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谈千古绝艺在新时代的价值

[日期:2012-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近年来被收入首都博物馆永久珍藏。它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级定制服装,是中国对于传统奢华的回归。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高级服装代表,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元素,以国花牡丹、中国红为基调,技艺独具匠心,整套华服尽显尊贵雍容。它的诞生是中国服装界高级定制的奇葩,同样,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成的这件华服更是缂丝这种千古绝艺回归新时代、引领时尚潮流与高贵奢华的风向标,它的历史与收藏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缂丝华夏礼服为线索,把缂丝艺术与中国高级服装定制相结合,讨论缂丝技艺在当今的应用以及其价值所在,从而认识到延续中华古老文明,挖掘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的任务之紧迫。

 

关键词:《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  千古绝艺   新时代  价值

 

一、缂丝华服产生的文化背景

华服,是华夏礼服的简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服饰的发展也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从历朝历代的发展史来看,其服饰无不彰显并合乎“礼”的要求,从中传达出的是等级之有序与自身之修养。然而谈到日本有和服,朝鲜有韩服,印度有纱丽时,中国却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国服,几千年的礼仪之邦在服饰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断层,这是当今从事服装行业的人需要敏锐察觉到的现象,东北虎时装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志峰先生正是具备了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方能将缂丝这种古老技艺与华夏礼服完美融合到一起。华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奢侈品或者是欣赏品,但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并且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人们来说,拥有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礼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缂丝这门艺术对于当今大众来说,可谓是冷门的艺术,知之者甚少,然而它却着实为一门传承了千百年的织造技艺,它是中国急需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机器化大时代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缂丝仍然继续着它原本的手工技艺,作品无论大小,都凝聚着一梭一织的手工劳动。缂丝艺术发展到宋代,随着文人山水画的兴盛,成为中国文人钟爱的织造技艺。现如今,它无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华夏礼服与缂丝这种古老技艺的融合,产生了最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

二、缂丝艺术在高级时装定制中的表现——《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

《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高级定制。所谓服装行业的高级定制,它已经作为提升自身形象的一种方法,也成为区别他人的标志,这在世界顶尖品牌中屡见不鲜,而中国的高级定制相对落后,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中华文化内涵,无法彰显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精髓,而《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的竣工,为中国的高级定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图案,色彩以及工艺都充满了中国韵味,而缂丝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令华夏礼服再度焕发出属于自己的荣耀之光。

据相关报道,整套华服采用缂丝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七种技艺:腹部采用了本缂丝;领部和袖口采用了明缂丝;胸部采用铝缂丝;双肩采用绒缂丝;后背则分别采用了雕镂缂丝和紫峰缂丝。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件运用濒临绝迹的七种缂丝工艺织造的服饰,其织造绝技堪称国宝级巅峰巨制。以下将选择几种主要的缂丝品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其艺术性以及在缂丝华服各主要部分的艺术表现作简单的解读。

1、本缂丝

本缂丝,顾名思义,本即为本来的意思,也是最原本的缂丝技法及艺术性。据文献介绍,本缂丝早在隋唐就已出现,代表了早期西域及唐宋缂丝的主要特点。本缂丝织物会在表面显露出质朴典雅的“瓦楞地”,用它表现在缂丝华服的腹部,织面平整挺括而坚实,用丝粗实,捻度强劲。使用原生态的缂丝品种制作华服的腹部,使其作为设计的中心,观者的视点聚集到此部分,尽览本缂丝的高雅尊贵。

2、明缂丝

明缂丝与本缂丝是了解缂丝的同仁所熟知的两种缂丝品类,明缂丝代表了明清缂丝的主要特点,现成为苏州缂丝工艺的主要流派,相对于本缂丝,它的织面没有明显的“瓦楞地”,捻度也区别于本缂丝的强劲而略显松弛,设色华丽而精细。

这一品种运用到领部与袖口处可谓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衣领的部分,它作为服装局部的造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衣领最接近人的脸部,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精致的领部设计不仅可以美化服装,也可以美化人的脸部,使服装产生新颖别致的设计效果。袖口与领部互相呼应,明缂丝柔软的质地与鲜亮的色泽正迎合了华夏礼服高贵且雍容的特征。

3、絽缂丝

《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的胸部使用絽缂丝制成,相对于本缂丝与明缂丝而言,絽缂丝略显低调,以至它的出现时间至今无从知晓,然而这并不影响此类缂丝品种在中国高级服装定制中的表现,它的质地柔软,用在女性胸部的设计,一方面是对于舒适度的考虑,另一方面,絽缂丝上间断性的图案在女性凹凸有致的胸部表现出更为梦幻的感觉。

    4、引箔缂丝

对于女性来说,服装最能展现出她们的风采。女性的婀娜多姿可以通过一套剪裁得当的服装展现出来,腰部的设计更为重要,可以说,它是整套服装的精华与要害所在,因而这部分的设计必然要采用较为光鲜亮丽的缂丝品类。引箔缂丝据日本文献记载称其起源于中国,质地柔软,面料呈现的光泽异常绚烂,用其点缀在腰部,实为锦上添花之笔。

三、缂丝艺术在新时代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表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民族智慧的最高化身之一就是其文化遗产,这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缂丝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无疑是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见证。《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的面世,是一次在中华文明与现代服饰之间寻找契合点与平衡点的尝试,并且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尝试,作为中国特色的高级定制,它使得奢侈品的价值在中国有了新的定义。它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个人,整件服饰从理念到配色、图案、工艺等无不充满着文化价值,它俨然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典藏品。这件作品同样开启了缂丝这种濒临绝境的古老技艺之新窗,引发我们更多地关注,使其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处境,尤其在新时代,对其价值的剖析是我们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1、历史和收藏价值

缂丝艺术传承到今天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它成为一门艺术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作为中国丝绸科技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早已不单单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从某些层面来说,它是华夏文明历经几千年沉淀而遗留下来的精髓。从缂丝的发展史来看,在明清时期它主要服务于帝王世家,甚至成为王室的专享,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它不再属于某个团体或者个人,而是属于孕育它产生和发展的民族与土地。

对缂丝的考古与传承,是探索我国丝绸技艺发展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南宋时期缂丝随着文风的盛行而逐渐兴起,同样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中,缂丝作为纯手工艺术品,更是文人、商人等社会阶层选择把玩与收藏的对象,因而从古至今,对缂丝艺术品的收藏一直在延续。

2、艺术价值

一件缂丝作品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其技术,再高端和复杂的技术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艺术效果,从缂丝的发展进程来看,它的艺术性更多地至于实用性之上。缂丝以亘古不变的手工技艺缂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供人们欣赏和把玩,不同材质和技法的探索与尝试归根结底是为提高其艺术价值。

本文所涉及的案例《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的设计,其色彩、图案、材质以及技法的运用等无不是出于对其艺术性的考虑,这件华服作为当今堪称稀世珍宝的设计,也证明了缂丝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每一项传承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因为,如今我们还能见到并加以保护或继承的历史遗留都可以作为某个时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见证。几千年的更迭,我们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通过如此这般的历史遗存,我们是有能力将古老的历史文化还原的。单从缂丝来说,在普通人眼中,它可能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仅此而已,但当它们呈现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是艺术家眼前时,它的意义与价值就已然不是艺术品三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从一件缂丝作品的题材和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状态:重文或重武,宗教是否盛行,又是否有外来文化的传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以此来解读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主流。从作品的色彩、风格我们可以挖掘到的是一定时期内的艺术风格:或浓墨重彩,或清新雅致,以此作为我们判断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重要依据。这是缂丝在发展史上的文化价值所在。

在当今社会,它的文化价值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驾驭,以缂丝华服为代表,它不仅成功地传承了中华文明,而且在引领华服流行风潮的同时,也促使了中国的奢侈品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文化,由此看来,缂丝的文化价值在今天的意义更为深远。

四、结语

缂丝艺术作为古老的传统手工工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为少数人所了解,而《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的诞生,首次将养在深宫的缂丝艺术推上新时代的舞台,也为这种濒临绝境的古老技艺迎来新的曙光。本文以这件缂丝华服为线索,通过对其设计理念以及制作手法与技艺的分析,为读者了解古老织绣——缂丝与新时代高级定制服装提供新的思路。这也正体现出缂丝这种千古绝艺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其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所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对其价值的深入分析更是我们将缂丝艺术请出深宫,迎接新时代,结合更多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泽民.服装发展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孙卓主编.中国缂丝[M].扬州:广陵书社,2008.11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2

[4]单国强.织绣书画[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1.4

 

作者简介:

  罗关根,1952年出生。工艺美术师,苏州翔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缂丝行业近四十年,多次获得金、银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