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种陶瓷绘画形式的探索

[日期:2012-07-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陶瓷绘画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将陶瓷艺术和国外西画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探索和研制了一种新的陶瓷绘画形式。我们将以西洋绘画为题材图案的瓷板画背景里通过对光环和圆点的制作和描绘,更好的展现出陶瓷表面的瓷和釉的材质美,从而创造了尽情发挥想象力的虚实空间,结合西洋绘画塑造主题使得画面内容和表现方式相得益彰。

 

关键词:绘画形式    探索  新工艺  结合 表现力

 

 

    一、陶瓷和瓷板画历史回顾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历史的国家,文化艺术深沉含蕴。陶瓷艺术是更是我国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灿烂奇葩,从最原始的粗制陶罐,发展到宋代的影青雕刻,从单纯的线描涂抹到色彩丰满的堆砌,从简单的情节描述,到文人寄托心灵抒写情怀。陶瓷艺术的长久发展,使陶瓷装饰形成了特有的形式和美感。青花庄重大方,雅俗共赏;古彩的色彩坚硬,强烈明快;粉彩粉润柔和,秀丽雅致;颜色釉的色泽艳丽,五光十色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素文化的融合,促使近代陶瓷绘画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对陶瓷绘画的技能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瓷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其自有的方式延续人类文明的足迹,人类的智慧文化因陶瓷得以固化传承。陶瓷板最为接近日常绘画的载体,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瓷板画始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是瓷器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品。陶瓷艺术发展史中,陶瓷板绘画这一形式的出现,较其它传统陈设瓷晚。这因为陶瓷板绘画的载体——陶瓷板的烧制对工艺的要求比较高。明朝中后期瓷板屏风开始出现,竖烧成型,但很难平整。到清朝末年,完整意义上的陶瓷板才形成。随着陶瓷板制作烧成工艺的完善,它开始独立于其它器型之外。
   
清末民初,御窑厂停烧,御用画师散落民间,一些画师把陶瓷板作为突破口,将中国画的文人气质移植到陶瓷板绘画中。
   
建国后,在“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观念统治的同时,并行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觉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意识,这些意识对于陶瓷板绘画产生了影响。

 

    二、一种新方法的陶瓷绘画方式

近年来,随着家居装饰和艺术市场的需求,瓷板画又迎来了发展的新热潮。随着各国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洋传统绘画表现出极大地欣赏和喜爱。西洋绘画方法基本是全面覆盖,不同于国画法,少有反映依托材料的材质。而是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的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其形式特点是充满画面,通过绘画表现虚实空间和主题。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质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和各种制品。中国陶瓷画是在陶瓷制品或是陶瓷素胎上进行的绘画创作而获得的作品,留有大量的负空间,充分体现出了瓷质的本身魅力。西洋绘画多是以背景充实和笔触细腻为基础,与陶瓷绘画透漏有瓷味的传统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喜爱西洋艺术的陶瓷工作者,如何在陶瓷上得到有机而不失陶瓷美感的表现,如何将西画的形式与陶瓷绘画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一种新的陶瓷绘画形式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发现水面上升腾的水汽、枝蔓上的雨滴、阳光里的水雾等等在自然界里出现的美好景色,甚至是在我们夜晚梦幻里、短暂幻想中出现的各种光影晕环、叠加交错等等意识形态中的美好幻觉,适时的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各种图案。这就启发了我们在以西洋绘画为题材图案的瓷板画背景里通过对光环和圆点的制作和描绘,更好的展现出陶瓷表面的瓷和釉的材质美,从而创造了尽情发挥想象力的虚实空间,结合西洋绘画塑造主题使得画面内容和表现方式相得益彰。

经过我们对大量实验分析和对后期烧制后效果的比较和鉴定,逐步形成了工艺相对简单,完成图案相对可控的模式。用液体介质有计划地滴洒在铺有油性材料的瓷板或是器形上,滴液遇到稀释的油性材料自主、可控的散向周围,然后结合喷洒和扑打等多种技法,形成性状相似、大小不一、虚实相间、相互交叉重叠的圆圈点,使得圆圈中陶瓷材质自然地流露出来。再辅以600—1400°在不同柸体材料的不同烧制后一次或多次成形,虚实相间的图案就形成在初始或在烧制之后的图形上。通过创作初期的全面构思和过程中结合作品的背景和氛围,制作出可发挥的想象空间主题,从而勾勒出水汽、露珠、幻境、梦景等美好意境,制作出虚实相间的水光岚气氛围,实现陶瓷与西洋结合,充分释放陶瓷材质的独特艺术魅力,让人如置身于安乐椅中,享受清馨明亮凉爽的自然,游走于美幻梦景。

三、釉上颜料和釉中颜料的制作方法

  1)选择陶瓷器皿或陶瓷板,调制处理釉上陶瓷颜料或釉中颜色颜料,通过喷涂工具反复喷涂、滴洒,将调制处理获得的釉上颜料或釉中颜料均匀涂在陶瓷器皿或陶瓷板表面上

  2)待上述颜料未干前,将稀释剂分别滴洒在所述陶瓷器皿表面或瓷板表面不同位置的陶瓷颜料上,与稀释剂接触的陶瓷颜料散向四周,在陶瓷表面或陶瓷板表面的陶瓷颜料上形成形状相似、大小不一、虚实相间、相互交叉的圆圈点。

  3)在完成后的陶瓷器皿或陶瓷板上绘画,之后于陶瓷炉中经过600-1400°烧制,烧制时间3-8小时,冷去时间10-12小时,可根据画面需要和效果重复上述步骤。

 

四、釉下颜料和颜色釉的制作方法

  1)选择陶瓷素胚,调制处理釉下陶瓷颜料或颜色釉,通过喷涂工具反复喷涂、滴洒,将调制处理获得的釉下陶瓷颜料或颜色釉颜料均匀涂在陶瓷器皿或陶瓷板表面上。

  2)待上述釉下陶瓷颜料或颜色釉颜料晾干后,通过刮刀刮画或者水洗减法分别将陶瓷素胚表面不同位置的部分釉下陶瓷颜料或颜色釉颜料去除掉,铺面颜料的陶瓷素胚表面出现形状相似、大小不一、虚实相间、相互交叉的圆圈点。

  3)在完成得到的素胚上绘画,对于铺满釉下颜料的陶瓷素胚进行烧制前涂上一层透明釉,之后于炉窑中经过1300-1500°的烧制,烧制时间7-12小时,冷却时间12-14小时,根据画面需要和效果重复上述步骤。

    陶瓷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我们努力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期望能在悠远的陶瓷历史上划下浅浅的一笔,如能所愿欣慰足以。

 

参考文献

1、《景德镇陶瓷》 2004年第02 洪南雨 “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文学形象”

2、《陶城报》 200995  佚名 “瓷版画的历史”

 

作者简介

史岚,19732月,任职于江苏双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兰堂工作室。作品两次获国家级金奖。

杨舒童,196110月,任职于江苏双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兰堂工作室。作品两次获国家级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