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所涉及到的《柳鸦芦雁图》系宋徽宗赵佶的纸本设色长卷,此幅画作集工笔水墨技法于一体,手工艺人以通经回纬的手法将其移植到丝织品上,以忠实还原原作为宗旨,依画运线,水墨部分的柳条与雁以及工笔部分的竹包括所钤印章、题款等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作品细腻精致,本文通过对此幅作品的赏析与其织作过程的解读,讨论缂丝在表现工笔与水墨上的不同技法,同时,在缂织过程中重视原作的精神传达,也是完成此件作品所要考虑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当今社会钢筋水泥的现代化的同时,不失精神与灵魂的需求,这
也成为了缂丝作品在艺术性之外的更高追求。
关键词: 缂丝 工笔水墨 技艺 柳鸦芦雁图
一、绘画作品《柳鸦芦雁图》
宋徽宗赵佶的《柳鸦芦雁图》为纸本设色长卷,长223厘米,宽3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品的用笔、用墨包括设色都带有凝重之感。长卷分为前段和后段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绘有一株柳树,几只白头鸦栖息在枝头,柳树以粗笔浓墨皴写而成,树根的表现质朴而浑厚,同样不失层次,而枝条呈直线下垂,流畅顺达,运笔精炼而富有弹性,近实远虚的前后关系通过墨色的深浅表现出来;后面一部分所描绘的是在竹旁若干只芦雁临水而饮;水中的蓼花以水墨的浓淡表现出它的透明色泽与质感,尤其在茎干的起节处施以粗笔浓墨而到中部则逐渐减淡,显得清细而秀雅。
二、原作与缂丝复制作品的比较
1、构图
缂丝作品的题材十分多样化,其中常见的有仿古复制名人书画、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以及各种宗教题材作品等,而本文所涉及的作品题材即为仿古复制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因此在构图上忠实于原作,大小与原作一致,横向223厘米,纵向34厘米,构图同样分为前后两段,画中内容与布局完全复制。手工艺人通过描摹形成图稿并绘制于经面之上,至此完成了整件作品工艺的第一步。
2、用笔
此幅作品的基础用笔值得关注。首先是前段部分的柳树树根,以粗笔浓墨作皴写,因而显得浑朴拙厚,凹凸的节宽状浑然天成,而枝条同样以写意手法绘成,简洁凝练;其次是柳枝上的栖鸦,以及水滩边的芦雁使用了没骨画法,即直接用色或墨绘成,精要在于将运笔与用墨或设色融合在一起,不加以轮廓,这要求画者在作画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将墨、色、水、笔巧妙结合,重在意蕴,依势行笔,柳枝上栖鸦的羽毛通过用墨过程中留出白线而形成;第三是作品后段的竹不同于上述枝干、栖鸦的表现,以双钩法绘出,工整精细。这些用笔的精妙在缂制过程中都应当得到相应的体现,这就要求艺人不仅要具备娴熟的缂织技巧,同时需要有艺术的审美能力,以缂代笔,通过技艺来表现画作的画意与笔触,做到随物施梭,灵活掌握纬线的疏密与松紧,从而准确地把握纹样的造型与色彩,达到缂中见画,画中见笔,笔中见意的缂织艺术效果。
3、设色
本篇作品以水墨为主,仅在栖鸦和芦雁的嘴舌处略施淡彩,用淡红色点染,头和腹部敷以白粉,临水而饮的芦雁以浅赭设色。
画作虽没有重彩,但在缂织过程中墨色的渐变,以及钤印的处理都非常具有难度,看似简洁的色彩则需要多种类似色在缂织过程中的合理搭配,方能将原作的神韵在丝织物中流露出来,具体的用线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中加以阐述。
三、缂丝作品《柳鸦芦雁图》
作为仿古复制名画的缂丝精品,它的构图与内容乃至于尺幅都依附于原作,看似设色简单的作品实际运用了60多种色线来表现细部的过渡色,同时本作品以原作的笔法与设色为依托,灵活配以多种技法,除基本的勾缂、平缂、各种戗法、子母经等基本技艺外,还巧妙运用合花线等工艺,将水墨晕染的细微效果用丝线来表现,达到整体中的变化,使作品具备了与原作相媲美的艺术魅力。类似色的相互梭织在我们的肉眼下由于视错觉的影响而若隐若现,在放大镜下则一览无余,源自缂丝的神秘感油然而生,为原本形似的作品锦上添花,更具几分韵味,将画家所表达的恬静雅致,神静气娴的气韵一五一十地传达出来。以下将把画作分为工笔、写意与钤印三个部分分别描述缂织的方法与难度,以求给读者展示更为详尽的缂丝艺术。
1、工笔处的缂织
画作的竹与芦雁部分以精湛的工笔写生来表现,通过勾线的技法使图案具备了高雅、内敛的气质,在缂丝复制画作的过程中,勾缂的手法在此得到巧妙的运用,尤其在后段中对竹的处理,虽为简单勾缂,但在艺人手中变得极为不简单,他们以线代笔,用墨灰色的线织成勾勒的墨线,所勾勒的丝线曲直有致,起节处与枝干处的处理相得益彰,尽显竹枝节节向上的灵动之感,线条挺拔历练,竹叶的韧与柔、伸展与收放也在一梭一梭的勾缂中流露于经面之上,竹的表现显得更加挺健与利落。岸边饮水啄食的芦雁形态各异,以工笔绘出,形态自在安详,尤其在羽毛的缂织上戗色技法的准确运用极为重要,既要表现羽毛的层次变化,又不能失掉羽毛原本的蓬松质感,这对于“通经断纬”的织法来讲,无疑增大了难度,一幅作品中,只有平涂色彩才可以一梭到底,而艺术作品多为细微中的变化效果,正如此幅作品中芦雁的羽毛,每一毫的色相变化都要断纬,因此穿梭、拔纬的速度十分缓慢,也正是这幅作品的价值所在,它凝聚了手工艺者付诸于毫厘之间的手工劳动。
当然,从工艺技法的角度来说,它与写意处的缂法不尽相同,相比之下,写意之处没有边线的限制,便增加了表现的难度。
2、写意处的缂织
画作中柳树枝条的描写以及没骨表现的栖鸦等,即为写意的部分,在缂织时,画中意象没有了边线,而更多晕染的效果,这对于形态的把握和多种相近色线的处理来讲都是手工艺人制作时的一大挑战。
如何将写意的效果用缂丝表现出来,这不仅需要熟读大师作品的内涵与神韵,审视如何用缂丝技艺来表现作品写意的墨韵,同时对原作墨色的层次、笔法的力度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也尤为重要。本作品在不用技法的运用即线与色的搭配技巧上,可谓功力至深。
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准确掌握水墨的深浅变化和远近虚实的层次,因此在配色上尽量做到设色柔和。在制作柳树根部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皴写的笔法,以及水墨晕染的效果,用了十几种丝线,用戗、结、盘梭以及劈线等技法由深至浅缂织处树根枯湿的感觉。栖鸦的身体部分由于以黑色为主,在其中又有深浅墨色的变化,因而在用线时将几种颜色相近的色线劈细再合捻成线,根据画作中颜色的变化,层层缂织而成。
从分析原作的用笔与设色到色线的配置,再到具体的用线与缂织技巧,无一不体现手工艺人的艺术修养,这是完成任何一幅缂丝作品所遵循的工序,当然,在写意效果的表现中,它显得更为必不可少。
题款与钤印处的缂织
在处理作品中的书法部分时,用墨线与底色线合捻,根据字迹需要,或浓或淡地织出题款的部分。
一幅小的题字也必然讲究字的结构与章法,为适应整幅画作的构图与布局,这幅梯子显得尤为小巧精致,但每个字的书写在缂制时仍十分注重其笔势、笔意与结体,包括笔画粗细等,作书时提、按、连带所形成的轻重缓急的线条,以及墨色的细微变化都要经过缂丝的材料与技术来表现,这离不开缂丝的常用技法子母经,它的特点是在缂织时可以随作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采用这种技法,能使缂丝织品更加层次分明、疏密均匀而富于装饰性。
这幅作品中的大小钤印之处甚多,子母经这种技法运用到缂制钤印之上,配以深浅不同的各种红色丝线,缂制成金石味十足的印章效果。
四、结语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为了能达到逼真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哪怕有一些微差都不能轻易放过。整幅作品耗费一年多的摸索和研制,最终呈现古朴雅致而又静谧的作品。回顾创作过程,从最初的作品分析,主要是用笔、设色的分析,以及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到作品各部分颜色的分析与配线,再到用线方法与技巧的灵活使用,都付诸了缂丝艺人的高超技艺与艺术修养。《柳鸦芦雁图》的篇幅之大,图案细部晕色之复杂,花费功夫之多,工期之长,正所谓“缂丝织成费工绩,啧啧千声不盈分。”
当然,正因为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我们更应当不遗余力地做好缂丝。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在手工艺人群中普及和提高,以开创更多技法,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意识与精湛技艺并存的缂丝精品。
参考文献:
[1]孙卓主编.中国缂丝[M].扬州:广陵书社,2008.11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2
[3]翎毛草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
[4]单国强.织绣书画[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1.4
作者简介:
罗关根,1952年出生。工艺美术师,苏州翔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缂丝行业近四十年,多次获得金、银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