥人的表现手法,它的表现内容是以戏曲题材为主,反映世俗生活的形象和神话民间传说。它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系,在清代后期昆剧、京剧、戏班子经常在江南无锡一带演出,艺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戏曲,把戏曲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与情节用手捏的方法将他们表现出来。从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舞台艺术风格。手捏泥人的表现风格,不仅运用了戏曲“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艺术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根据手捏的特点进行制作,把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来反映整场戏曲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形简意存的效果。这就是手捏泥人在表现形式上的独到之处。作品主要以昆剧、京剧为内容的泥人居多,代表作品有《二进宫》、《贵妃醉酒》、《天仙配》、《姚期》、《凤仪亭》、《断桥》等在艺术造诣上得到了专家们较高的评价。

专业设计人员俗称的“搭搭满,色色爆”其实就是惠山泥人的风格。艺人们把造型丰满简洁称之为“搭搭满”,把色彩鲜艳称之为“色色爆”。这不仅表明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同时也说明彩与塑相结合的重要性,早期泥人中的彩塑虽然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采用原色的直接运用比较常见。彩与塑的结合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惠山泥人的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喜气洋洋、大红大绿的原色为主色调。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惠山泥人能流传至今,它在彩与塑的相结合方面也是别具一格的,如果说你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不了解,那么你对它的造型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惠山泥人的造型特点不用于我们常见的其他传统工艺像木雕、玉雕等。它们的造型一般都比较注重于细部的刻画。而惠山泥人比较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追求一种似是似非的造型风格,人物造型简练、夸张,根据不同的人物突出其内在性格特点。所以我们在塑造作品时就要把色彩的因素考虑进去,一般来讲惠山泥人在泥塑的细部制作上能用色彩描绘的部位是不做刻画的,包括人物的服饰,道具等不同程度地都用色彩来进行绘画,更好地达到作品的整体性和完美。毫不夸张地说惠山泥人的细部是由彩绘来作表现的。所以说惠山泥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长期以来惠山泥人经历了坎坷的历史阶段和几起几落的发展路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真正使惠山泥人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前者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后者是技艺人员思想的解放。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惠山泥人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系统的采取了有力的抢救保护措施并组织专家学者对惠山泥人进行发掘,收藏,整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彩塑艺人。改革开放以来是专业技艺人员的创作思想得到真正地解放。对惠山泥人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并充分吸收了其它艺术类型和现代的表现手法运用创作设计中去,艺术作品更具艺术性,时代性。使惠山泥人这朵艺术奇葩在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柳家奎著《惠山泥人》196210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池志坚,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75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学习雕塑创作,1982年进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进行。擅长创作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泥塑作品。现工作于无锡市泥人池雕塑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