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系元四家黄公望晚年自然混成佳境的巨作,也是绘画史上最脍炙人口的名作,为了让这件传世名作流芳百世,我构思尝试以发绣的表现形式来再现作品的神韵,并且以发绣艺术品的定位来进行研制。怎样才能达画与绣的完美统一,真正表现作品的艺术性,达到发绣艺术品的定位目标,我从绘画、复制、刺绣针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量,制定了相应的研制步骤方案,首先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技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其次反复进行临摹研习,掌握精髓,然后对树石、屋舍各个部位施用针法做了具体的详尽定位,以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以发绣技艺的手法,将该图起伏的峰峦冈阜,逶迤的坡驼沙渚,浩渺宛曲的河流,表现得出神入化,再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 传世名画 研习 再创造 发绣针法
一、对“富春山居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我首先对这幅手卷创作的历史背景,图中表现的山水、树木、物象进行了学习了解。黄公望(1269年-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全真派道士。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同时,他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传世。《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纵为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在隋唐时期就已形成,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产生无数的珍贵艺术精品。同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具备了鲜明独特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山水画由宋入元,产生了一次重要变革,尤其元代后期,完全摆脱了宋人院画的风格,自成一体。使山水画技法臻于完备,对后世影响极大。赵孟頫是这次变革的先驱,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而完成这次变革的,则是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頫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其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为主。然无固定面貌。黄公望虽受赵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出水墨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画,本来不受人重视,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关仝、范宽,评为“才高出类……百代标程”。这里没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开始宝气,但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视,以后便无反应。至元代,和赵孟頫同时的汤厚则以董源代关同,谓“李成、范宽、董源……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画鉴》)。
赵孟頫的这次变革,在制作工艺材料上,也产生了更新,用纸逐渐取代了绢素,用干笔皴擦替代了湿笔晕染,使笔墨更为丰富。黄公望的画浑朴自然,富于变化,其山水,分水墨和浅降两种,又有使用新笔和秃笔的区别,多作披麻皴,悉心观察,山头常用矾石浅降法,为黄首创。在墨笔山水上略施赭色即成秋山或晓山特别适宜,黄氏作品传世仅十余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最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分前后两部分,《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是其家居富春山多年观察写生的经典之作,画在明末遭遇火焚,救出后又被分离两处。
经过认真研究探讨,我首先用宣纸临摹多次《富春山居图》,提取出精华为我所用。在实践中注意原作的笔法、用墨之变化,多实践取得经验。好作品在技法上总有他的精道之处。多临摹画最重要,在其中寻找其规律,以及笔墨使用之法。创作中我对作品构图以及平远为主,兼展深远的画法特别注重,使得平淡的景物有幽深的感觉,聚散有致,又使画面充满空间的变化,极富质感,可见出自然的影响。做到全在自然风韵中来,树木用笔苍劲披漓、用墨干燥而不枯、干而带润,用笔苍逸而松灵,用墨于淡求厚,浑中有润、极具功力,极尽全力显示出原画的高超艺术水平。
二、潜心再现“富春山居图”神韵
在创作中,我画石头采用披麻短皴。抓住江南土山的特点,中则峰并用,先钩轮廓、再略加皴擦、染,浓淡较随意,一般先着淡墨,逐步加深。有时也可先钩浓墨再施淡笔,分二至三遍完成。达到松毛淳厚的艺术效果。关键是行笔自然舒展,不宜做作。自然变化而出,极讲究运笔自然,穿插,点划都要有变化,写树干有高低、曲直、粗坚,画树叶则要有介字点、个字点、夹叶、松针、圆混各种点法,行笔也一样,中、侧锋并用,先出枝干,后加点叶,运用干远技法,前景作坡树钓舟,中景虚外为水画、实外为坡石,远山层层,衬托其后,由近乃远,层次分明,境界开阔。画高山石,纯用披麻皴作山峦,山头缀以矾石,重重叠叠,一层淡似一层,最后反用较重之墨作远山,仅露峰巅,既可托出前山,在墨色上与前景呼应,又取平远和高远结合,以表现阔大雄壮的意境。近景丛树,多用横点,茫茫一片。远处山峦,也以披麻皴为主,以淡墨写抹远山,微染树干,使画产生阳光初照之感。
三、运用发绣针法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富春山居图》再创作完成,我思考研制发绣手卷艺术精品,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制定了详细的绣制方案,比如说石头,怎么绣?有高低远处、江天辽阔,远山妩媚,隐约而逝,继之冈坡渐起,怎么绣出过渡变化,施石坡,光泽要好,绣出质感,如大小树木,树干、阴树、横点树、松树松枝松针,都一针一针把握绣好,有浓有淡墨色画好,在光色上绣出变化,横点树浓墨中见淡墨,进行分层次绣出效果,杂木成林,沙岸平缓,在树木、山石坡旁,茅亭临水而筑,都需绣得精细,针法紧密,窗插合理,画面几只小船,渔夫垂钓,宽阔水面,给画面气势如贯。接着如叠嶂的山峰,横亘江边,陡然峭立,绵延逶迤,渐远渐淡,这样复杂的画面绣出它的神韵很不易,根据我制定的绣制方案,发绣技师分别运用了滚、缠、虚、斜、乱等多种针法,运针针理舒展,针法变化丰富,以娴熟精巧的技艺将全图山峦起伏,路径蜿蜒,江水平缓,洲渚坡堤,板桥接岸,高山策杖,羽客憩息,担夫行路、渔夫垂钓,野凫戏水,树落房舍,刻划得情趣盎然,构织了一幅江山绵邈、峰峦耸秀、林木扶疏、房舍寺宇错落其间的优美画卷。让富春山居图以发绣技艺的表现手法流传下去。
四、结论
再创作古代画家艺术精品,使后代人的学习题材更开阔眼界,启发美术工作者的聪明和智慧,把发绣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发绣《富春山居图》手卷面世,是发绣艺术传承、提高、发展新的里程碑,充分显示了中国传世名画与发绣艺术相结合的完美统一。该作品无论是绘画、针法,都代表了发绣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值得欣慰的是:作品获2008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更激发了我用发绣技艺再现中国传世名画神韵的创作激情,我将不断探索、研习争取让更多的名家、名作、名画用发绣技艺的表现手法呈现给世人。
参考文献:
2010.11《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国生,男,(1954年),上海大学文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结业,江苏东台人。1972年进入东台工艺美术厂师从苏州吴门画苑画师顾德润学习画山水、花鸟、人物等,三十多年一直从事发绣国画的创作工作,1988年被评聘为工艺美术师,目前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馆副总工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