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乱针绣作为一个独立绣种,她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和西洋绘画艺术特色,画理和绣理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刺绣艺术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和艺术表现力,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首先要深刻领悟原稿的意境和要表述的精神,其次是形式和风格,然后再考虑用哪些刺绣技法来处理,表现和突出原作的内涵特质,构思酝酿成熟,这样才能运针洒脱,绣面才能和谐,和谐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关键词:乱针绣 传统刺绣 “一针一线绣乾坤”
国粹新韵——乱针绣作为一个独立绣种,毋庸置疑,她自有其创立背景、理念和核心技术,其创始人杨守玉女士是在其全新文化资源和思维状况下产生了观念和技术上的突破,她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和西洋绘画艺术特色,画理和绣理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刺绣艺术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和艺术表现力,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现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赞其曰“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真可谓“积载织茧,一朝化蝶”。
乱针绣的惊艳一跃,跳出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模式,迥别于中国几千年的平针绣法,以纯平针绣运用的是工艺语言,略显匠气,而乱针绣则运用的是绘画语言,格调高雅,艺术性更强,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乱”字,貌似乱针,乱而不乱,乱得有理,形乱神守。看似粗头乱服,实则纹理密察,所谓“无法而法,乃为主法”,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一针一线错综交叠,自由奔放,凭针作画,以线达意,使作者对物象的绣制具有更大更灵活的创作空间,使其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令物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能使观者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审美享受。
乱针绣注重光与影,主与次,虚与实,避免了平板呆滞,画面生硬的状况,她源于苏绣而高于苏绣。她既能表现小家碧玉的细致柔美,又能体现出油画作品中粗线条的挥洒自如,其针法肌理,材料质感更具多重审美价值。
杨守玉女士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绘画基础,雅致的生活情趣和卓越的创造能力,开创性的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乱针绣法,左右激荡,纵横逸出,令人叫绝。在具体绣制过程中,乱针绣有其特殊要求和绣制方法:第一,宜文不宜火,就是在开始打底部色线的时候要抓住基调,然后再在其上逐层施加较鲜明的颜色。第二,宜浅不宜深,就是在打底时色线要比绣稿上稍浅一些。绣制时,由浅到深,层层加深,留有余地,使暗部也有透明感。第三,宜简不宜杂,一幅绣品线要配置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色线。初学者往往把丰富的色线到处滥用,加以堆砌,结果反而事倍功半,“画虎不成反类犬”,特别要注意色彩的巧妙搭配,以少胜多,宁简勿滥。第四,注重整体效果。这就是决定乱针绣作品成功的关键。画面一定要突出主题,不能面面俱到,喧宾夺主,使人一看就被画面主流题材所吸引。
如何用乱针绣的构线技术来表现虚实效果。如何用乱针绣的设色技术来变现色彩效果,针法和色线做到相辅相成,是乱针绣创作过程中作者精心审定的创作要素,是创作技巧的个种三昧。
乱针绣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新纪元,将刺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她既有古人传统之神韵,更具有现代时尚之美。我们在欣赏一件精美的乱针绣作品时,可感受到作者高度集中,严谨态度,品味情趣,剑胆琴心。可看到其针法的排列方向,角度大小,虚实粗细,长短对比的变化之美,刺绣的丝光效果之美,物象的质感之美,针法的灵活多变之美以及画面的意境之美。杨守玉女士有云“善绣着必须善画绘”,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懂得用刺绣来表现各类物体的光色透视效果,因景施针敷色,把自己的认知、感悟、学养,用技巧、才智、气度来构成思维的流程和情感力点。除却浮躁,让自己的创意充分伴随针线游刃与物象的绣制运作中,真正达到“一针一线绣乾坤”的崇高境界。
接下来谈一些本人《采莲》创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祈望诸位方家不吝斧正。
本人自1979年进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至今,从事乱针绣工作悉数几十年,充分认识到在乱针绣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深刻领悟原稿的意境和要表述的精神,其次是形式和风格,然后再考虑用哪些刺绣技法来处理,表现和突出原作的内涵特质,构思酝酿成熟,这样才能运针洒脱,绣面才能和谐,和谐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技术仅为本,文化方为源”,一幅好的乱针绣能体现和反映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熟练技巧,而对作品的解读、认知和参悟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不仅要做到表现手法洗练、流畅,不仅要形式美,更要做到意境美,形神兼备,魅力无穷,这样才能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真正打动人心。
乱针绣且不同于苏绣的平铺直叙,它的乱针方法绣制物象更丰富、更质感、更形象、更灵性、更饱满。绣制过程中有其基本原理,而无固定模式,刺绣艺术易学难精,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对作者文化、勤勉、技能、传统、创新以及个性思维的综合考量,它对作者的绘画基础和文化学养要求也很高。 国家银奖作品《采莲》
《采莲》的创作让我对乱针绣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首次见到原作就使我产生了激情和灵感。整个画面反映出一片江南盛夏热烈而悠闲的韵致,少女皎洁的脸庞和窈窕的身段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映衬下更见楚楚动人,荷塘清风习习,少女纯净无暇,闲情飘逸,一种恬静质朴素雅的迷人气息袭我而来。我被画面所笼罩,心中莫名的冲动,暗下决心要绣好这幅作品来表达我的情愫。“尽精微,致广大”这是艺术的通理,同样要完成好一幅精美的作品先得从细处着手,我所表现少女细腻和白皙的肌肤采用很细的劈丝方法,为了显示饱满而立体,引用短乱针,显示出它的受光效果。采莲女的服装和头饰如同中国传统的青花瓷一派典雅之美。我采用虚实针法及同层异色,分层加色来反映它的质感和丰满。考虑画面远中近空间关系和蓝与绿两大基本色调,因景施针,灵活洒脱,用色质朴而雅致,不拘成法。通过对其“色、质、形”三大要素的展开和技巧处理的同时,我更注重少女神采的提炼,采莲女劳作之余不忘修饰,爱美之心溢于言表,贤淑而秀外慧中,尽在作者的绣制创作意图之中。荷塘整体为绿色调子,丰富而不杂乱,人物纯青花调,整体而有变化,两相映衬,各得其美。自己力争表现出该作品的灵魂和精髓及其神韵,真正做到情指挥针,“千针万线绣出气象万千”。当然,该作品仍有探讨和提高的空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作品荣获了44届全国旅交会银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操作及感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信心倍增,矢志要创作出更新更美的图画来。
艺术创作是一种“悟”,其最高境界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乱针绣也同样如此,如何“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使作品淋漓尽致,万象毕显,使人们获得更多更高的审美享受,值得我们业者苦心孤诣,潜旨研究。乱针绣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色彩、激情和价值,我将倾注更大的心血,为乱针绣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李萌华,女 ,1959.4出生, 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先后从事机绣打样设计和乱针绣制作,二十多年来制作、创作的精品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有关政府部门收藏。