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百年来南通地区刻纸艺术在民间发展的情况。新社会里刻纸艺人提高了思想认识和创作热情,转变刻纸功能,出口创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主要艺人和他们的作品风格也作了调查,并分析南通刻纸盛衰情况变化和它的社会原因,对今后发展方问也提出自己观点。
关键词:刻纸 功能 艺人风格 改革 传承
南通是江苏省民间工艺发达地区之一,“南通刻纸”是特色产品。1980年,省政府颁发的“传统工艺保护条例”将它列为保护对象,现在又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弄清近代南通刻纸的发展情况,我们多次深入民间对它进行社会调查,掌握了一些具体情况。
一、南通有刻纸成长的沃土
刻纸是剪纸的孪生姐妹,制作时前者用刻刀、后者用剪。从源流探讨,刻纸源于剪纸。因两者都是将薄薄的纸通过刀镂成图,成品形式和用途相同,故民间将它们统称“剪纸”。剪纸复制速度慢难相同,不适应批量生产。而刻纸复制品能完全一致,而且又快又多,故剪纸作品批量生产都用刻纸工艺。我国是历史文化发达的古国,剪纸历史久远。有千年历史的南通,刻纸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少也在宋元期间,因蓝印花布生产需要刻纸制作漏花纸版。
偏于江北一隅的南通,是在海边荒凉沙滩上开发起来的,闭塞落后,故历代多驱流人来落户。他们带来各种劳动技术和文化艺术在交流中互融,其不同的文化及民风、民俗就揉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江海民间文化风格,当地的刻纸也就有了鲜明的区域性与丰富性特点。
就区域性来讲,刻纸在南通本地区就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与外省市相比了。从产品形式和风格来讲,南通东南部的刻纸普遍粗犷,艺人少品种简单。北部的里下河地区刻纸比东南部稍胜,花式较丰富,从艺人员稍多。南通中部地区富裕,艺人多手艺好,是南通刻纸的典型,作品精致丰富。城郊一带、通州区和如东中西部消费量很大。一个地区有如此差别,原因是南通各地成陆迟早不一,居民祖籍、民俗不同,民间文化和相关工艺有区域性特征。同时,南通是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近代张謇创办大生集团轻纺工业发达,推动了当地工农业生产,也带动四乡文化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生产水平高,增添了发展民间工艺的客观条件。底蕴深厚的刻纸艺术,就在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在城区和附近地区有了更成熟的套路和风格。
就南通刻纸丰富性来说,乡间民风纯朴,需要简朴、美观、通俗的文化物品丰富生活。根植民间的刻纸能紧贴大众丰富民俗活动,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绵发展,品种繁不胜数。就其形状来说,有各种尺寸的方、长、圆、扁、条状,更有四棱、扇面、瓶状和鼓形。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内容。人物类以往就有神话、帝王、百官、将士、戏文、脸谱、仕女、童子等;山水有界画和风景等区分;花鸟分得更细,除一般花鸟外,有百花、百鸟、百蝶、金鱼、动物、瓜果、虫草、菜蔬;另外还有状物,例“暗八仙”、民间乐器、文房四宝、兵器等杂物。如若有心研究,还可以发现众多刻纸品种和不同內容。作品如此丰富是因为民间在不同节日,喜庆的内容不一。各地的民俗差异,刻纸内容也有所差别,更不谈用户职业身份、年龄性别和文化艺术爱好,各人都将根据自我爱好和用途进行选用,艺人为了满足众人需求,就分别为之创作。如过去的照明灯笼,其外表贴着的刻纸文字要根据不同姓氏、堂号加工,有些还有字体、图案符号、颜色等不同要求。故民间刻纸内容非常繁杂,丰富程度无法探底。就大众用途来讲,其主要有:
一是民间喜笺等喜庆用品。长期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民间科学文化不发达生产力低。江海之间荒凉落后,海潮、江坍,水旱灾害频繁,需要集体的力量抗禦。民间缺医少药病痛较多,加上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正确解释,因而迷信相信神鬼,渴望有上苍保佑逐鬼消灾脱离苦难。春节、元宵、重阳等节日,和婚嫁、祝寿等民俗活动中都要张掛喜笺求喜悦,营造欢乐气氛。同时也借刻纸图像神力辟邪求太平。尤其是庙会等公众活动交流物资促进生产,也凝聚群众团结民心。如以往兴仁庙会街道张贴红绿喜笺气氛热烈,人山人海抬着菩萨游行,此时也是购销刻纸、木板年画和农副产品的市场。民间喜闻乐见的喜笺内容丰富,刻着吉祥丰收、富裕平安的通俗图案。它色彩鲜明、图纹丰满美观。还有针对婚姻、小囝出生、祝寿、建房、造船,开业等喜庆专用刻纸。其它求神消灾降魔都有一定规矩和相应套路。如同为喜笺,图案中多粮屯、稻麦,是庆丰收是通用品种,棉区喜笺多棉花图案,渔民张贴的有大鱼、风帆、海水图样才更欢喜。嫁女娶媳自然选用有鸳鸯、莲子、胖娃等饱含吉祥寓意的刻纸作品。
第二是祭祖和奠礼用品,俗称迷信品。崇敬祖先举行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凝聚民心的重要方式。通中一带祭祖礼节多,除清明节外还有周年、阴生等,逢十礼仪隆重。民间为纪念逝去的亲人办的奠礼繁琐,三朝出殡后有众多七数,还有百日、周年、满服脱孝。这些活动刻制大量纸钱,布置孝簾、孝彰、孝堂和扎孝库等都要刻纸加以美化。民间有“阴阳一体”的说法,逝者像阳间一样生活,也要房屋和生活用品,用纸扎糊成实物一样。美化用的刻纸有戏文故事和花卉图案。纸扎物品虽然布置一新很快就焚化了,但这种流传千年的礼仪寄托着亲人思念,有抚慰亲友心中苍痛作用。
第三是民间女红花样。先前,勤劳朴素的江海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家庭生活的床被、衣衫、鞋袜等都是女子纺织缝制的。民间女子求美,常用刺绣美化家庭、打扮自己和孩子。但许多人缺少绘画技术,就为剪花样的人提供了市场,他们设计制作了许多适合妇女使用的纸花样,如帐沿花、抌头花、鞋袜花、手帕花。各式妇女、孩子及老人衣服上用的领花、胸花、襟花、袖花。男人用的烟袋、钱包、搭裢等物。还有包袱布、台布、窗门帘、轿布花样等应有尽有。走乡串户的花样担子还配有针、剪和各式绣花线。绣女买回花样贴在要绣的所在,绣花时用红绿细线将纸样盖掉。一般日用品中的纸样也就留着,因它不影响使用。高档丝绸绣线下的纸样,才用针小心拨去。这些纸花样均是“喜上眉梢”、“四季平安”等吉祥图纹。而且针对女子、老人和孩子都不相同。如“鸳鸯”、“松柏延年”、“连中三元”。如今启东、海门民间中老妇女家中仍有不少绣品。我们在访问时,她们就拿出自己用纸样绣的绣花鞋、枕头套,都是自己当年结婚时的物品。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和民间风俗的见证,说明南通滋长刻纸的土壤肥沃。
第四是蓝印花布的纸版。江海平原是纺织之乡,元代以前有麻布,以后棉花生产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蓝印花布生产。这种花布上的花纹是通过刻纸制成花版,花版平摊在白布上再刮防染浆,染制成蓝印花布。当年女子都穿着、使用这种青蓝花布。故民间染坊多、花版多。以后的彩印花布是用刻纸花版刷染套印的,这些纸版也是当地艺人为满足大众不同需求而设计创作的。
第五是文化用品。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人多,他们有时也以剪刻纸自娱。作品在文人圈內交流欣赏。内容有“梅兰竹菊”等作品,斯文高雅多书卷气,作品精美有思想,艺术水平较高,能引领潮流。文人工具讲究、手法多变,代表了南通刻纸的最高水平,如当年邱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南通刻纸以往的功能和其它地方基本相同,只因江海平原地域条件特殊,就诞生了许多刻纸艺人和工匠。在重文轻艺的旧社会中,他们因职业与冥事相关,故社会地位低受歧视,出外做事不能进入主家堂屋,只能在边厢或室外草棚下操作。因此,即使手艺很好也无人主动来学,从艺弟子唯有儿子或穷苦人家的孩子。刻纸技艺要求较高,能创作的都是宗教界和少数文化人,大部分是匠人只能摹制流传的老花样。
二、南通刻纸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党和政府不断加强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民风民俗有了很大改变,冥库等物品逐渐减少。同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棉花统购统销,农民的自用棉花减少,妇女又参加集体劳动,无空隙从事较精细的女红,卖花样的串乡艺人就消失了。只有逢年过节的喜笺、重阳旗等仍在使用。许多纸库匠和刻纸艺人改行歇手。
南通刻纸的新生是由于人民政府重视地方民间文化的保护。五十年代初,文化干部季歇生在唐闸镇发现当地民间冥库上的刻纸内容丰富工艺精致。就有对它研究、提高利用的想法。1956年在邱丰的协助下,找到曹公祠的刻纸艺人杨茂斋,杨又联络了刘桥、兴仁的高文杰、徐德华、施阴昌、何序言等,从他们的作品中选100幅在文化馆展出。这些传统题材的刻纸因构图严谨、线条精细,受大众喜爱,文艺界也高度重视。南京、上海等地报刋杂志也发表评论文章和刋登作品。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刻纸艺人工作积极性高涨,组织起来加入特种工艺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9年春天,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徐德华等一批民间刻纸艺人被吸收进所,成为科研人员提高了社会地位,研究所领导一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文艺水平,同时发挥其专长整理研究传统题材,文联调来的文化干部邱丰与他们一起搞创作。副所长陈定九,画家刘松樵、赵合明绘画水平很高,对民间艺术有研究,他们的参与也提高了刻纸组的创作水平。很快,整理出大量富有本地区民间特色的传统作品。改革刻纸用途,创作了许多题材新颖内容健康的新刻纸歌颂新社会。如邱丰与徐德华合作的《十大建筑》,就是根据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等著名建筑设计的。另外还根据传统题材创作了一套24幅彩色刻纸连环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社会上有很大反响。许多产品销往各地,有些出口销往国际市场,南通刻纸也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应对刻纸产品订货不断増加,在狼山、四安、兴仁、镇场、刘桥等建点办厂,有数百人从艺进行集体生产。
据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艺人介绍,当年刻纸艺人杨茂斋设计图纸快,施阴昌刻制快、质量好,但徐德华刻纸功底最深有自己特色,一张看似不成熟的草图,到他刀下很快就成为一张精美作品,其线条粗细变化多、方圆又合度,弧线有力、棱角刀味浓郁,精细的画面玲珑剔透。后来经专家认定,“玲珑剔透”为通派刻纸特色,以徐德华艺人为代表。与扬州张永寿剪纸“缕纸如丝”、南京张吉根剪纸“花中有花”并立,组成江苏剪纸艺术的“三支花”。“南通刻纸”成为工艺美术界中一个重要流派,社会影响较大,金坛文联、扬州民间工艺厂、上海民间工艺厂都派人来学习。“金坛刻纸”就在南通扶持下,也成为江苏工艺美术行业中一项特色品种。徐德华因刻纸有成就,定为一级艺人。后来还根据中央首长指示,他的工资番了一番,每月80元,享受专家待遇。
就在南通刻纸健康发展之际,一场浩劫关闭了研究所,多年苦心积累的大批民间刻纸样品和准备出口的产品糟蹋一空,刻纸艺人受冲击,任广智去烧炉子、徐德华被迫害致死。
三、南通刻纸的辉煌时代
1972年根据中央指示,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重建,经过白手起家,南通刻纸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虽然原先的刻纸组曾遭受重大创伤,但1962年南通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一批学生,以往经过刻纸老艺人培训,徐强、毕燕平等人如今都成为骨干,郭承毅还担任民间工艺研究室主任。新招的艺徒徐艺乙、范扬、季小平等,经过培养也参加设计,徐艺乙创作的《金鱼》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新老艺人一齐努力,新作品纷纷获得订单,由国家外文书店等单位出口销到世界各地。大量订货促进了刻纸事业重新繁荣。艺人下乡重整加工点,招刻纸人员回厂生产,新发展几个加工点。四安有朱树云、兴仁有季忠富,都是骨干厂,利用了当地富余劳动力,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兴仁镇染纸坊,供应刻纸用的红绿蓝青彩色宣纸,忙得热火朝天,南通刻纸让城乡艺人都致富。
因党和政府重视民间艺术,南通刻纸艺人创作积极性高涨,1973年和1977年,有10套刻纸分别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不少杂志报刋等也刊登南通刻纸作品,仅1979年4月,美术杂志发表了《新人新事赞》、光明日报登载了《延安精神代代传》、人民日报也刋载《四大发明》。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国家对外友协从中选了许多精美作品到国外展出,1974年3月,选8套南通刻纸作品布置我国对外使馆。据一份研究所统计资料,仅1974年至1982年,南通刻纸作品曾在美国、中非国家、日本、西德、马来西亚、法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地区展出53件(套)。研究所恢复重办阶段还是特殊年代,故重新审视那时的作品,也有受当时文艺路线影响,人物作品较为明显。但南通刻纸艺人仍能守住自己的艺术底线,尤其是花鸟等传统题材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内容丰富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精细,刀功灵活犀利,作品玲珑剔透。这阶段可以说是南通刻纸作品最辉煌的阶段,出作品、出人材,当年刻纸组的范扬现在是中国著名画家、徐艺乙是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郭承毅刻纸艺术深厚,风筝艺术上也有极高造诣。
总结南通刻纸艺术新生和辉煌经验,一是当时执行了党的文艺路线,贯彻了工艺美术“保护、研究、提高、发展”的方针,艺人科研生产劳动积极性提高,大胆创新不断有新作品投产,才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场面。二是抓住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它有快速扩张的空间。我国那时与许多西方国家没有正常外交。为改善关系扩大交流,采用对外文化交流的方法,组织特色工艺品出口。南通刻纸精致有民族特色,故国家对外友好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外文书店、国际书店、国际友好对外联絡部都来订购。故早年研究所主要经费就来自刻纸出口,年产值超出6万元人民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达20余万元人民币。但那时南通刻紙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对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开发不足。同时缺乏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经验和措施,为以后留下了隐患。
四、当代南通刻纸的状况
南通刻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一段辉煌年代,以后渐渐失去外贸市场,国內市场又没建好,就没有对外加工生产任务了,研究所失去龙头作用,乡村刻纸加工点就关转产改行,唯留下基础较好的四安朱树云加工点。
上世纪未,受国际金融资本危机影响,全国工艺美术行业都经历萎缩、改制、重组的道路。因以往其它地区的剪纸行业也走了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相同的道路,九十年代那段工艺美术行业困难时许多农村小工厂关闭人员走散,以致有的剪刻纸企业随着本世纪旅游事业的兴旺和国外市场的恢复重新振兴,因产品找不到加工厂就联系到南通,四安刻纸业才没有歇业。目前该厂主要承接上海、南京及河北蔚县等地的刻纸业务,最近几年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还有所发展,从朱树云那里发展起来的李明清,加工业务目前最多。
据调査,南通刻纸现在主要集中在通州、如皋和海安。虽说从业人员仅一二百人,但保存了火种。随着国家重视民生,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今后刻纸等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前景良好。江苏省将南通刻纸定为非遗保护项目,海安县、通州区和南通市都重视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刻纸事业正在振兴。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党和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刻纸艺术受到重视,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它的市场,但南通刻纸艺术水平亟待提高,缺乏创作艺人,应尽早重视培训。
南通刻纸走过高峰渐渐下坡,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主要产品追求出口获取高利润,没有面对国内市场的去开发广大群众需要的产品。一旦失去外部市场就全盘崩溃。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的手法变更,剪纸等民族产品由企事业自我经营出口时,没有及时跟进失去了机遇。最根本的是在旧体束缚下,艺人没有下海创天下的胆识,故研究所后来一批高手多数改行歇手,领头羊郭承毅如今主要从事风筝研究。研究所被兼并停办,失去了南通民间工艺专业研究机构,严重影响刻纸艺术的发展。
五、对当代南通刻纸的祈望
目前从事刻纸的有文化人、教师,民间艺人等。前者,将刻纸作为文化艺术而进行研究创作,追求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作品创作的同时,也研究刻纸文化历史、流派、风格,偏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试图从理论、创作思想及其手法上创新,不追求经济效益。后者以民间艺人为主,有专职、有兼职。他们(如通州四安)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方向,往往仅是加工复制,不计较它的风格、流派和艺术水平。今后振兴南通刻纸离不开这支基层技术队伍,但它也难担当领军重任。因为这些加工点文化艺术水平有限,缺设计创作人员。为蓝印花布艺术服务的刻纸目前也存在相同问题,也缺能设计的制版艺人。出口的蓝印花布用客户提供和指定花样,内销就翻摹老花样,故难见较好的创新花布上市。至于民间纸库制扎工匠只图寻钱,用的都是机械刻纸,没有自己的作品。目前南通仅有少数人艺人能创作,例如皋陈跃和海安贲有明等,但个人风格尚没形成。这实际是当代南通刻纸的危机所在,重振南通刻纸任重道远。
目前南通刻纸少创作人员的原因,是无创作团队和领军人物,消费市场也有待培育。剪刻纸艺人缺乏技艺交流机制和研讨平台,虽有作品展出评比机会,报刊杂志也有刋登,但难见优秀作品,长时间没见到有见地的评论文章给予专业指导。民间艺人创作少,个人风格就难形成。其原因不外乎有人浮燥逐利、有人囿于文化和艺术水平限制、或正为生计忙碌。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南通刻纸才有重现繁荣生机、超越原有水平的可能。现在,市非遗办在民博园办非遗工坊,为南通民间工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盼望有志者能利用好这一良好机会,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早上一个台階。
南通刻纸要创新发展,我们认为要解决下列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政府扶持和个人努力的关系。刻纸列入非遗保护项目,相关艺人要珍惜利用好这一平台,不能单纯依赖,要有自主创新意识;2、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继承不仅是摹仿、翻版,要学会创作,有民族特色和自我风格;3、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引导刻纸艺术要为先进思想所用,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针对某些借保护民间文化之名,行封建迷信活动之风,政府应加强思想教育不能放任让它漫延;4、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作为文学艺术应当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要让剪刻纸进校园,让孩子们认识它、热爱它。有大家参与剪刻,这非遗项目才能更好的得到保护和发展,才有提高希望;5、正确处理技艺和理论学习的关系。民间艺人一向重技轻文,其实学理论並非仅指写文章,应是用先进思想指导实践,总结经验,提高鉴赏识别能力。有较高的文化理论,创作的作品才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6、正确处理艺人流派与风格的辨证关系。能刻不创作是匠人,能创作的才是艺人。创作手法巧妙,艺术水平高于他人有自我特色,就有个人风格。社会上产生影响有众人追求它,形成高水平的、艺术风格相近的创作团队,才算流派。这种风格和流派都不是自己和少数人说了算,它必须经历一个历史时期、有众多作品验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得到公众认可才行。就像当年的南通刻纸有地方特色、有高水平的创作群体、不断有新作问世、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同才有“南通刻纸”这个荣誉。不能仅仅有一批工匠摹仿加工,就将它称为“南通刻纸”。例如,南通以前曾加工多年“和服”,它仍是日本货。那些白墙、黛瓦有防火墙装饰的民居建在南通,人们仍称它是徽派建筑。其道理,用到刻纸艺术中也是一样的。
南通刻纸需要政府扶持,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但更需要一批有志的刻纸艺人。他们既善于学习先进思想、又能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作品不受传统束缚有自己风格特色、又有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刻纸才有民族魂。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就能受大众欢迎、才能走向世界。南通要有这样的艺人,不是一个而是一批。那时,才是南通刻纸的春天,大家都期望着这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攀登文峰》,准印号:苏出准印—0003449 南通2000年10月
2、王湛:《绚丽的文化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北京 1993年5月第一版
3、陈佐:《南通地区工艺美术调查》(内部资料)2006
作者简介
任航,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陈佐,工艺美术师,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